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叙述必然是分层的。虚构叙述还可以是回旋跨层的:两个故事中的人物分别是对方的叙述者。纪实型叙述的"元故事"不是真正的跨层叙述,但是具有指明纪实体裁的作用。第一人称虚构叙述是回旋跨层叙述,叙述者和人物互相叙述对方,叙述层和被叙述层看似在两面,其实在一面。因此虚构叙述是一个自足的莫比乌带体系,在曲面上的叙述可以自我解释。用莫比乌带解释文学语言、自我、虚构与真实的关系,都可以得出有趣的结论。

  • 标签: 虚构叙述 纪实叙述 分层 回旋跨层 莫比乌斯带
  • 简介:在19世纪英国汉学的兴起阶段,印刷工汤姆在汉学知识生产与翻译政治中扮演了何种角色,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借助多种原始资料的梳理,以及汤姆翻译实践所涉及的中英文本对比,考察翻译作品的生成、传播与译介策略之间的关系。由此可知,汤姆作为主张文化理解的汉学家,以其对中国文学独特的翻译实践,最终疏离于大英帝国的翻译策略,其风格被称为"野蛮的修辞"。因此,关于汤姆汉学译介的个案考察,或有助于增进对英国早期汉学翻译策略的多元化理解。

  • 标签: 汤姆斯 翻译策略 野蛮的修辞 文化理解
  • 简介:"和谐美"作为一种审美理想,源远流长,在中国和古希腊,毕达哥拉和孔子对和谐美的追求更明显,他们都把和谐美作为一种审美理想为之追求。但他们存在着许多根本的差异,这着重表现在他们的音乐美学思想上。毕达哥拉音乐美学思想以数本源为基础,音乐的和谐美是由数的和谐原则规范的,同时,孔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以礼乐为实践途径的和谐音乐美学思想。

  • 标签: 数的和谐 仁的和谐 音乐和谐美
  • 简介: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这两个学科的交织,在苏珊·巴奈特身上体现得最为明显。她对这两个学科的看法会引领学科的变动与发展。在她彻底否认这两个学科属性之后,它们该分别走向何方是学界迫切关心的问题。她对翻译研究与比较文学未来的看法,无疑会再次推动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发展。

  • 标签: 翻译研究 比较文学 翻译
  • 简介:本文以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说为理论依托,加以女性主义的阐发。围绕主题和意象探讨翟永明如何借鉴和吸收普拉的诗歌元素,如何运用文本策略摆脱诗人楷模的束缚,写成一组才气逼人、意义深远的诗歌。

  • 标签: 互文性 影响的焦虑 作家身份 诗人楷模
  • 简介:去年五月,广州,第四届中澳文学论坛。从与会名单上看到赖特女士的名字,我带去了她小说《卡彭塔利亚湾》的中文版。我喜欢这本小说,也颇为喜欢她这个人。所以特意带去请她签名。她非常认真地签名。跟很多外国人一样,握笔的姿势使她的书写看上去相当吃力——这就显得更加认真了。这书出版于2012年。

  • 标签: 赖特 外国人 小说 签名 文学
  • 简介:被誉为"近代音乐之父"的多梅尼科·卡拉蒂生活在巴洛克时期,但是他创作的音乐风格却是超越了巴洛克时期的范畴,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作曲家之一。尤其是在键盘音乐创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建立了卡拉蒂在西方音乐史中的重要地位。卡拉蒂创作的单乐章古钢琴奏鸣曲决定了那个时期的古钢琴奏鸣曲式,他的创造性影响了海顿古典奏鸣式的成型;影响了古典乐派的钢琴创作道路,预示前古典奏鸣曲快板乐章的特点,成为巴洛克时期新兴音乐文化的杰出代表。

  • 标签: 多梅尼科·斯卡拉蒂 键盘演奏技巧 奏鸣曲 键盘
  • 简介:在1980年出版的《小说地点词典》里,阿尔伯托.曼格伊尔和乔万尼.瓜达鲁普列出了小说里那些子虚乌有的地点,如刘易斯.卡洛尔的胡语林、丹尼尔.笛福的无人岛、乔纳森.斯威夫特的大人国、J.R.R.托尔金的中土,以及朱尔.沃尼的萨克纽姆走廊。他们二人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文风将上面每个地方的原委

  • 标签: 入睡马孔多 加西亚·马尔克斯无法 无法入睡
  • 简介:本文旨在讨论舒特曼的身体美学,直接回应最近的见刊论述以及2014年上海复旦大学专题研讨会中与身体美学相联系的四种观点。这些观点是:1)身体美学是一个学科,犹如经济学一样的研究领域,不同流派彼此阐发但学科本身仍然有待于历史学者与其它形式的批判加以论述;2)身体美学不是一种实用主义;3)身体美学研究促进赋型(embodiment身体化),可以成为身心互融的强有力手段,以及4)正如已有的种种马克思主义式学科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一样,也会有马克思主义身体美学。然而,当我们将舒特曼的论著与马克思主义学说联系起来,我们也许要将以上四种主张全都摒弃。我的论证是,舒特曼的美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可谓是资产阶级的、非历史的、实用主义的,因此他的美学,从坏的角度看,代表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一种结晶,从好的角度看,是这种意识形态的一种应对策略。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生产、异化、剥削等诸方面能促成虚假意识形态的形成,由此出发,我们可论证的是,身体美学则促成一种去型(disembodiment去身体化)。其结果便是,舒特曼所提出的身体美学究其本质是与马克思主义彼此不容的。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美学 身体美学 实用主义
  • 简介: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第一部成名作《远离尘嚣》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坛的地位,小说描写了宗法社会与资本主义的较量,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美丽自负、虚荣的女农场主芭谢芭的爱情观变化。小说以女主人公和三个男人的爱情历程为主线,她的爱情观也从最初肤浅的爱慕虚荣逐渐变得成熟而稳定,最终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这部小说也反映了哈代早期受宿命论影响的爱情观。

  • 标签: 托马斯·哈代 女性形象 爱情观
  • 简介:米勒在宣布“文学终结”的同时,又在其新著《文学死了吗》中宣称文学“永恒”。他的研究路线为当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切入点。但米勒的研究本身却停留在原地最终没有向前迈进。他的考察和阐释仅仅局限于文学自身,局限于文学语言的修辞功能,从而背离了原来的研究方向。文学性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概念,并非具有永远给定的特性,也不会“永恒”。新媒介重组了文学的诸种审美要素,通过改变文学所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而间接地改变了文学,构成新的文学样式。米勒正是在此地方误读了文学,同时也让人们误读了米勒。

  • 标签: 希利斯·米勒 文学性 终结与永恒 图象增殖
  • 简介:耳饰在我国由来已久,最早的记录见于《山海经》:[青宜之山一宜女,其神小腰白齿,穿耳以鏬]。

  • 标签: 小说 文学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 简介:列维纳和布朗肖分别以哲学和文学的方式发掘和阐述了法国当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ilya”。列维纳将“ilya”当作一种与海德格尔的“存在”相对的“无世界之实存”.布朗肖则将其视为与浪漫主义丰饶的“夜”相对的“另一种夜”.将其视为一种“外部”,并用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两种方式对其进行了阐释和创造。在这些层面,布朗肖的“ilya”与列维纳的阐述几乎是一致的,然而,在将“ilya”文学空间的价值定位于“中性”的时候.二者却产生了分歧。布朗肖希望文学停留在这种价值的中性和不可规定性上,列维纳则坚持文学还需要以伦理的方式迈向他者。

  • 标签: 列维纳斯 布朗肖 “il Y a” 文学空间
  • 简介:《从奥米勒城出走的人》是厄秀拉·K·勒格温于1973年发表的讽喻体短篇小说。本文针对这一短篇小说中的多重象征意义进行多角度解读,进一步阐释作品的主题意义,以期丰富现有关于勒格温和这部作品的相关研究。

  • 标签: 厄秀拉·K·勒格温 《从奥米勒斯城出走的人》 象征意义
  • 简介:<正>美国摄影家杰利·尤曼是在国际摄影界享有盛誉的资深摄影大师,他1934年6月出生于底特律,1957年获罗切特理工学院美术学士学位,1960年获印第安纳大学理科硕士和美术硕士学位。1960年在佛罗里

  • 标签: 国际摄影 摄影大师 尤斯 罗切斯特 学士学位 大学理科
  • 简介:摘要在对海外投资的非系统风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全面的海外投资非系统风险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运用极大熵模型,求解网络的参数分布问题;结合灰色系统的思想,给出了海外投资非系统风险评价中的不确定信息处理的方法;最后,通过贝叶网络推理,给出网络中各节点的定量评价,并应用实例表明了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 标签: 海外投资 非系统风险 灰色贝叶斯网络
  • 简介:本文从女权主义的角度解读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著作《红字》中女主人公海特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并利用德裔美籍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罗姆的理论,来剖析海特在与清教社会抗争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历程

  • 标签: 海斯特·白兰 女权主义 自由 叛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