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与WhlB7,drrA,drrB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通过设计并合成结核分枝杆菌的WhiB7,drrA,drrB基因引物,对耐药的结核分枝杆菌利用逆转录得到三个基因的eDNA。并对eDNA进行PCR扩增,通过优化PCR参数,使PCR方法达到检测cDNA拷贝数的准确性。分析WhlB7,drrA,drrB基因表达在不同类型耐药菌株的表达程度。使用药物刺激观察耐药菌株WhiB7,drrA,drrB基因的变化。结果逆转录荧光定量PCR可以对WhIB7,drrA,drrB基因很好的定量。对不同种耐药菌株进行WhIB7,drrA,drrB基因检测,阳性率分别为:单利福平耐药菌株85.0%(17/20)、35.0%(7/20)、30.0%(6/20),单异烟肼耐药菌株37。5%(12/32)、87。5%(28/32)、81.3%(26/32),利福平和异烟肼均耐药的菌株87.5%(14/16)、75.0%(12/16)、81.3%(13/16),含利福平异烟肼的多重耐药菌株88.2%(30/34)、82.4%(28/34)、85.3%(29/34),药物敏感菌株12.4%(12/97)、8.2%(8/97)、9.3%(9/97)。耐药菌株WhIB7,drrA,drrB基因阳性率高于药物敏感菌株。WhIB7基因与利福平耐药关系紧密,drrA和drrB基因与异烟肼耐药关系紧密。但不同的药物对耐药菌基因表达的诱导能力不同。结论WhiB7,drrA,drrB基因的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方法可以作为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筛查的重要参考,为研究结核分枝杆菌日后基因表达与耐药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简介:目的比较X线平片及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影像学征象的显示情况。方法选择周围型肺癌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平片及螺旋CT检查,观察周围型肺癌的X线平片及螺旋CT图像特征。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周围型肺癌征象的显示情况。结果1.共40处病灶,左肺22例,右肺18例,均为单发。直接征象包括肿块、磨玻璃征、空洞。间接征象包括胸膜凹陷、毛刺征、分叶征、血管集束征、棘状突起、支气管气象征、空泡征及胸腔积液。2.螺旋CT对周围型肺癌空洞、毛刺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的显示率显著高于X线平片,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具有高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对周围型肺癌各种征象的显示中显著优于X线平片。
简介:目的探讨肺内炎性肿块与周围型肺癌的CT及X线影像学表现特征及鉴别要点。方法对手术病理确诊的56例肺内炎性肿块和96例周围型肺癌病例的临床和CT及X线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灶形态分为典型肿块和不典型肿块。结合临床病史及影像学检查特征,对两者进行鉴别诊断。结果以形态分类为标准,诊断炎性肿块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9.6%(39/56)、67.7%(65/96)、68.4%(104/152)。结合临床病史及影像学特征修正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0.4%(45/56)、74.0%(71/96)、76.3%(116/152)。结论以病灶形态为基础,结合临床病史,对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可明显提高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呼吸道感染后咳嗽的合理治疗。方法128例急性呼吸道感染后反复咳嗽患者,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3天后,未见好转者行支气管激发试验,58例气道反应性增高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30例采用舒弗美、氨溴索、酮替芬口服治疗,B组28例采用舒弗美、氨溴索、酮替芬口服联合必可酮吸入治疗,疗程7天,观察两组的咳嗽症状得分、气道反应性分级情况。结果常规抗感染治疗未见好转者,94%气道反应性增高;A、B两组治疗后咳嗽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减轻,气道反应性降低,均为P〈0.05;但A组与B组同期治疗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感染后气道反应性增高病人,抗生素治疗无效,舒弗美、氨溴索、酮替芬可有效缓解咳嗽症状。
简介:目的探讨呼出气一氧化氮测定对成人支气管哮喘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的74例明确诊断的哮喘患者,所有患者完善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检查,肺功能测定,记录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一秒率(FEV1/FVC),并填写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根据FeNO值,分为FeNO升高组(n=40)和FeNO正常组(n=34),两组患者均给予吸入用糖皮质激素/长效β2受体激动剂(ICS/LABA,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160ug,4.5ug)1吸bid规律治疗。3月后复诊,复测FeNO,肺功能(FEV1和FEV1/FVC)及ACT评分量表。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CT评分较治疗前均有好转(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FeNO升高组较FeNO正常组ACT评分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均无完全控制患者,治疗后FeNO升高组完全控制率明显高于FeNO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796,P〈0.05)。两组患者FEV1和FEV1/FVC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好转(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FeNO升高组FeNO值与ACT评分呈负相关(r=-0.783,P〈0.05);治疗前FeNO正常组FeNO值与ACT评分无相关性。两组ACT改善程度与FeNO下降程度均无相关性。结论吸入ICS/LABA对FeNO升高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疗效较好,可用于预测哮喘患者对吸入ICS/LABA治疗的反应,指导哮喘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