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9 个结果
  • 简介:法律职业化与司法现代化,同为现代性理论语境中的两个紧密关联的法律历史实践范畴,均为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两个特定现象,现代性理论是两者的共同理论语境,法制现代化运动是两者的社会历史实践背景。对于两者关系之理论内涵及相互关系的把握,极有必要从对现代性概念这一理论范畴和法制现代化概念这一实践范畴进行简约阐释的路径入手。

  • 标签: 法制现代化 法律职业化 司法现代化 背景 历史实践 理论范畴
  • 简介:科学理论发展的事实表明,是否有完整统一的基础理论,是一门学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自第一次全国预审学术讨论会以来,预审学术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出了大量的成果,对预审工作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学术研究中的重大缺陷,即微观研究多,宏观研究少;应用性研究多,基础性研究少;经验描述多,理论抽象少.从目前出版的各种预审学教材看,其体系基本上是对预审工作程序的直接模写,缺乏对预审活动本质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缺乏逻辑的凝聚力.这种研究现状表明,预审学尚未形成自己坚实的基础理论,这使得它尚不能独立于科学之林.因此,对预审学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高度的理论概括,创立预审学的基础理论,是关系到预审学能否成其为一门学科乃至预审这一诉讼制度是否应当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当

  • 标签: 案件事实 证据体系 预审学 基础理论 犯罪构成 嫌疑人
  • 简介:破产原因是导致破产程序发生的原因,文章对破产原因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指出各国破产立法有关破产原因的规定模式,及我国破产法有关破产原因规定的理解,分析了不能清偿、资不抵债、停止支付、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等概念的含义与构成要件。对司法实践中如何进一步完善破产原因的规定提出了立法建议对破产原因规定实施中如何与执行程序、清算程序相互衔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标签: 破产原因 不能清偿 资不抵债 停止支付
  • 简介:公法权利理论与德国国家形态的变迁息息相关。从"威权国家"到"自由法治国家",二战后演进至"社会法治国家",私人在公法上的权利也随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公法权利范围与内容也不断充实强化,并与行政审判制度的革新发展相互配合,成为服务于人民的自由和福祉的重要理论渊源和制度保障。但是,作为传承大陆法系行政法理论的中国行政法学界,对于公法权利的基本原理和实践价值依然较为陌生,也并未将其作为架构行政法理论体系的基础性概念。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最具传统法释义学精神的"权利话语"进行系统的解构和评析,以判断对公权理论进行借鉴和移植的可能性。

  • 标签: 公法权利 保护规范理论 分配行政 多边法律关系 第三人公权
  • 简介:非内国仲裁理论旨在摆脱任何特定国家(包括仲裁地图)国内程序法控制或支配,是国际商事仲裁发展趋势中引人注目的新动向。本文在阐述非内国仲裁理论在国际商事仲裁的实践和各国学者对之予以的支持与反对两方面论争的基础上,就非内国仲裁理论的基本属性、合理内核进行了相应探讨。

  • 标签: 非内国仲裁理论 国际商事仲裁 基本属性 立法 仲裁地
  • 简介:美国的公开权因洛克劳动理论而繁荣,也因洛克劳动理论陷入制度困境。姓名、肖像等人格特征的商业利用问题,其核心是人格利益和财产利益的兼顾,兼顾人格利益与财产利益才能确定保护主体和客体,进一步使保护范围得以内生性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格自治理论更接近问题的核心。

  • 标签: 公开权 人格利益 财产利益 劳动理论 人格自治理论
  • 简介:罪数理论是刑法中最为重要、最为疑难的理论问题之一,它所要解决的是犯罪行为被认定为一罪还是数罪以及如何科刑处罚。有关罪数理论,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刑法竞合理论(Konkurrenzlehre,也称犯罪竞合论)和日本罪数理论

  • 标签: 罪数理论 犯罪竞合 体系重构 内容比较 刑法 日本
  • 简介:认识论是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追求客观真实是刑事诉讼的主要目标之一.认识活动是判决的基础,构成了诉讼活动的主要内容,其中在审判阶段进行的证明活动的就是通过举证、辩论达到说服裁判者使之形成特定认识的活动.证据法的另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法律价值及其平衡、选择理论.本文批驳了贬低诉讼中认识活动的意义和将认识论摈除于证据法学理论基础的观点,对于证据规则的工具价值进行了正面阐述,并对于马克斯·韦伯的"形式理性"的概念进行了诠解,同时提出了证据法价值的多元论观点,指出对于存在冲突的法律价值应依特定的标准进行权衡和选择.

  • 标签: 证据法学 法律价值 法价值 诉讼活动 裁判者 判决
  • 简介:哈特主要借助来自语言哲学的"言语行为"和来自理解社会学的"内在观点"这两个分析工具,为法律权利确定了"被法律保障的选择"这个核心。作为"一般性、描述学法理学"的具体表现,在其对权利概念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最具启发意义的有两点:第一,哈特把权利的意义与授予权利的规则并进而与义务关联起来,展示了权利的"行动"面向。第二,他运用"合理重构"、"提炼使用中的概念"的方法,成功地贯彻了其"反还原论"立场。

  • 标签: 权利 意义 选择 合理重构
  • 简介:自2010年以来,我国法律逐步确立了一套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程序。在审判前阶段,检察机关通过侦查监督、核查、审查逮捕和审查起诉来主导着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在审判阶段,法律对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启动作出了一些限制,确立了程序性审查前置、先行调查以及当庭裁决等原则,对非法证据排除的初步审查和正式调查作出了程序上的规范,强化了庭前会议的诉讼功能,确立了完整的正式调查程序构造,确立了两种程序救济方式。非法证据排除程序的有效实施,取决于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其中检察机关的主导地位、律师辩护权的有效保障、法院自由裁量权的限制以及法院审判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加强,属于其中最为重要的制约因素。

  • 标签: 非法证据排除程序 核查程序 先行调查原则 庭前会议 正式调查
  • 简介:侦查心理分析是从侦查心理学领域延伸发展起来的一项应用技术。侦查心理分析包括基础知识、疑难案件心理分析、案件心理分析三部份。本文侧重理论部份的内容主要在心理分析概念和心理分析种类二个方面,侧重应用部份的内容主要在心理分析方法、心理分析内容、心理分析条件和程序三个方面。

  • 标签: 痕迹 事实 现象 行为状态 心理分析
  • 简介:围绕“为什么处罚要处罚未遂行为”问题的讨论,在德国刑法学界已经有了两百年以上的历史。实际上,这个问题与刑罚目的理论、不法理论的基本问题有着紧密的关联,在这样的关联中清晰地展现未遂理论过去和现在的历史变化,有助于了解未遂理论发展的历史脉络和当今的研讨状况,由此,推测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方向和空间。

  • 标签: 未遂理论的历史 客观未遂理论 主观未遂理论 不能未遂
  • 简介:质询权是议会监督政府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议会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质询权具有强制性、主动性、广泛性及有限性等特征。文章分析了质询权的法律意义及其基本架构,并探讨了完善我国质询制度必须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 标签: 质询权 监督 基本架构
  • 简介:一、孙中山关于国民大会的构想(一)孙文学说对于代议政治的扬弃——“权能分治”理论北洋时期十几年时间里,国会履被解散、功能不彰;很多议员素质不佳,在国会上演了一幕幕活剧。议员们与军阀政客勾结,打着“法统”的旗号为当权者正名,为自己牟利;他们毁法造法、受私利驱使南来北往、互相争夺饭碗、为自己延任加薪,最后甚至卖身沦为“猪仔议员”,造成国会的“最后自杀”。

  • 标签: 国民大会 理论与实践 北洋时期 权能分治 代议政治 孙中山
  • 简介:论人大监督的理论与实践张炜人大监督不仅是宪法学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问题。近几年有关人大监督的理论探讨虽日渐增多,但总的看,对人大监督的理论研究仍不够深入,对人大监督的实践总结还比较薄弱,尚不能适应当前加强人大监督的现实需要。...

  • 标签: 人大监督 理论与实践 司法机关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人大常委 监督作用
  • 简介:一、不能犯内涵及在研究不能犯未遂理论中的意义不能犯未遂在我国现行刑法理论中作为未遂犯的一种分类而存在,其地位可以说得到了广大学者的普遍认同,但我国的刑法学通说中却没有提出不能犯的概念。在我国刑法理论和实践中一般都承认迷信犯不构成犯罪但一概认为其它形式的不能犯都属于未遂犯,

  • 标签: 不能犯未遂 质疑 刑法理论 未遂犯 刑法学 迷信犯
  • 简介:法规目的说解决的并非因果关系问题,而是违法性问题。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具备担当一般性因果关系理论的条件,其判断的是,行为对损害发生可能性的提升程度是否具有相当性。相当性判断以一定的知识量为背景,知识量的确定遵循“常人基础上的适度增加”之准则。诸多价值判断需要通过相当性判断来实现,而且,相当性具有程度的不同,责任的量应与相当性之程度相适应。

  • 标签: 相当因果关系 判断基准 事实性 法律性
  • 简介:<正>债权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要求以法定方式督促债务人履行到期债务,人民法院经过审查,认为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合法的,依法发出支付令,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如不提出异议,债权人即可以支付令为根据,请求强制执行,这一特殊程序称为督促程序。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了经济交往,这一过程中难免产生各种法律问题,迅速合理地解决这些法律问题,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否则就可能导致经济发展的滞碍。社会生活中

  • 标签: 督促程序 发布支付令 债权人 人民法 债务人 通常诉讼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