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当前静脉通路的搭建技术中PICC技术由于对于患者静脉损伤较小,操作难度小,便于维护,不影响日常生活等诸多优点,在临床使用中成为了较为热门的技术之一。关于PICC导管的体外固定方式,历来存在一些争议,本文对PICC体外固定方式进行了归纳研究,并对其优劣进行了概述,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选择PICC导管固定方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进行连续护理管理,为其提供延续护理,以降低导管院外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方法通过成立以PICC专职护士为主导、多学科专家团队为指导、社区团队维护的导管安全管理体系,实施在住院期间建立患者置管档案、多元化教育、出院时确定维护医院、制定导管维护计划、出院后由专职护士进行电话随访、全程追踪的连续护理管理。结果2014年1月-2015年12月对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200例使用PICC作为静脉通道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实施连续护理管理,降低了导管院外并发症发生率,提高了满意度。结论PICC连续护理管理能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导管院外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充分体现优质护理内涵。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妇科化疗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原因。方法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受化疗并需要置入PICC的妇科肿瘤患者。观察患者并发症、拔管原因、导管头端位置、穿刺次数、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920例患者成功接受PICC置管,其中随访中死亡25例,失访83例。104例患者因并发症而提前拔管,其PICC留置时间中位数为62d,并发症以静脉炎41.35%(43/104)和血栓形成25.96%(27/104)最常见。左上肢置管12.68%(53/418)与右上肢置管12.94%(51/394)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前窝静脉置管12.95%(72/556)与上臂静脉置管12.50%(32/256)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导管头端位于非上腔静脉者28.57%(8/28)较位于上腔静脉者12.24%(96/784)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多次(≥2次)穿刺者30.19%(16/53)较1次穿刺成功者11.59%(88/759)并发症发生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化疗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症较常见。但PICC仍是一种较安全、经济、能家庭护理的静脉通路。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病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安全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72例肝病患者(收取时间在2016年3月20日至2017年8月20日之间),将其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均实施安全护理干预,每位患者36例,将两组肝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肝病患者——护理满意度97.22%,与对照组相比,具有高度的差异性,P值<0.05。观察组肝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2.78%,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肝病患者实施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同时给予其安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护理满意度,且对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也具有重要作用,值得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极)低体重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新生儿监护病房住院的114例(极)低体重早产儿进行观察,分析选择不同部位置管、建立标准化管道维护流程的效果。结果(极)低体重早产儿PICC置管选择以贵要静脉为主,发生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小,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达到90.3%;标准管道维护流程是减少并发症的有力保障,同时可减少撕揭敷料时患儿表皮损伤的风险,减轻患儿的痛苦。结论应用PICC置管技术对(极)低体重早产儿进行救治,能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在肿瘤护理中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是我院100例肿瘤患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时间在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将所有入选的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形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例肿瘤患者,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静脉留置针进行穿刺,实验组肿瘤患者使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对比两组肿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肿瘤患者的发生并发症的比例是8.00%(4/50),比对照组低76.00%;患者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1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的护理给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措施,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极大地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的治疗有效率,值得在临床上使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肿瘤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的护理风险管理临床作用。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64例肿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按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患者。均给予其实施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给予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为6.16%,护理满意度为90.62%;对照组患者的护理风险故事发生率为24.92%,护理满意度为68.76%;组间比较,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给予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肿瘤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可显著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预后,构建医院与患者的良好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解析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在急危重患者临床治疗期间的应用效果,验证其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2017年1我院收诊的36例急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插管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1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手段,对两组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并发生出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5.0%,与对照组56.25%相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类并发生出现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可以使急危重症患者一次插管成功率显著提升,缓解患者痛苦感的同时,有效防治了有关并发症,对临床治疗效果能够起到优化作用,值得在危急重患者临床治疗期间普及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并分析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肿瘤护理当中应用的价值。方法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4年10月—2016年12月接收并治疗的108例肿瘤患者,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4例。对照组患者选择传统的常规护理进行干预,观察组患者选择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方法进行干预,干预三个月以后比较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病情的康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明显差异,而且低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患者的家属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服务具有较高的满意度,对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时候,有效的护理方法对肿瘤患者的护理效果起到良好的指引,可以使患者的护理更加的细致,周全的照顾患者,能更好的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适合在肿瘤患者临床护理当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性护理质量改进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科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治疗护理,观察组采用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模式护理干预。观察两组置入导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调查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点出血发生率、局部感染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导管阻塞发生率及导管脱落发生率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护理质量改进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显著降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我院就诊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的患者63例,记录63例患者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时的置管成功率,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根据研究结果显示,63例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时,60例患者一次置管成功,3例患者两次置管成功;并且63例患者进行手术后,有1例患者发生静脉炎不良反应,1例患者发生静脉血栓不良反应,1例患者发生导管堵塞不良反应。结论在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置管术的患者中实施相关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情况,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敷贴所致的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位置的皮肤症状的评估与处理,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我院放疗科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8月30日共85例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置管后穿刺处皮肤给予常规护理与观察,对出现皮肤症状的患者给予评估和判断,针对性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单纯性皮肤瘙痒患者增加常规的皮肤清洁消毒1次,过敏患者常规皮肤清洁消毒后使用超薄泡沫合成敷料(爱立敷)治疗局部皮炎。结果85例PICC患者中20例发生单纯性皮肤瘙痒(23.53%),6例发生过敏性皮炎(7.06%);过敏患者使用爱立敷治疗局部皮炎的症状缓解时间为7至26天,治疗有效率100%。结论重视敷贴局部皮肤的变化,正确评估判断敷贴引起单纯性皮肤瘙痒还是过敏性皮炎,给予针对性防治措施,可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风险管理应用于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护理的价值。方法将2015年1月到2017年8月期间于我院行PICC置管治疗的新生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对照组患儿风险管理下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风险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儿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论风险管理应用与新生儿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护理的效果较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120例PICC置管致静脉炎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各40例,分别给予中频脉冲电疗法、康惠尔水胶体敷贴和湿热敷治疗,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和红肿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1、2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1、2组的治愈率分别为55.0%、22.5%、12.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频脉冲电疗法治疗PICC置管致静脉炎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所致机械穿刺性静脉炎应用康惠尔水胶体敷贴治疗的疗效。方法从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接收的PICC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并且将其平均分为甲组与乙组,每组40例。甲组采取湿热敷预防机械穿刺性静脉炎,而乙组则采取康惠尔水胶体外敷,7d后观察两组患者发生械性静脉炎的几率。结果甲组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几率25.0%,显著高于乙组的10.0%,两组对比差异颇为显著,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康惠尔水胶体敷贴预防治疗周中心静脉导管所致的静脉炎,效果显著,应用价值高。
简介:目的探讨骨感染病人外周导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45例行PICC置管的骨感染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统计分析其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结果145例骨感染病人中发生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27例,发生率为18.62%,并发症以导管相关性感染为主。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年龄、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导管管腔数、导管留置时间、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是病人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是否有其他自身疾病经哑变量处理后,患糖尿病与免疫抑制类疾病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人年龄大于65岁、患糖尿病或免疫抑制类疾病、PICC置管操作护士年资小于10年、使用双腔PICC导管及导管留置时间大于20d是引起PICC置管后发生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应及时给予相应临床预防与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肺癌化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通过收集60例到我院就诊的将PICC植入经外周静脉的肺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PICC护理,而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患者实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和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不如研究组肿瘤患者,且研究组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肺癌化疗患者进行系统化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患者在经外周静脉植入PICC后的疾病不确定感,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