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甘肃省汉族与裕固族40~79岁人群的状胬肉患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横断面研究。本研究为中国国民健康调查的一部分,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甘肃省兰州市和张掖市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高台县进行样本的选取,对所有受试者收集空腹血样检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3、高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同时采用问卷收集受试者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出生地、现居地、迁居日期、受教育水平、抽烟、饮酒、活动水平、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检查受试者身高、体重、血压、视力等项目,观察受试者是否有状胬肉并评级。变量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卡方检验,利用多因素回归,以及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评估受试者不同参数对状胬肉发病率的影响。结果40~79岁的受试者共4 810人,其中4 193人纳入研究(男性1 840人,女性2 353人;汉族3 035人,裕固族1 158人),年龄(54.36±8.58)岁,状胬肉患者391例(9.3%),年龄性别调整后患病率为9.3%。汉族及裕固族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为8.8%(267例)和10.7%(124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629,P= 0.057)。所有受试者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状胬肉的危险因素有高龄(OR=3.66,95%CI:2.26~5.92)和农村居住时长比例(OR=2.18,95%CI:1.41~3.38),保护因素有受教育程度高(OR=0.49,95%CI:0.29~0.83)。汉族亚组分析中,高龄(OR=3.84,95%CI:2.18~6.78)和农村居住时长比例(OR=2.02,95%CI:1.23~3.33)是状胬肉的危险因素,受教育程度高(OR=0.36;95%CI:0.20~0.66)是保护因素。裕固族人群中,高龄(OR=3.11,95%CI:1.13~8.59)和农村居住时长比例(OR=3.28,95%CI:1.09~9.88)为状胬肉的危险因素。结论甘肃省40岁以上汉族及裕固族人群的状胬肉总患病率约为9.3%,汉族及裕固族人群患病率无明显差异,且民族不是状胬肉的危险因素。高龄和农村居住增加了状胬肉的发生风险,而受教育程度高是状胬肉的保护因素。(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00-607)

  • 标签: 翼状胬肉 患病率 危险因素 甘肃 人种群
  • 作者: 宋成璟 尚冉冉 吴海洋 蔡贤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武汉 430061 ,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 湖北省骨创伤救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武汉 430061;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 湖北省骨创伤救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正常成人完整骨盆CT扫描三维重建数字化测量髂骨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度,为临床提高髂骨与髋臼骨折复位质量提供影像解剖学参数支持。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2018年12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行CT三维重建检查的正常成人完整骨盆数据,其中男60例(120侧)、女40例(80侧),平均年龄42.18岁。将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0.0软件,去除周围软组织、骶骨以及双侧股骨,建立完整双侧独立的三维髋骨模型;将髂骨分为前、中、后三区,依据骨盆相关骨性标志标记髂骨各分区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并利用Mimics软件进行测量。比较同性别左右侧、不同性别间相应倾斜角的差异,以及不同部位倾斜角的差异。结果男性和女性的前、中、后区倾斜角分别为142.40°±5.62°和142.03°±4.82°,130.78°±5.75°和126.37°±6.17°,101.27°±5.40°和100.46°±5.44°。同性别左、右侧前、中、后区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性别间前区与后区倾斜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中区倾斜角大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66, P<0.05)。髂骨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前、中、后三区倾斜角逐渐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髂骨内板相对于方形区的倾斜角在不同性别、不同部位有一定变化,该解剖学参数可以为术中指导髂骨与髋臼骨折解剖复位提供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从整体角度提高骨盆髋臼骨折的复位质量,并能评价骨折的旋转移位情况,弥补Matta评价标准的不足。

  • 标签: 髂骨 髂骨翼 成像,三维 数字解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蝶无损伤针固定方法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入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乳腺科的乳腺癌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蝶无损伤针固定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方法,比较2组患者拔针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针刺伤发生率和拔针时间。结果对照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为(4.01 ± 0.89)分,拔针时间为(2.71 ± 0.52)min;试验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为(1.84 ± 0.84分),拔针时间为(1.86 ± 0.39)min。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护士拔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70、-16.02,P<0.01)。对照组针刺伤发生率为4.00%(6/150),试验组无针刺伤事件发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结论改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蝶无损伤针固定方法能有效减轻乳腺癌患者拔针时的疼痛,减少针刺伤发生率,有效缩短拔针时间。

  • 标签: 蝶翼无损伤针 敷料固定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泪前隐窝入路至腭窝、颞下窝的方法及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8具成人头颅标本,通过神经内镜下模拟经泪前隐窝入路至腭窝、颞下窝进行逐层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或图片,对神经内镜解剖过程中的不确定结构和数据,通过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下-颞下窝开放入路证实。结果8具尸头标本(16侧)的膜性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内壁的骨性鼻泪管内,开口于下鼻道,其长度为(14.3±3.6)mm,直径为(5.3±1.8)mm。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在眶下裂处形成神经血管束,走行于上颌窦顶壁的眶下管内;颊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从外肌上、下头之间穿出,在颞肌与外肌之间向前走行并支配颊肌。结论经泪前隐窝入路至腭窝、颞下窝的关键为膜性鼻泪管的显露和保护;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时,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作为识别腭窝内结构的标志,颊神经可作为识别颞下窝内各肌肉的标志。

  • 标签: 神经解剖学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翼腭窝 颞下窝 解剖标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蝶无损伤针固定方法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入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乳腺科的乳腺癌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蝶无损伤针固定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固定方法,比较2组患者拔针时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针刺伤发生率和拔针时间。结果对照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为(4.01 ± 0.89)分,拔针时间为(2.71 ± 0.52)min;试验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为(1.84 ± 0.84分),拔针时间为(1.86 ± 0.39)min。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护士拔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1.70、-16.02,P<0.01)。对照组针刺伤发生率为4.00%(6/150),试验组无针刺伤事件发生,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0.05)。结论改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蝶无损伤针固定方法能有效减轻乳腺癌患者拔针时的疼痛,减少针刺伤发生率,有效缩短拔针时间。

  • 标签: 蝶翼无损伤针 敷料固定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颅底入路和标准点入路治疗床突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床突旁脑膜瘤患者41例,按肿瘤大小随机分为标准点入路组(19例)和扩大颅底入路组(22例),比较两组在肿瘤全切、视功能改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颅神经损伤等围术期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标准点入路组与扩大颅底入路组的全切率分别为74%(14/19)和91%(20/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38,P<0.05)。视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5%(11/17)和79%(15/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15,P<0.05)。手术用时分别为(201.50±23.17)分和(209.50±19.3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777,P>0.05)。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34.20±12.37) ml和(159.60±22.47)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352,P>0.05)。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11%(2/19)和9%(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05)。结论扩大颅底入路可提高床突旁脑膜瘤患者的全切率和改善视觉功能。

  • 标签: 床突旁脑膜瘤 前床突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对状胬肉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早期康复及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滨州市中心医院进行状胬肉手术治疗的202例患者,根据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具有匹配性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各101例。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对研究组患者行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康复情况及舒适度。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各时期疼痛程度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术后角膜创面愈合时间为(2.19±0.25)d,显著低于常规组的(3.43±0.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术后各时段角膜上皮愈合评分也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术后2 h及术后7 d,研究组患者烧灼感、刺痛感、刺激感、流泪及睁眼困难程度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状胬肉手术患者采取快速康复护理模式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同时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及改善其术后舒适度,值得推广。

  • 标签: 快速康复护理模式 翼状胬肉手术 疼痛程度 康复速度 舒适度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骶髂关节脱位合并同侧骶骨骨折(SJDISW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及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20例SJDISW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13~58岁[(34.7±13.2)岁]。根据伤侧骶骨移位的方向将SJDISWF患者进行分型,共分为3型:Ⅰ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骨折块向前脱出呈漂浮状;Ⅱ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骨折块压缩粉碎,可波及骶前孔;Ⅲ型骶髂关节脱位,同侧骶骨骨折端向骶管内嵌插,造成骶管内占位。依据4名观察者间隔4周的两次分型评估结果对SJDISWF分型系统进行可信度检验。根据Ⅰ、Ⅱ、Ⅲ型骨折,分别对患者行前路切开复位内固定、闭合复位内固定或后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术后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术后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者间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90,观察者内可信度Kappa值均值为0.854。本研究中Ⅰ型患者12例,Ⅱ型患者7例,Ⅲ型患者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0±8.7)个月]。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为8~14周[(10.2±1.7)周]。骨折复位质量Matta评分优良率:Ⅰ型83%(10/12),Ⅱ型71%(5/7),Ⅲ型0%(0/1),总优良率达75%。术后3个月Majeed功能评分为(74.6±5.2)分,术后6个月为(84.4±5.8)分(P<0.01);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优良率:Ⅰ型75%(9/12),Ⅱ型100%(7/7),Ⅲ型0%(0/1),总优良率为80%。随访过程中无一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或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骶髂关节疼痛、内固定失效或骨折复位丢失等。结论SJDISWF分型系统的可信度较高,依据分型对SJDISWF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均取得较为满意的复位固定及功能恢复效果,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骶髂关节 骶骨 脱位 骨折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泪前隐窝入路至腭窝、颞下窝的方法及相关解剖结构,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8具成人头颅标本,通过神经内镜下模拟经泪前隐窝入路至腭窝、颞下窝进行逐层解剖,并测量和采集相关数据或图片,对神经内镜解剖过程中的不确定结构和数据,通过显微镜下模拟耳前颞下-颞下窝开放入路证实。结果8具尸头标本(16侧)的膜性鼻泪管位于上颌窦内壁的骨性鼻泪管内,开口于下鼻道,其长度为(14.3±3.6)mm,直径为(5.3±1.8)mm。眶下神经和眶下动脉在眶下裂处形成神经血管束,走行于上颌窦顶壁的眶下管内;颊神经自下颌神经分出后从外肌上、下头之间穿出,在颞肌与外肌之间向前走行并支配颊肌。结论经泪前隐窝入路至腭窝、颞下窝的关键为膜性鼻泪管的显露和保护;进行神经内镜手术时,眶下神经血管束可作为识别腭窝内结构的标志,颊神经可作为识别颞下窝内各肌肉的标志。

  • 标签: 神经解剖学 自然腔道内镜手术 翼腭窝 颞下窝 解剖标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颅内动脉瘤(IA)破裂急性期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自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于爱德堡医院神经外科进行治疗的前循环IA急性期患者60例,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经点入路组(WA组)和眶上外侧入路组(UA组),每组30例。WA组患者采用经点入路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UA组采用经眶上外侧入路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治疗效果。结果手术过程中,WA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64.81±24.13)mL]、切口长度[(18.59±2.04)cm]、手术时间[(182.35±21.75)min]均高于UA组[(101.25±25.76)mL、(9.89±1.12)cm、(131.08±17.58)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WA组患者22例恢复良好,UA组患者23例恢复良好,2组均未出现死亡,UA组恢复良好率优于WA组(P>0.05)。WA组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UA组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U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WA组(P<0.05)。结论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方法与传统手术方法相比较,前者治疗前循环IA效果更佳、预后良好、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前循环 经眶上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皮细胞抑制素(ES)和血管抑素(AS)在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义乌市中医医院眼科手术切除的状胬肉组织60例(60眼)和对侧健康人球结膜组织60例(60眼)。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染色观察状胬肉组织和健康球结膜组织形态学变化。Western blot测量状胬肉组和对照组组织中ES和AS蛋白水平。结果HE染色:健康球结膜组织基质层为结缔组织,上皮层为柱状上皮。状胬肉基质层见大量新生血管、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血管周围见炎性细胞浸润,上皮呈不同程度增生。状胬肉组织中ES和AS蛋白水平[(0.35±0.12)、(0.62±0.17)]均高于对照组[(0.13±0.08)、(0.16±0.09)](t=11.816、18.524,P=0.000、0.000)。复发组状胬肉组织中ES和AS蛋白水平[(0.63±0.15)、(0.87±0.21)]均高于初发组[(0.22±0.11)、(0.45±0.16)](t=17.073、12.323,P=0.000、0.000)。状胬肉组织中ES与AS呈正相关(r=0.571,P=0.000)。结论状胬肉组织中ES和AS水平升高,ES和AS可能参与状胬肉的发生、复发过程。

  • 标签: 翼状胬肉 抑制素类 血管抑素类 内皮细胞 复发
  • 简介:摘要为总结经右胸切口微创二瓣手术的经验,优化手术细节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0年5月,136例接受微创二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全麻、双腔气管内插管、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接受手术。根据操作需要并结合外周血管的特点分别采用不同的体外循环插管策略和方法,合并病变作同期处理。为减少胸壁戳口数量及胸壁出血的机会,部分患者采用了Glauber主动脉阻断钳、经主操作口直接放置特制左心房拉钩、减少胸腔镜应用等措施。主动脉阻断期间每30 min左右予双肺间断通气1 min以预防术后复张性肺水肿的发生。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手术死亡。主动脉阻断平均(55.3±14.4)min,体外循环(93.5±23.6)min;二瓣置换或成形效果满意。术中转为正中胸骨劈开患者1例;二瓣成形失败再次主动脉阻断行换瓣术1例;股静脉插管损伤髂静脉1例;冷停搏液灌注管拔出后严重出血2例;术后复张性肺水肿2例;术后再次开胸止血4例;手术输血32例(23.5%),平均383.3 ml。经右胸切口适用于绝大多数二瓣外科患者,安全微创、术野暴露好。术中手术细节的改进和特殊器械的应用有助于手术操作、提高质量、减少并发症。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温等离子高选择性管神经分支切断术治疗难治性变应性鼻炎(AR)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收治的已确诊为难治性AR的患者62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功能性鼻内镜手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采用低温等离子高选择性管神经分支切断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肺功能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鼻结膜炎生活质量调查问卷(RQLQ)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2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30/32)高于对照组(73.33%,22/30),P<0.05。术后,两组用力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两组VAS、RQLQ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2年内的复发率(6.67%,2/30)低于对照组(40.91%,9/22),P<0.05。结论低温等离子高选择性管神经分支切断术治疗难治性AR的近、远期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鼻部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高选择性翼管神经分支切断术 低温等离子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经点入路和经额底纵裂入路治疗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5例儿童颅咽管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其中23例患儿经点入路手术作为经点组,32例患儿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作为经额底纵裂组。统计两组患儿肿瘤切除情况以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肿瘤复发率。结果两组患儿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额底纵裂组垂体柄保留率(75.0%)高于经点组(52.17%),额纹变浅或颞肌萎缩率(0)低于经点组(2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点入路和经额底纵裂入路治疗儿童颅咽管瘤均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术前综合分析肿瘤影像学图像,根据颅咽管瘤的部位以及生长方式,选择更为准确、损伤的手术入路。

  • 标签: 颅咽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臼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的早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1年8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在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臼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10例患者的资料,男5例、女5例,年龄(73.6±8.1)岁(范围62~87岁),左、右侧各5例。髋臼严重骨缺损Paprosky分型:ⅢA型2例、ⅢB型8例。术前薄层CT数据逆向重建数字骨盆,计算机设计一体式带臼杯5例、分体式带臼杯5例,其中复合一体式垫块3例。翻修手术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臼杯放置及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管和神经损伤、术后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评估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通过骨盆X线片测量旋转中心高度、水平位置,并评估假体稳定性。结果术中臼杯放置及固定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147.9±48.3)min(范围96~212 min),术中出血量为(730.4±262.6)ml(范围500~1 300 ml)。随访时间为(40.8±18.7)个月(范围16~70个月)。术前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为(28.60±8.40)分,至末次随访时提高至(83.80±6.7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4,P<0.001);优4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90%(9/10)。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由术前(46.24±7.74)mm降低至(15.54±2.5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1,P<0.001);较健侧(13.81±1.48)mm轻度上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3,P=0.100);水平距离由术前(33.79±5.27)mm增加至(40.53±4.5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P=0.006);与健侧(38.54±3.46)mm比较无统计学意义(t=1.28,P=0.232)。无一例出现血管及神经损伤、感染、假体脱位等并发症,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假体均未出现松动、移位、螺钉断裂等情况。结论髋关节翻修术中应用数字设计3D打印定制带臼杯重建髋臼严重骨缺损,可改善髋关节功能、重建髋臼旋转中心及维持假体早中期稳定性,早中期临床疗效良好。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髋假体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再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对照经点入路和经额底纵裂入路治疗儿童颅咽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5例儿童颅咽管瘤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手术入路分为两组,其中23例患儿经点入路手术作为经点组,32例患儿经额底纵裂入路手术作为经额底纵裂组。统计两组患儿肿瘤切除情况以及术后症状改善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肿瘤复发率。结果两组患儿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以及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额底纵裂组垂体柄保留率(75.0%)高于经点组(52.17%),额纹变浅或颞肌萎缩率(0)低于经点组(2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点入路和经额底纵裂入路治疗儿童颅咽管瘤均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因此术前综合分析肿瘤影像学图像,根据颅咽管瘤的部位以及生长方式,选择更为准确、损伤的手术入路。

  • 标签: 颅咽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对日间状胬肉患者术后康复、疼痛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87例日间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常规组43例和干预组44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患者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变化。结果对日间状胬肉患者给予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后,干预组的术后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常规组,干预组的NRS、VA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干预组的术后并发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日间状胬肉患者实施围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护理后,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明显降低患者的疼痛程度,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加速康复外科 翼状胬肉 康复效果 疼痛程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对比经骶2骶骨髂骨(S2-alar-iliac,S2AI)螺钉与骶1螺钉连接固定(S2AI screw and S1 screw fixation,S2AI-S1)与传统骶髂螺钉治疗DenisⅡ区骶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对1名骨性结构正常的男性志愿者的腰椎及骨盆行CT扫描及三维重建,采用ANSYS 17.0软件构建右侧DenisⅡ区骶骨骨折及耻骨联合损伤的有限元模型。骨盆前环统一采用五孔钢板固定,骨盆后环分别采用:骶髂螺钉,S1节段半螺纹空心钉;S2AI-S1;经骶2骶骨髂骨螺钉与对侧骶1螺钉连接固定(S2AI screw and contralateral S1 screw fixation,S2AI-CS1)。通过约束双侧髋臼软骨并在L4椎体上方施加500 N垂直应力,比较上述三种固定模型骶骨最大位移、最大von Mises应力和垂直刚度。结果在垂直方向和前后方向上骶骨最大位移方面,S2AI-S1模型均最小,分别为1.40 mm、1.40 mm,而S2AI-CS1模型均最大,分别为1.60 mm、1.56 mm;在水平方向上骶骨最大位移方面,S2AI-S1模型最小(0.19 mm),而骶髂螺钉固定模型最大(0.37mm);在内固定最大von Mises应力方面,骶髂螺钉模型的应力最大(216.02 MPa),而S2AI-S1模型应力最小(39.82 MPa);在螺钉周围骨最大von Mises应力方面,骶髂螺钉模型应力最大(39.68 MPa)而S2AI-S1模型应力最小(31.56 MPa);在S1椎体上表面中心点垂直位移方面,骶髂螺钉、S2AI-S1及S2AI-CS1组分别为0.83 mm、0.73 mm及0.93 mm。以S1椎体上表面中心点垂直位移预测三组模型垂直刚度从大到依次为S2AI-S1、骶髂螺钉及S2AI-CS1。结论S2AI-S1在三维有限元分析中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可作为骶骨骨折治疗的一种新型内固定方式。

  • 标签: 骶骨 骨折固定术,内 有限元分析 对比研究 骨螺丝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第2骶骨髂骨螺钉(S2AI)固定技术在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治疗中的适应证,并评估该技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和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伤骨科应用S2AI固定技术治疗的18例不稳定型骨盆后环损伤患者资料。男8例,女10例;平均年龄为40岁(20~64岁);骨盆骨折根据Tile分型:B2型3例,C1型10例,C2型5例。合并骶神经损伤3例,根据Gibbons神经损伤分级:Ⅱ级2例,Ⅲ级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11 d(4~21 d)。6例患者采用短节段S1-S2AI固定,1例患者行对侧S1-S2AI固定,5例患者采用腰椎骨盆固定,6例患者采用骶髂三角固定。术后应用CT根据Shillingford法评价S2AI置入的精确性,记录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18例患者术后获平均19.8个月(12~36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骨折均获骨性愈合。18例患者共置入21枚S2AI,术中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CT发现2枚S2AI穿破髂骨皮质。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优10例,良7例,可1例。术前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患者术后2例Ⅱ级损伤恢复为Ⅰ级,1例Ⅲ级损伤恢复为Ⅱ级。术后2例患者出现切口部位浅表感染,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物突出、断裂或松动等并发症。结论S2AI固定技术能够灵活应用于多种类型骨盆后环损伤,可对骨盆环和腰骶结合部提供坚强固定,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骨盆 骨折 骶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骶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