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腰背筋膜炎治疗时应用热敏灸+毫刃针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抽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背筋膜炎患者70例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分组时应用盲分法,采取常规针灸+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参照组(n=35),接受敏灸+毫刃针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n=3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参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临床治疗腰背筋膜时应用热敏灸+毫刃针治疗效果确切且安全性好。

  • 标签: 热敏灸 毫刃针 腰背肌筋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腰背筋膜炎治疗时应用热敏灸+毫刃针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抽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腰背筋膜炎患者70例进行分组对比研究,分组时应用盲分法,采取常规针灸+药物治疗的患者为参照组(n=35),接受敏灸+毫刃针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n=3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与参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临床治疗腰背筋膜时应用热敏灸+毫刃针治疗效果确切且安全性好。

  • 标签: 热敏灸 毫刃针 腰背肌筋膜炎
  • 简介:筋膜炎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特点是急性或慢性反复发作的颈肩腰背部疼痛。我们根据多年的治疗经验研制成“通络搽剂”,自2003年4月起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研究的方法,对通络搽剂治疗筋膜炎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通络搽剂 肌筋膜炎 外治法
  • 简介:摘要肩背部筋膜炎,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又名筋痹、周痹等。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具有患部僵硬、酸痛、肿胀、重着、麻木等特点。症状时轻时重,迁延难愈,随着电脑和空调的普及,肩背筋膜炎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也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针灸治疗肩背筋膜炎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 标签: 肩背肌筋膜炎 中医 针灸
  • 简介:摘要目的进行此次研究主要是为了了解冲击波配合艾灸治疗腰背筋膜炎方面的效果,为相关的疾病治疗提供参照。方法把我院在2017年12月份到2018年11月份期间接诊的60位患有腰背筋膜炎疾病的病人作为调查的对象,把这60位病人随机的分为两组,对第一组的30位病采取放射式冲击波疼痛治疗仪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第二组的30位采取放射式冲击波疼痛治疗仪配合艾灸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第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比第一组好。结论冲击波配合艾灸对治疗腰背筋膜炎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在实际中推广。

  • 标签: 冲击波 艾灸 腰背肌筋膜炎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直径的内热针对家兔骨骼慢性损伤筋膜微血管血流速度的影响 。 方法 选 4 0只家兔, 造成左下肢 股二头慢性骨骼损伤模型, 随机分为 4 组,治疗 1 组 10只, 针直径 0.5mm ; 治疗 2 组 10只, 针直径 1.1mm ; 模型对照 组 10 只 和正常对照 组 10 只。治疗 1 组、 治疗 2 组 使用相应 直径内热针进行内热针治疗;模型对照组和正常组不进行干预。 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内热针治疗(时间 20分钟)前后各组 目标血管血液流动情况。对各组相应肌肉组织取材,进行 HE 染色。 统计分析各组 血流速度 变化并 进行各组间的方差分析 ,电镜下观察肌肉组织 HE 染色结果。 结果 治疗 1 组治疗前后血流速度为 [0.205±0.137 ( mm/s)] 、 [0.308±0.203 ( mm/s ) ], 治疗 2 组分别为 [0.198±0.103(mm/s)] 、 [0.439±0.129(mm/s] ,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 0.01 ;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前后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各组间血流速度改变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 < 0.05 。各组间治疗 2 组血流速度变化最大。肌肉组织 HE 染色结果表现两组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瘢痕样组织范围较小,肉芽组织再生较多。

  • 标签: 内热针 软组织损伤 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筋膜手法治疗在盆底过度活跃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 2018年 5月至 2020年 5月在我院产后 42天检查并确诊活跃型盆底功能异常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共 120人。随机分为 3组:单纯电刺激治疗组为 A组 40人,单纯筋膜手法治疗组为 B组 40人,电刺激 +筋膜手法治疗组为 C组 40人。三组均治疗一个疗程,对比治疗效果。 结果:三组产妇在治疗前盆底表面电值及盆底筋膜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0.05) ;治疗后盆底表面电值快、慢、 60秒耐力测试均有提升, C组、 A组 >B组,且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A组与 C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 P> 0.05);治疗后,后静息值 C组 >B组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治疗后筋膜疼痛评分观察 C组、 B组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B组与 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筋膜手法治疗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能有效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提高盆底力,降低盆底后静息,改善盆底筋膜疼痛,较单纯电刺激或单纯筋膜手法治疗疗效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肌筋膜手法治疗 电刺激生物反馈 活跃型盆底肌 盆底肌筋膜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冈下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误诊为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原因。方法收集2016年10月到2019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将冈下MTrPs误诊为CSR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8例冈下MTrPs误诊为CSR的病例,所有患者都做过颈椎CT或核磁检查,但在确诊冈下MTrPs前均未做过肩后部体格检查。患者疼痛范围主要集中在肩、上臂及前臂的桡侧(89.3%),以单侧发病为主(89.3%),冈上MTrPs多为2~3个(67.8%),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在干针治疗后显著下降[(2.7±1.4)分和(6.1±1.3)分,P<0.05)],总体治疗有效率(VAS评分下降超过50%)为82.1%。结论忽略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而过度依赖影像学检查是导致冈下MTrPs误诊为CSR的重要原因。

  • 标签: 冈下肌 纤维肌痛 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腰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60例。2组患者均采用压痛点注射镇痛液治疗,观察组在压痛点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治疗,压痛点注射和体外冲击波均每周1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软组织张力(软组织位移距离)、疼痛程度[目测类比法(VAS)]、压力痛阈[压力痛阈测试(PPT)]以及功能障碍程度评估[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软组织位移距离值、VAS评分、PPT值和DO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软组织位移距离值(包括施加1 kg和施加2 kg时的位移距离)、VAS评分、PPT值和DOI评分分别为施加1 kg(6.53±1.18)mm、施加2 kg(5.57±0.90)mm、(2.35±0.94)分、(63.48±14.35)N、(10.23±3.42)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压痛点注射的基础上增加体外冲击波,可显著增强腰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腰部的软组织张力,缓解疼痛程度,提高压力痛阈,改善功能障碍。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软组织张力 压力痛阈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产后腹直分离症使用针灸结合筋膜重整方式的康复疗效。方法 临床研究对象选择2021.03~2023.03在我院接受产后腹直诊治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排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针灸进行诊治,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筋膜重整方式进行诊治,观察两组患者双侧腹直间距、腹围、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患者满意度及康复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  诊治前两组患者脐上3cm、脐水平及脐下2cm双侧腹直间距基本相同(P>0.05),诊治后观察组双侧腹直间距低于对照组(P<0.05);诊治前两组患者脐上3cm、脐水平及脐下2cm腹围基本相同(P>0.05),诊治后观察组腹围低于对照组(P<0.05);诊治前两组患者SDS、SAS评分基本相同(P>0.05),诊治后观察组SDS、SAS评分相对于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整体总满意率(96.67%)相对于对照组(80.00%)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总有效率(93.33%)相对于对照组(73.33%)更高(P<0.05)。结论 针对产后腹直分离症患者采取针灸结合筋膜重整方式一方面有利于缩小腹直间距、降低患者腹围、缓解患者焦虑及抑郁情绪;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患者诊治护理满意度、提高康复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提倡推广使用。

  • 标签: 针灸 肌筋膜重整 产后腹直肌分离症 康复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电联合筋膜手法治疗产后盆底高张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3年6月至2024年3月的20例产后盆底高张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接受常规盆底康复治疗,包括凯格尔运动指导、生物反馈治疗)和实验组(采用磁电联合筋膜手法治疗,磁电治疗包括磁刺激和电刺激,筋膜手法由专业治疗师操作),两组均接受相同健康教育并记录治疗情况。结果:实验组在盆底张力评估(对照组:75.0±2.5,实验组:86.7±0.7)、盆底功能评分(对照组:77.3±0.6,实验组:88.7±0.4)。结论:磁电联合筋膜手法治疗产后盆底高张效果显著,能改善盆底张力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产后盆底肌高张 磁电治疗 肌筋膜手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深层肌肉刺激联合腰背功能锻炼治疗腰背筋膜炎的疗效观察。方法 选择2022年9月至2023年12月于我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92例腰筋膜炎患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深层肌肉刺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腰背功能锻炼。比较2组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比较2组疗效。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深层肌肉刺激联合腰背功能锻炼应用于腰背筋膜炎患者治疗中,可缓解疼痛, 改善功能障碍,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腰背肌筋膜炎 深层肌肉刺激 腰背肌功能锻炼 VAS评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髂筋膜间隔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股动脉穿刺并发症。该文报道一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经右侧股动脉穿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监测患者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术后56 h出现右侧下肢活动障碍并力下降,完善检查后考虑髂血肿压迫股神经导致髂筋膜间隔综合征,经保守治疗后患者力恢复。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股动脉穿刺 并发症 髂肌血肿 髂肌筋膜间隔综合征
  • 简介:摘要腰背筋膜炎是临床上易被忽略的常见痛症,严重影响患者功能及生活质量,增加医疗成本。物理因子疗法作为康复医学科常用的治疗手段,现逐渐广泛用于腰背筋膜炎的临床治疗,但物理因子疗法种类较多,治疗效果各有不同且具有不确定性。本文通过总结已有的物理因子治疗腰背筋膜炎的机制及疗效,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思路。

  • 标签: 腰背肌筋膜炎 物理因子疗法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臀筋膜挛缩症预防措施,及早发现治疗,做好术后功能恢复指导。方法对93例臀筋膜挛缩症患者的诊治及术后功能恢复作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手术治疗93例,89例达优良效果。结论根据病史、症状、体征,做出诊断,进行手术松解挛缩筋膜,术后加强功能锻炼可达理想效果。

  • 标签: 臀肌筋膜挛缩症 预防 护理 功能恢复
  • 简介:摘要筋膜症病综合征是一种复杂的慢性疼痛性疾病,好发于人体多个部位,是颈肩腰背的常见病因,笔者通过运用中医推拿手法,短杠杆微调等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的疗效,得出结论。推拿手法治疗对本病有明确疗效,且疗效与疗程成正比。

  • 标签: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中医推拿 手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及电针排剌法配合火罐治疗颈肩筋膜炎的疗效。方法28例颈肩筋膜炎患者采用电针及电针排刺配合火罐治疗。结果痊愈25例,有效3例,有效率100%。结论电针及电针排剌法配合火罐治疗颈肩筋膜炎疗效显著,且具有见效快,疗程短,效果好等特点。

  • 标签: 颈肩肌筋膜炎 电针/电针排剌 筋膜炎 火罐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冲击波治疗对慢性腰筋膜炎治疗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腰背筋膜炎患者72人,年龄平均为3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4年。根据病患不同部位,以不同的治疗参数采用瑞士产体外放射状冲击波治疗仪(DolorClast)治疗腰背筋膜炎。7天1次,3-5次为一疗程,最长不超过5次。结果显效92%,有效8%,无效0%。瑞士产体外冲击波(DolorClast)治疗仪治疗腰背筋膜炎收到明显效果。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腰背肌肉筋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