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李筱荣 邵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研究所 国家眼耳鼻喉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市分中心 天津市视网膜功能与疾病重点实验室,天津 300384
  • 简介:摘要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玻璃切除(PPV)是治疗RRD的重要手术方式之一,提高PPV的成功率对于患者视力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述评以玻璃视网膜组织解剖特点为基础,提出了针对玻璃视网膜交界面处理RRD的手术技术要点,包括裂孔周围玻璃,周边部视网膜玻璃玻璃基底部的操作要点以及人工玻璃后脱离和玻璃后皮质的处理。旨在通过提高手术技术,降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提升患者术后视功能。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穿孔 玻璃体切除术
  • 作者: 刘菊 王怡 高萌 刘丽梅 刘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现在北京电力医院眼科 10007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北京同仁眼科中心 北京市眼科研究所 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3G玻璃切割联合曲安奈德玻璃腔注射(IVTA)治疗特发性黄斑前膜(iERM)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iERM患者49例49眼。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玻璃切割联合IVTA组24例24眼和单纯玻璃切割组25例25眼,单纯玻璃切割眼仅接受23G玻璃切割和黄斑前膜剥除玻璃切割联合IVTA组玻璃腔注射曲安奈德注射液2 mg。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测定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采用非接触眼压计测量术前及术后1、3、12个月眼压,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仪(OCT)检测手术前后眼黄斑中心厚度(CMT)和黄斑区容积;评估术后1、3和12个月BCVA、CMT和黄斑容积变化量。结果术后1个月、12个月玻璃切割联合IVTA组和单纯玻璃切割眼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和12个月玻璃切割联合IVTA组眼CMT值分别为(432.46±66.68)μm和(378.38±42.31)μm,单纯玻璃切割组CMT值分别为(433.20±52.71)μm和(383.00±47.58)μm,均低于术前的(487.58±93.84)μm和(517.64±92.05)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12个月玻璃切割联合IVTA组黄斑容积分别为(11.68±1.11)mm3、(10.68±0.91)mm3,单纯玻璃切割组黄斑容积分别为(11.66±0.66)mm3、(10.36±0.57)mm3,小于术前的(12.86±2.24)mm3和(13.06±1.42)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玻璃切割联合IVTA组、单纯玻璃切割组术后1、3和12个月与术前BCVA、CMT和黄斑容积的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玻璃切割联合IVTA组术后3眼眼压升高,占12.5%,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后恢复正常。结论玻璃切割联合IVTA治疗iERM是安全、有效的,可改善眼BCVA、CMT和黄斑容积,但联合IVTA对术后黄斑区功能恢复并无促进作用。

  • 标签: 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 玻璃体切割术 玻璃体腔注射 曲安奈德 黄斑区 光相干断层扫描 随机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切除原孔排液、内界膜填塞及空气填充治疗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二科1组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30例(30只眼),均接受玻璃切除中视网膜下液自原黄斑孔排出,联合内界膜填塞及空气填充。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视力变化、裂孔闭合情况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黄斑孔闭合率为86.67%(26/30),视网膜复位率为90.00%(27/30)。术后1、3及6个月视力(BCVA,logMAR)逐渐改善至1.35±0.40、1.15±0.35及0.95±0.18(F=29.214,P<0.001)。结论玻璃切除原孔排液、内界膜填塞及空气填充治疗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临床疗效较好,为黄斑孔性视网膜脱离治疗提供一种新思路。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视网膜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内填塞 玻璃体内注射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罗哌卡因眼球筋膜下麻醉和利多卡因联合布比卡因球后麻醉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切除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连续性随机对照病例临床研究。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切除的患者273例(278眼)纳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A组136例(138眼)予以罗哌卡因眼球筋膜下麻醉,B组137例(140眼)为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球后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及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A组患者中总的疼痛评分低于B组,分别在麻醉实施、巩膜三通道穿刺和顶压巩膜下玻璃切除的疼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94,-3.379,-5.242;P=0.000,0.001,0.000)。B组有1例出现眼球穿孔伤,6例出现球后出血。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切除中应用罗哌卡因筋膜下麻醉安全有效。

  • 标签: 麻醉,眼球筋膜下 罗哌卡因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脱离,孔源性
  • 简介:摘要为避免黄斑裂孔术后气体充填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和体位限制,近年来采用不同的方法以避免气体充填,包括仅传统玻璃切除和内界膜剥除或联合黄斑孔塞、自体血覆盖、内界膜覆盖等。尽管这些方法纳入的患者数量尚少,黄斑裂孔大小不一,种类也不尽相同,但均获得较高的黄斑裂孔闭合率。(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33-335)

  • 标签: 黄斑裂孔 玻璃体切除术 黄斑孔塞 自体血覆盖 内界膜覆盖
  • 简介:摘要对于不明原因的玻璃或视网膜脉络膜疾病,可行诊断性玻璃切除手术进行活体检查辅助诊断。随着实验室检测技术和微创玻璃切除手术技术发展,诊断性玻璃切除手术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中国抗癌协会眼肿瘤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汇集相关专家,经过反复讨论,针对诊断性玻璃切除手术的作用和适应证、手术要点、标本送检流程、实验室检测方法选择、术后并发症处理等提出共识性意见,为临床规范化开展诊断性玻璃切除手术提供指导。

  • 标签: 玻璃体切除术 活组织检查 多数赞同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微创玻璃手术联合与不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CV)合并玻璃积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队列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25G微创玻璃手术的PCV合并玻璃积血患者36例36眼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2个组,其中扁平部玻璃切割手术(PPV)组24眼,仅予以PPV治疗;PPV+抗VEGF组12眼,先行PPV并于术后1周行抗VEGF药物玻璃腔注射。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观察并比较2个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观察玻璃再出血和黄斑区瘢痕形成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个组眼治疗前后BCVA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8.552,P=0.006;F时间=31.775,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眼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BCVA显著优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PV+抗VEGF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眼BCVA均优于相应时间点PPV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眼治疗前后CR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4.797,P=0.041;F时间=295.764,P<0.001),其中2个组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眼CR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末次随访时CRT明显低于术后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个月时PPV+抗VEGF组眼CRT低于PP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个组间眼C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PV组发生眼压升高2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眼,发生率分别为8.33%和4.17%。PPV+抗VEGF组发生白内障加重2眼。PPV组和PPV+抗VEGF组玻璃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67%(4/24)和8.33%(1/12),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6)。PPV组和PPV+抗VEGF组黄斑区瘢痕形成率分别为4.17%(1/24)和33.3%(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结论微创玻璃手术治疗PCV合并玻璃积血安全、有效,可改善视力,降低CRT,且短期内效果逐渐增强。玻璃腔注射抗VEGF药物可进一步增强PPV的术后效果,更好地改善视力及视网膜解剖结构。

  • 标签: 微创玻璃体手术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玻璃体积血 抗VEGF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内注射雷珠单抗然后进行玻璃切除及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焦作市人民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60例(60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先行玻璃内注射雷珠单抗,5 d后行玻璃切除中进行广泛视网膜光凝。对照组,30例,行睫状前动脉结扎联合睫状体冷凝。术后随访2个月,观察两组眼压、视力及临床症状。结果两组术后1周、1个月及2个月眼压均低于术前,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4.795, 5.176, 5.101;均P<0.01)。治疗组术后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更加明显。结论玻璃内注射雷珠单抗后进行玻璃切除及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

  • 标签: 青光眼,新生血管性 雷珠单抗,注射,玻璃体内 玻璃体切除术 光凝术,视网膜,广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中应用玻璃切除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2岁以下一期手术不植入人工晶状的先天性白内障40例(64眼),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22例(34只眼),接受23 G玻璃切除器经角膜缘切口晶状切除联合前段玻璃切除,并前房内留置适量的黏弹剂;对照组18例(30眼)先以超声乳化器吸出晶状再进行前段玻璃切除。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中有无囊撕裂、切口缝合率、手术耗时及并发症。结果中前囊撕裂率观察组为0,低于对照组的26.7%(χ2=10.362,P=0.001);切口缝合率观察组为23.5%,低于对照组的100.0%(χ2=38.638,P<0.001);手术耗时观察组为(15.27±0.32)min,低于对照组的(18.94±0.40)min(t=-7.175,P<0.001);术后1 d低眼压率观察组为0,低于对照组的26.7%(χ2=10.362,P=0.001)。结论2岁以下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一期不植入人工晶状玻璃切除器进行手术安全有效。

  • 标签: 白内障,先天性,婴幼儿 玻璃体切除器,23G,25G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玻璃切除术后白内障小切口手法碎核手术与超声乳化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5年6月至2020年6月玻璃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59例(60眼)分为小切口手法碎核30例(30眼)为A组,超声乳化29例(30眼)为B组。比较两组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及并发症,随访3个月。结果两组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提高。术后1 d,A组视力优于B组(P<0.05);术后1周、3个月,两组眼压、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并发症:A组出现晶状后囊破裂者2眼。B组晶状坠入玻璃腔1眼,晶状后囊破裂者3眼。术后1 d,A组、B组角膜水肿者分别为6眼及5眼,两组术后均未出现继发性青光眼、角膜内皮失代偿或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手法碎核和超声乳化治疗玻璃切除术后白内障两种手术方式效果相似。

  • 标签: 白内障 玻璃体切除 碎核,手法 超声乳化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透明质酸钠在玻璃切除中对泪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济南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黄斑前膜67例(67眼),所有患者均行单眼玻璃切除,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透明质酸钠组(HA组,33眼),中使用透明质酸钠保持角膜湿润透明。平衡盐溶液组(BSS组,34眼),中使用BSS保持角膜湿润透明。术后随访60 d。比较术后两组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CFS)、泪河高度(TMH)及主观眼表疾病指数评分。结果两组SIt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32.87,P组间<0.001;F时间=134.53,P时间<0.001;F交互=59.81,P交互<0.001)。两组BUT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8.69,P组间=0.004;F时间=836.52,P时间<0.001;F交互=35.46,P交互<0.001)。两组荧光素角膜染色术后1d均较术前增高,HA组低于BSS组(Z=-5.83,P<0.001),术后7、30 d及60 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3,0.758,0.575)。两组术后泪河高度较术前均增高,BSS组高于HA组(F组间=4.61,P组间=0.035;F时间=399.54,P时间<0.001;F交互=25.48,P交互<0.001)。两组术后主观眼表疾病指数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56.11,P组间<0.001;F时间=3207.15,P时间<0.001;F交互=116.63,P交互<0.001)。结论透明质酸钠在玻璃切除中应用对眼表泪膜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术后主观不适。

  • 标签: 透明质酸钠 玻璃体切除术 泪膜 分泌,泪液 高度,泪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严重眼外伤伴玻璃切除行疼痛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20年1月至12月,研究对象为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64例严重眼外伤患者,均采用玻璃切除治疗,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32例中男26例、女6例,年龄(43.72±11.91)岁;观察组32例中男30例、女2例,年龄(43.34±12.56)岁。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与心理状况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最高疼痛评分[(4.22±0.91)分比(5.16±1.02)分]和最低疼痛评分[(0.91±0.59)分比(1.59±0.76)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干预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对严重眼外伤手术患者实施疼痛护理管理,能获得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还能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眼外伤 玻璃体切除术 疼痛护理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伴有颅脑外伤的开放性眼外伤患者Ⅱ期玻璃切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颅脑外伤合并开放性眼外伤行Ⅱ期玻璃切除手术32例(32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0~70(43.2±14.0)岁。术前视力无光感~手动。开放性眼外伤类型包括:眼球穿孔伤6例,眼球破裂伤26例。12例于伤后10~14 d行玻璃手术,20例于受伤2周后待脑脊液漏好转行玻璃手术。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一段情况、视力、视网膜复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玻璃切除手术,其中28例(87.50%)行玻璃硅油填充,术后随访颅脑外伤病情无恶化。术后视力提高20只眼(62.50%),视力不变12只眼(37.50%)。术后12个月,硅油取出视网膜复位24只眼(75.00%)。视网膜脱离复发8只眼(25.00%),均再次行硅油填充成功复位视网膜。结论颅脑外伤合并开放性眼外伤患者,在围手术期积极控制全身病情及脑脊液漏后,可以顺利进行Ⅱ期玻璃切除手术并挽救一定的视功能。

  • 标签: 眼损伤,穿透性 玻璃体切除术 视力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周边部前囊的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植入治疗复杂性眼外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以周口爱尔眼科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复杂性眼外伤合并玻璃积血80例(80只眼)为对象。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40只眼)。观察组行保留周边前囊的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植入,对照组行常规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悬吊(未保留前囊)。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术后1周观察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高于对照组(t=7.852,P=0.000)。术后6个月,观察组视力优于对照组(t=8.944,P=0.000)。眼压低于对照组(t=42.683,P=0.008)。角膜高阶像差低于对照组(t=4.525,P=0.000)。观察组术后发生眼压增高、虹膜粘连及角膜水肿的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保留周边部前囊的晶状玻璃切除人工晶状植入治疗复杂性眼外伤,能减少角膜内皮细胞损伤,改善术后视力,降低眼压,且并发症少。

  • 标签: 玻璃体积血 晶状体前囊 眼损伤 晶状体玻璃体切除术 植入,晶状体,人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行设计多功能俯卧床在玻璃切除联合眼内填充术后患者保持面向下特殊体位的应用效果。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1至6月行玻璃切除联合眼内硅油或气体填充50例(50眼)纳入对照组,2019年7至12月行玻璃切除联合眼内硅油或气体填充48例(48眼)纳入试验组。试验组使用多功能俯卧床;对照组使用普通病床附加俯卧垫或气圈。术后比较两组患者面向下体位保持时间、睡眠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3 d及5 d:试验组面向下保持时间(17.03±0.54)h及(16.46±0.62)h,长于对照组的(16.23±0.92)h及(13.30±1.02)h(t=5.222,18.439;均P<0.01);试验组睡眠时间为(9.03±0.49)h及(8.06±0.72)h,长于对照组的(6.23±0.86)h及(5.30±0.92)h(t=19.694,16.493;均P<0.01)。试验组由于保持面向下体位导致的不良反应得分(1.96±0.652)分少于对照组的(2.76±0.328)分(t=7.578,P<0.01)。结论多功能俯卧床可促进玻璃切除并眼内填充术后患者有效维持面向下体位,延长睡眠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俯卧床,多功能 体位,面向下 填充术,眼内 玻璃体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特发性黄斑前膜(IMEM)玻璃切除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天津市眼科医院2015年5月至2017年7月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确诊的IMEM连续病例33例(33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玻璃切除联合内界膜剥除。术后随访观察12个月。结果术后BCVA(LogMAR)由0.700±0.309提高至0.252±0.182(t=7.212,P=0.000);黄斑中心区厚度(CMT)由(447.44±96.96)μm降至(373.56±82.36)μm (t=8.247,P=0.000);黄斑中心区无血管面积(FAZ)由(0.120±0.059)mm2增加至(0.145±0.063)mm2(t=6.660,P=0.000)。以OCTA检查浅层和深层黄斑区血管密度(MVD)明显增加(P<0.05)。相关性分析BCVA与CMT呈负相关(r=-0.507,P=0.014),与深层MVD呈正相关(r=0.578,P=0.024)。结论通过OCTA定量检测黄斑区微血管变化,IMEM患者玻璃切除术后FAZ、MVD均增加。

  • 标签: 膜,视网膜前,黄斑 玻璃体切除术 损伤,微血管 断层摄影术,血管,光学相干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