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气体填充和抗VEGF药物治疗(多联治疗)黄斑下浓厚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接受多联治疗的黄斑下浓厚出血患者24例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9.05±8.86)岁。患眼平均黄斑下出血时间(17.15±10.30)d;平均出血面积(13.85± 8.63)DD。合并出血性RPE脱离17只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频域OCT测量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患眼平均logMAR BCVA 1.37±0.38;平均黄斑中心凹平均隆起高度(824.94±294.38)μm。所有患眼均行23G或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黄斑下注射10 μg/0.1 ml t-PA 0.1~ 0.5 ml;气液交换后玻璃体腔填充15% C3F8 13只眼,消毒空气11只眼;手术完毕时注射抗VEGF药物11只眼,后续根据病灶活动情况行抗VEGF药物按需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7.90±22.21)个月。观察黄斑下出血吸收、视力改善情况、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比较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治疗后1个月,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下积血清除。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 0.82±0.28,平均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253.88±71.75)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27、-3.234,P<0.001、<0.001)。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平均为1.08次。手术中视网膜下注射t-PA时黄斑中心形成微小裂孔1只眼;手术后早期轻度玻璃体积血2只眼。随访期间出血复发2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下注射t-PA、气体填充、抗VEGF药物是治疗黄斑下浓厚出血的优化组合方式;可有效清除黄斑下出血,提高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且安全性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辩证治疗在高度近视黄斑出血患者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本院40例68眼,设为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另取同期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近视黄斑出血23例32眼,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西医治疗,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3%(P<0.05);治疗后观察组平均视力为0.48±0.12,优于对照组的0.36±0.08(P<0.05);观察组黄斑出血范围以及眼底出血吸收时间依次为0.52±0.28PD和25.35±2.28天,均优于对照组的0.79±0.24PD和29.73±2.14天(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出现再次出血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4%(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效果显著,可大大减少患者治疗时间,促进患者视力恢复。
简介:摘要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insitukeratomileus,LASIK)是矫治近视的常用术式,效果好,安全稳定,适用范围广,已成为近视激光手术的首选。对眼内影响较小,引起眼底黄斑出血更是罕见,现将一例在外院手术,术后发现眼底黄斑出血来我院就诊,病例整理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黄斑下出血是一种极大影响患者视力预后的眼底病变,目前尚无标准化治疗方案。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在其治疗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阐述黄斑下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手术治疗手段。tPA在黄斑下出血治疗中的应用,并阐述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比新旧两种药物及介绍新手术方式,以期对黄斑下出血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简介:摘要 目的 在对眼底黄斑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以提高整体疗效、降低临床复发率为目的,探究采用中医辩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实施性。方法 于本院2022.01—2023.12期间择我院眼底黄斑出血患者共计68例,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中,整合分析两组不同治疗方案的实践效果。结果 实验组整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达到91.17%(31/34),且该组复发率仅有5.88%远低于对照组,上述指标对比结果均有差异性,P值均<0.05。结论 对眼底黄斑出血患者采取中医辩证治疗方案,可通过病症分型施以不同药剂治疗,在辩证施治作用下临床整体治疗有效性得以提升,复发率亦有显著降低或减少,为患者在日后生活质量的提高上做出良好铺垫,值得大规模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外伤性黄斑孔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各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灌注特点。方法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山西省眼科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单眼外伤性黄斑孔48例(48只眼)作为临床试验组,其对侧健眼48只眼作为对照组。根据治疗方式,将试验组分为药物治疗亚组15例(15只眼)和手术亚组33例(33只眼)。所有患者均接受改善微循环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手术亚组患者行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和气体填充术。随访6个月,比较各组间治疗后视力、黄斑孔愈合情况,黄斑中心区的视网膜无血管区面积(CMAZ),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面积(CBFA)与密度(CBFD)。结果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黄斑中心区浅层的CMAZ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245,P=0.051),试验组黄斑中心区深层的CMAZ大于对照组(t=2.362,P=0.034);CBFA及CBFD试验组均小于对照组(t=-1.235、-2.076,均P<0.001)。药物治疗后3个月,黄斑孔闭合者15只眼,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者33只眼。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药物治疗亚组、手术亚组及对照组比较,黄斑浅层CMAZ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925、8.354,P=1.332、3.547);黄斑深层CMA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78、16.498,P=0.042、0.049);药物治疗亚组与手术亚组CBFA及CBF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465、42.336、19.372、39.497,均P<0.001);治疗后6个月,试验组CBFA、CBFD均与视力呈正相关(r=0.843、0.342,均P<0.05),对照组CBFA、CBFD均与视力无相关性(r=-0.029、-0.122,P=0.956、0.344)。结论视网膜深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缺血在外伤性黄斑孔的发生发展中存在一定作用,CBFA、CBFD与治疗后视力呈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黄斑宁汤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64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为所有患者使用黄斑宁汤进行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本此研究中所有患者实施黄斑宁汤治疗后,其中显效29例,有效3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结论: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使用黄斑宁汤进行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促进患者的疾病恢复,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insitukeratomileus,LASIK)是矫治近视的常用术式,效果好,安全稳定,适用范围广,已成为近视激光手术的首选。对眼内影响较小,引起眼底黄斑出血更是罕见,现将一例在外院手术,术后发现眼底黄斑出血来我院就诊,病例整理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继发黄斑水肿(ME)患眼黄斑微血管结构和黄斑色素密度(MPOD)的变化,初步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20年7月至2021年5月于西安市第一医院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单眼RVO继发ME (RVO-ME)患者62例62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33例33只眼,女性29例29只眼;年龄(58.30±12.15 )岁。其出现症状至就诊时病程(12.29±7.65)d。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以及MPOD检测。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OCTA仪对双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的血流密度(VD)、血管骨架密度(SD)、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采用异色闪烁光度测量法测量MPOD。双眼通过检测37例;患眼未通过检测25例。对比观察患眼、对侧眼之间黄斑VD、SD、FAZ面积、CMT、MPOD变化。患眼、对侧眼MPOD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FAZ面积、CMT、VD、SD、logMAR BCVA采用配对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黄斑VD、SD及FAZ面积、CMT与logMAR BCVA、MPOD的相关性分析均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与对侧眼比较,患眼黄斑VD (Z=-5.981)、SD (Z=-6.021)降低,FAZ面积增大(Z=-2.598),CMT增厚(Z=-6.2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眼均通过MPOD检测的37例患者,患眼MPOD值较对侧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0,P<0.05 )。与未通过MPOD检测的患眼比较,通过MPOD检测的患眼黄斑VD (Z=-2.807)、SD (Z=-2.460)升高,FAZ面积减小(Z=-4.297),CMT降低(Z=-3.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眼logMAR BCVA与黄斑VD、SD呈负相关(r=-0.298、-0.461,P<0.05 ),与FAZ面积、CMT呈正相关(r=0.487、0.789,P<0.05 );患眼MPOD与logMAR BCVA呈负相关(r=-0.344,P<0.05 );对侧眼MPOD与CMT呈正相关(r=0.358,P<0.05)。结论RVO-ME患眼黄斑SCP的VD、SD降低,FAZ面积扩大,CMT增厚,MPOD降低;MPOD与logMAR BCVA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体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移植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继发严重陈旧性黄斑下出血(SM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接受玻璃体切割手术(PPV)联合自体RPE移植手术治疗的AMD继发大量陈旧性SMH患者11例1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9只眼,女性2例2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同时行黄斑注视功能(MAIA)检查4只眼。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所有患眼均行PPV联合自体单层RPE移植或自体RPE-脉络膜全厚移植,并据此分为S组、C组,分别为5、6只眼。两组患者年龄(t=-0.363)、性别构成比(χ2=0.549)、SMH病程和厚度(t=0.118、0.231)、平均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次数(t=0.129)、PPV次数(t=-0.45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随访时间6~40个月,观察手术后患眼BCVA、MAIA、移植片状态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组间连续变量比较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比较行χ2检验。结果末次随访时,S组、C组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1.62±0.34、1.03±0.20;C组优于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32,P=0.160)。与手术前比较,S组、C组患眼BCVA提高者分别为4(80%,4/5)、6(100%,6/6)只眼;两组患眼BCVA提高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7,P=0.895)。S组、C组BCVA优于logMAR 1.0者分别为2(40%,2/5)、3(50%,3/6)只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2,P=0.423)。手术后移植片状态良好6只眼,状态不良5只眼;移植片状态良好者BCVA显著高于状态不良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94,P=0.001)。行MAIA检查的4只眼中,移植片上不稳定弥漫性注视2只眼;注视点位于毗邻移植片区域的正常视网膜处2只眼。手术后发生继发性视网膜下出血3只眼;手术后眼压高1只眼。随访期间所有患眼均未发生眼内感染、继发性视网膜脱离、复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或低眼压等并发症。结论自体单层RPE移植和自体RPE-脉络膜全厚移植均有助于稳定甚至提高晚期AMD继发严重SMH患眼的视功能,其手术后视力与移植片状态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下注射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治疗黄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2022年8月到2024年8月期间,选取100例黄斑出血患者参与研究,设计对照实验。观察组(50例)采用玻璃体切割术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治疗,对照组(50例)仅进行玻璃体切割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在术后不同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00%)更低(P<0.05)。结论:在治疗黄斑出血方面,玻璃体切割联合视网膜下注射t-PA疗效良好,可以提高患者视力,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