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尖端涡流空化(TVC)是螺旋桨领域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因为TVC在螺旋桨辐射噪声和空化侵蚀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了带有小翼的船用螺旋桨,它受到翼型小翼的启发。新设计的螺旋桨叶片尖端朝向压力侧倾斜,分析了压力系数,TVC,轴向速度场和螺旋度。数值结果表明,新设计的螺旋桨小翼几乎不影响螺旋桨的效率。随着前角的增加,推力系数逐渐减小。当前角小时,小翼有利于产生较少的空化行为。然而,随着前角进一步增大,小翼螺旋桨的空化行为也增加,甚至大于传统的螺旋桨。因此,可以推断出小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改善TVC特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骶骨翼髂骨(sacral ala-iliac,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间采用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1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3例,女9例;年龄(32.6±15.0)岁(范围13~52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1例,交通伤1例。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Ⅱ型4例,Ⅲ型8例。AO分型(Tile-Muller):C1.3型4例,C3.3型8例;其中C3.3型8例的改良Roy-Camille和Strange-Vognsen分型:Ⅱ型2例,Ⅲ型6例。8例C3.3型患者按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3分6例,4分2例;4例C1.3型无神经损伤。6例患者合并骨盆前环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9.3±9.2)d(范围6~32 d)。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骶神经根减压、骨折复位、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骨盆前环根据损伤情况决定固定方式。根据Matta标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系统和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系统对临床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8例C3.3型骨折采用腰椎-骨盆固定,其中6例因为有纵向分离移位加用横联杆固定;4例C1.3型骨折采用三角固定术,横向固定采用骶髂螺钉3例、骶骨局部钢板1例。6例合并前环损伤者采用钢板固定4例,INFIX固定1例,耻骨支螺钉固定1例。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7.3±1.7)个月(范围6~12个月)。按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优7例,良4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优6例,良5例,可1例。2例直肠、膀胱功能障碍者1例完全恢复,另1例术中发现S1,S2神经根部分断裂,末次随访时直肠、膀胱功能恢复,但小腿以下仍残存肌力减退;6例术前小腿以下肌力减退者均有明显改善,4例完全恢复,2例残存下肢感觉障碍。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术前平均为3.2分,术后平均为1.4分,改善(1.8±0.7)分。术后3~6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随访期间1例S2AI螺钉穿出髂骨外板,1例患者因腰背部不适于术后6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无螺钉突出不适、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和内植物断裂等并发症。结论经骶骨翼髂骨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固定牢靠、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方法选择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2018年3月至8月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12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9例,女83例。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于手术前评估其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并采用数字等级评定量表评估患者手术后0 h、2 h、6 h、10 h、24 h的疼痛程度。以疼痛得分为因变量,年龄、性别、诊断、抽烟史、酗酒史、本眼手术史、手术时间、止痛药使用情况、术后疼痛感,焦虑评分为自变量,通过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探讨疼痛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122例患者参与调查,有116例患者术后感到疼痛,且有41例患者使用了止痛药物。其他变量年龄、本眼手术史、诊断、手术持续时间、疼痛评分和焦虑评分在男女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对于男女之间吸烟史[43.6%(17/39)比10.8%(9/83)]和酗酒史[25.6%(10/39)比7.2%(6/8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广义线性模型分析显示对疼痛得分有影响的因素是酗酒、使用止痛药和焦虑评分(均P<0.05)。结论翼状胬肉患者术前焦虑状态会影响患者术后的疼痛反应程度,术前焦虑状态越严重的患者,术后疼痛反应更为强烈。
简介:摘要翼外肌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ors,TMD)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MRI是诊断TMD的金标准,本文阐述了翼外肌常见病变(炎症、肥大、萎缩、挛缩)、功能和结构改变的MRI评估,为增加临床医师对TMD诊疗及评估的认识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翼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溃疡的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4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山东省眼科医院的继发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角膜溃疡患者46例(46眼)。仔细追溯患者术前全身及局部病史,翼状胬肉切除的手术方式及术后处理等,记录角膜溃疡病变的大小、位置、深浅,角膜缘干细胞是否受损,有无睑球粘连,有无巩膜缺血及熔解,有无病原学感染等。观察患者角膜溃疡的治疗方法及愈后情况。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卡方检验等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结果:26例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17例翼状胬肉切除术中行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仅1例术中联合使用抗代谢药物。病原学检测显示无菌性角膜溃疡26例(57%),感染性角膜溃疡20例(43%)。溃疡中心多位于原胬肉附着处,32例累及角巩膜缘,10例合并严重巩膜缺血、坏死。36例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和(或)板层角膜移植手术治疗;7例接受包括羊膜移植术、结膜瓣遮盖术、角膜病灶切除术在内的非角膜移植手术治疗;3例患者单纯药物治疗后痊愈。其中非感染性角膜溃疡20例术中联合自体干细胞移植术,感染性角膜溃疡11例将附近结膜移行覆盖。溃疡愈合后最佳矫正视力较治疗前明显提高(Z=-5.901,P<0.001)。结论:继发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的角膜溃疡多发生于胬肉附着处,常伴有睑球粘连、巩膜缺血坏死。彻底清除局部病灶,恢复角膜的完整性及改善角膜缘干细胞功能是治疗角膜溃疡的关键。
简介:四旋翼无人机已经进入了众多的应用领域,在国家建设以及工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研究四旋翼无人机姿态及机身设计的文章较多,但是很少有带机械手臂的无人机。因此,本文采用了以往常见的无人机模型,设计出机械手臂,既能保证无人机飞行过程的平稳性,而且保证抓取东西的快速、准确性。本文不仅设计了无人机的整体形态,而且选择了适合无人机飞行的硬件设施,为工程应用打下了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应用绷带式接触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濮阳市眼科医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0月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者96例(96眼),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术后应用绷带式接触镜组;对照组,术后常规抗炎治疗不用绷带式接触镜组,每组各48例(48眼)。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术后1天和7天角膜刺激症状评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2.520,-2.989;P=0.024,0.010)。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两组比较,观察组短于对照组(t=-2.593,P=0.021)。术后不同时间点泪膜破裂时间比较,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观察组翼状胬肉复发率为0,对照组为2.08%(χ2=1.011,P=0.753)。结论应用绷带式接触镜在翼状胬肉术后可缓解角膜刺激症状,有利于眼表修复、稳定泪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和羊膜移植术及干扰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6月1日至12月31日于北京同仁眼科中心进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按照随机区组设计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行改良结膜移植联合羊膜移植术,术后给予干扰素滴眼液;对照组患者行自体结膜移植术。所有患者术前观察翼状胬肉分型及大小,记录视力、眼压及眼前节情况;术后1、2周和1、3、6、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视力、角膜上皮愈合情况以及翼状胬肉复发等情况。本文数据均为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0例(77只眼)翼状胬肉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0例,年龄50~70岁。试验组35例(38只眼),对照组35例(39只眼)。术后12个月共54例(60只眼)数据完整,其中试验组28例(30只眼),对照组26例(30只眼)。两组各有1只眼的角膜上皮于术后7~14 d修复,其余患眼的角膜上皮均在术后7 d内完全修复。两组角膜上皮愈合情况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视力下降(两组各2只眼)、稳定(试验组15只眼,对照组23只眼)和提高(试验组13只眼,对照组5只眼)的眼数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4级结膜增生真性翼状胬肉复发,结膜纤维组织增生1、2、3级患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5)。结论改良的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和羊膜移植术及干扰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复发率低,对健康结膜组织损伤小,可为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提供新的选择。(中华眼科杂志,2020,56:768-773)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翼状胬肉手术后角膜形态及前房深度的变化。方法对2019年9月至2020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翼状胬肉手术66例(9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3个月,记录角膜Pentacam参数、翼状胬肉及手术区角结膜变化及视力。结果术后1个月瞳孔中央3 mm及5 mm直径区域总角膜屈光力的散光、角膜前表面散光及高阶像差(4 mm)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术后1个月视力较手术前提高(P<0.05);术后1、2及3个月,瞳孔中央3 mm及5 mm直径区域总角膜屈光力的散光、角膜前表面散光、高阶像差(4 mm)及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形态在翼状胬肉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且前房深度未受到影响。翼状胬肉切除术可以降低角膜散光度,联合自体角膜缘结膜移植术降低了翼状胬肉复发率,从而提高视觉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埋线式缝合法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中的效果,并比较其与连续缝合法和间断缝合法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5—7月在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就诊并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20例120眼。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埋线法、连续缝合法和间断缝合法3个组,每组40眼。记录手术时长,并于术后第0.5、1、3、7、10、14天和第1、3、6个月进行随访。采用五点法记录术眼疼痛评分;采用荧光素钠染色法评估角膜上皮愈合情况;采用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植片脱落、移位或翼状胬肉复发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连续缝合法、间断缝合法和埋线法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4.45±2.78)、(16.28±2.24)和(16.58±2.22)min,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8,P<0.05),其中连续缝合法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间断缝合法和埋线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7),埋线法与间断缝合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3个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疼痛评分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0.5、1、3、7、10天,埋线法疼痛评分均低于连续缝合法及间断缝合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7天,3个组角膜上皮未愈合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术后第10天,3个组角膜上皮均愈合。术后6个月,3个组均未出现植片移位、脱落、坏死及感染、眼球运动障碍等并发症。3个组翼状胬肉复发率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埋线缝合法可有效减轻翼状胬肉结膜移植术后刺激症状,同时对植片固定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与传统间断缝合法相比,其不增加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时间以及患者的经济负担。
简介:摘要为实现在快递最后一段路的区域性配送,缓解由于交通、人力带来的配送压力,选用市场上现有的四旋翼无人机对其进行优化设计,由已投入使用的大疆无人机和京东快递无人机的研究,对四旋翼无人机的重要机械结构,及其他硬件和控制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针对快递投递流程,选用了一种基于无人机的快递投递系统,与物联网相结合,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障快递的安全性和隐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非甾体滴眼液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在翼状胬肉术后的早期镇痛效果及对减轻术后眼部刺激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省苍南县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苍南医院)诊治的100例(112只眼)翼状胬肉患者,根据就诊顺序,按照奇偶数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7 d均常规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4次/d),观察组加用0.1%溴芬酸钠水合物滴眼液(2次/d),对照组不使用任何非甾体抗炎药。比较两组术后6、8、24、48、72 h疼痛评分和角膜创面的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6、8、24、48、72 h疼痛评分均小于对照组[(0.96 ± 0.13)分比(2.21 ± 0.07)分、(0.90 ± 0.05)分比(1.71 ± 0.30)分、(0.71 ± 0.07)分比(1.54 ± 0.09)分、(0.51 ± 0.04)分比(1.31 ± 0.10)分、(0.21 ± 0.02)分比(0.80 ± 0.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3 d角膜愈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角膜愈合率均为100.0%(57/57、55/55)。结论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和术后应用0.1%溴芬酸钠滴眼液,能安全有效地减轻术后早期疼痛。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RI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患者的翼外肌功能变化。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20年4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门诊就诊的28例TMD患者,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26.2±12.1)岁(15~62岁);同时门诊招募13名颞下颌关节正常志愿者,男性6名,女性7名,年龄(23.5±3.3)岁(20~30)岁。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双侧颞下颌关节MRI扫描,根据关节盘移位情况分为TMD关节盘位置正常侧(disc without displacement,TMD-DwoD)组(38侧)、TMD关节盘不可复性向前移位侧(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TMD-DDwoR)组(18侧)、正常对照关节盘位置正常侧(normal control-Disc without displacement,NC-DwoD)组(26侧)。采用感兴趣区法测量闭口位时颞下颌关节翼外肌上肌腹与下肌腹面积、平均信号强度、信号强度变异系数、偏度及峰度等直方图纹理参数。结果翼外肌上腹TMD-DwoD组的面积[(67.36±30.23) mm2]显著小于NC-DwoD组[(91.42±45.01) mm2](P<0.05),与TMD-DDwoR组[(72.27±37.53) mm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D-DwoD组及TMD-DDwoR组的平均信号强度(分别为304.20±29.90和315.06±40.20)均显著大于NC-DwoD组(269.79±25.54)(P<0.05);TMD-DwoD组变异系数(8.89±2.60)显著大于NC-DwoD组及TMD-DDwoR组(分别为6.76±1.82和7.63±1.62)(P<0.05);组间峰度、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MD-DwoD组及TMD-DDwoR组的翼外肌下腹平均信号强度(分别为286.69±23.48和275.98±30.55)显著大于NC-DwoD组(243.56±17.04)(P<0.05);TMD-DwoD组及TMD-DDwoR组变异系数(分别为9.96±2.24和10.25±1.96)均显著大于NC-DwoD组(8.49±1.94)(P<0.05);TMD-DwoD组及TMD-DDwoR组的偏度(分别为0.90±0.94和0.73±0.97)显著小于NC-DwoD组(1.40±1.03)(P<0.05);3组组间的翼外肌下腹面积、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可初步作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翼外肌功能的评价工具。
简介:摘要翼状胬肉是我国常见的眼表疾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各种类型组织材料移植术效果最佳,复发率明显低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为了进一步简化手术操作,改善患者术后不适症状,移植物的固定方式从传统的缝线缝合转变为各种无缝线的固定方式,均取得不错效果。本文总结和分析目前翼状胬肉切除术中常用的移植物类型及其固定方式,以期为眼科临床开展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55-160)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与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郑州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原发性翼状胬肉58例(61眼)随机分为两组:自体结膜移植组30例(31眼)和生物羊膜移植组28例(30眼)。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及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结果自体结膜移植组复发率为6.5%(2/31),低于生物羊膜移值组的复发率17.7%(5/30),两组复发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6,P=0.012)。自体结膜移植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平均(3.12±1.05)天,短于生物羊膜移植组的(4.67±0.98)天,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5, P=0.003)。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复发率更低,术后角膜上皮愈合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