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心静脉导管性菌血症的原因,同时总结其护理的对策。方法针对200例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干预的患者进行分析,统计其中出现导管性菌血症的患者例数,同时针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探究护理对策;研究选取的20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4月到2016年6月间收治。结果本次200例患者中共计出现10例导管性菌血症,其发生的比例为5%。从年龄、性别、是否合并感染性原发病、禁食时间是否超过72小时、是否使用抗生素、中心静脉置管是否反复穿刺等方面展开对比,发现除过年龄和性别和是否使用抗生素外,其他因素均可能引起菌血症的发生,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静脉导管性菌血症的原因较多,因此护理对策应该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流程,同时提高自身的护理和穿刺等技能,以期减少菌血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静脉治疗专科小组在持续改进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进行了探究。方法我院在2016年7月成立了静脉治疗专科小组,并且对护理质量进行了持续改进,随机对实施前后六个月PICC的患者进行了选取,共有患者二百例,并且对其进行了随机分组,一个为观察组,一个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插管成功率、并发症、满意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并且对实施前后六个月进行PICC的置管例数、投诉例数、以及纠纷例数等方面进行了统计。结果在满意度以及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施PICC后,投诉以及纠纷发生率很大程度的降低了。结论本次静脉治疗专科小组在对PICC护理质量进行持续改进后,其效果较为明显,使得穿刺成功率、患者满意度方面得到了提升,降低了医患纠纷事件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静脉治疗护理小组对持续质量改进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采取中心静脉导管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静脉治疗小组护理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7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治疗护理小组能够有效提高持续质量改进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不仅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同时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今后在临床工作中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在小儿临床中的应用与护理。方法选择2015年11月-2016年11月,医院接收的静脉输液给药的患儿184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分别纳入患儿92例。对照组患儿应用常规静脉穿刺方法,观察组患儿应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同时对比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治疗期间,观察组患儿发生不良事件的几率为3.26%,低于对照组患儿的15.22%(P<0.05)。观察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为95.05%,高于对照组患儿家属的79.35%(P<0.05)。结论在小儿临床疾病的治疗中,对于静脉输液给药,应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技术,同时辅以良好的临床护理,可有效减少反复穿刺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总结并探讨新生儿科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PICC)的并发症防治措施,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 2007年 6月 -2014年 12月间 167例行 PICC患儿临床护理资料,计算各种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针对性提出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167例患儿中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对包裹性胸膜炎患者给予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尿激酶注射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包裹性胸膜炎患者进行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参照组各30例。参照组单独给予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研究组采用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尿激酶注射联合治疗,记录两组总有效率、胸膜厚度、积液消失时间、引流总量。结果研究组引流总量、总有效率明显比参照组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胸膜厚度、积液消失时间都比参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双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尿激酶注射联合治疗对包裹性胸膜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加速胸液吸收,减轻胸膜粘连,加速康复进程,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中心静脉导管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后相关感染发生情况。方法选取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360例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分两组,各180例,观察组为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在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期间发生导管病原菌定植、穿刺部位、隧道、植入部位感染及CRBSI的发生情况,并将两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ICU患者在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上述导管相关感染方面几率均低于对症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ICU行中心静脉导管治疗在临床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对发生导管相关感染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能明显降低不良感染事件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引起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监测我院2008年6月—2009年6月ICU病房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423例。观察并记录他们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体温、各种检测报告(尤其是血常规、各类培养结果)等内容,分析常见致病菌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CRBSI)感染率13.5%;主要的病原菌为真菌;置管部位、置管时间、病情严重程度、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与CRBSI有关,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重点部门,应重视目标性监测工作。严格中心静脉置管护理,选择合适的置管部位,缩短置管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加强手卫生和穿刺部位消毒,对防止CRBSI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巢癌病人经腹腔植入中心静脉导管行腹腔热灌注洛铂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我院82例卵巢癌病人,根据治疗方法分两组,对照组行全身静脉化疗,观察组行腹腔热灌注洛铂治疗,对比两组疗效、毒性反应、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人附睾蛋白4(HE4)水平。结果两组病人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毒性反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经治疗后2组患者HE4和VEGF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效果更显著(P<0.05)。讨论腹腔热灌注治疗卵巢癌病人,可降低药物对消化道、肝肾功能、骨髓造血等毒性反应,促进血管内皮因子生长,提高HE4水平,治疗效果确诊,可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 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可行性防控措施。方法 选取 2015年 1月至 2016年 12月 ICU 283例 CVC置管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与发生 CRBSI相关的因素进行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入组患者 CRBSI的发生率为 5.29%,其中年龄、留置导管时间、置管部位、糖尿病等均为引发 CRBSI的危险因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年龄、留置导管时间、置管部位、糖尿病等均为引发 CRBSI的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应充分认识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学习,积极处置,以降低 CRBSI的发生率。
简介: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对ICU中心静脉导管(CVC)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各类危重症患者11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再给予系统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CVC相关感染及留置CVC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CVC相关感染的发生率(12.50%)低于对照组(32.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可减少危重症患者CVC相关感染的发生率及置管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