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白介素-1、白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诱导白细胞活化和迁移,导致毛细血管阻塞、视网膜缺氧及内皮细胞损伤,进而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视网膜出现水肿、出血、渗出和微动脉瘤形成。视网膜在持续的炎性反应和细胞因子刺激下,局部病理性新生血管增生,加重了DR进展。玻璃体和房水中的炎性因子与DR的进展有关。在免疫病理学上,炎症过程诱导了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信号传导,改变了患眼组织的生理反应,产生炎症表型。这些炎性生物标志物可评估炎症过程,可靠、易获得的炎性生物标志物将为开发新的DR生物标志物及其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327-332)
简介:摘要糖尿病性胃轻瘫(DGP)是由于血糖长期控制不良导致的、在非机械性梗阻条件下发生的胃排空延迟及胃动力循环障碍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Ghrelin是由胃底黏膜泌酸腺中的细胞分泌的一种循环激素,具有刺激食欲、促进胃肠道运动、调节能量代谢等多种生理作用,其血浆浓度变化与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有关。研究发现,Ghrelin通过对迷走神经和大脑的直接激活作用调节上消化道功能。新近研发的Ghrelin及其受体激动剂如TZP-101、TZP-102、RM-131等,可用于DGP的治疗,并可不同程度的缓解糖尿病患者的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餐后饱腹感等胃轻瘫症状,加速胃排空,且未发现明显的安全性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短暂性异常Q波在心脏彩超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3月-2016年3月经动态心电图监测到的28例短暂性异常Q波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做心脏彩超检查及血清酶学检查。结果28例短暂性异常Q波中冠心病21例(75%)出现左室壁局限性运动减弱;组织多普勒出现程度不同的色彩低暗或缺失。21例中有16例(76%)出现左室收缩功能减退。28例短暂性异常Q波患者血清酶学检查全部正常。随访2例在1个月内发生心肌梗死。其他7例左室壁运动及心功能正常。结论21例冠心病出现短暂性异常Q波与心肌缺血有关,并非心肌坏死。7例其他疾病出现短暂性异常Q波与心肌细胞代谢障碍、微小损伤或微小坏死灶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头孢噻肟钠用于尿路感染治疗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抽选本院确诊尿路感染患者57例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4月~2021年6月期间开展回顾性治疗研究,患者均接受头孢噻肟钠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细菌学指标、炎症因子变化差异,分析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治疗后患者尿白细胞(3.25±1.16)个/Hp、尿细菌培养(42±7)个/ml、IL-4(67.12±42.08)ng/L、IL-6(183.25±48.12)ng/L、IL-8(62.35±32.13)ng/L,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8.25%;不良反应率为5.26%(皮肤瘙痒1例,胸闷1例,恶心1例),停药后上述症状均逐步缓解。结论:头孢噻肟钠治疗尿路感染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抑制尿路病原微生物生长,纠正患者尿路炎症进展,且具备治疗安全性。
简介:摘要: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这一重要论述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建设指明了思路和方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也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九大工作职责中就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策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阐述Cronkhite-Canada综合征(CCS)患者的内镜下特点及其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1999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前接受胃镜及结肠镜检查的CCS患者24例。采集其人口学特点、临床表现、初始内镜下特点及组织病理学资料并分析。结果24例患者中男15例(62.5%),女9例(37.5%),年龄(59±10)岁,中位病程6(1~36)个月。病变累及胃及结肠100%、十二指肠95.7%、直肠66.7%及末段回肠50.0%。胃病变以胃体下部及胃窦病变尤重,结肠病变以右半结肠为著。所有患者均无食管受累。胃肠镜下病变多表现为弥漫性黏膜充血水肿,伴息肉或结节样改变,病变较重处可有桑葚样或叠瓦状改变,47.8%存在十二指肠淋巴管扩张样改变。息肉多为无蒂或亚蒂,偶见结肠带蒂息肉。11例完整切除、且可清晰解读结肠息肉表面腺管开口的病例中,息肉腺管开口的工藤分型分别为Ⅲs到ⅤⅠ型,其中2例病理为腺管状腺瘤者工藤分型均为ⅢL,其余息肉病理为增生性息肉或CCS息肉。确诊前病程与结肠息肉最大直径正相关(r=0.625,P=0.006),弥漫全胃受累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胃底贲门未受累患者[(29±8)g/L比(37±5)g/L,P=0.034]。结论CCS的典型内镜下表现是胃、十二指肠、结肠黏膜弥漫充血水肿基础上的多发息肉或结节隆起,可合并十二指肠或末段回肠的淋巴管扩张样改变。部分内镜下特点与疾病的临床特点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伊曲康唑联合硝酸咪康唑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7月我院治疗的霉菌性阴道炎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伊曲康唑联合硝酸咪康唑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硝酸咪康唑栓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伊曲康唑联合硝酸咪康唑栓治疗霉菌性阴道炎能够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餐后低血压(PPH)患者与胰岛素、神经降压素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年9月至2021年10月在中日友好医院保健部一部住院的年龄≥80岁的PPH患者22例和非PPH患者21例。监测两组患者空腹和餐后30 min、60 min、90 min和120 min的血压、血糖、胰岛素、神经降压素水平,比较各指标在进餐前后的变化幅度,对餐后血压最大降幅与血糖最大增幅、胰岛素最大增幅、神经降压素最大增幅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PPH组与非PPH组患者比较,餐后收缩压最大降幅增加,(35.5±13.2)mmHg(1 mmHg=0.133 kPa)比(16.0±8.6)mmHg(t=4.135,P<0.01);餐后胰岛素最大增幅增加,(20.9±4.2)mU/L比(12.1±4.1)mU/L(t=3.949,P<0.01),餐后血糖最大增幅为(3.6±1.8)mmol/L比(2.5±0.5)mmol/L(t=1.912,P>0.05),神经降压素最大升幅为65.70(22.0,110.1)ng/L比112.2(47.2,270.2)ng/L(Z=1.817,P>0.05)。餐后收缩压最大降幅与胰岛素最大增幅呈正相关(r=0.907,P<0.05),餐后收缩压最大降幅与血糖最大增幅无相关性(r=0.016,P>0.05),餐后收缩压最大降幅与神经降压素最大增幅亦无相关性(r=0.396,P>0.05)。结论老年人PPH与餐后胰岛素分泌异常增加有关。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吗替麦考酚酯、丙种球蛋白分别联合激素冲击这两种免疫治疗方案对MOG-AD免疫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的MOG-AD患儿,根据治疗方案分为2组:吗替麦考酚酯+激素组、丙种球蛋白组+激素组。规范治疗后,复查MOG抗体滴度、免疫球蛋白、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炎性因子,并进行随访。结果:吗替麦考酚酯+激素组与丙种球蛋白组+激素组相比,复发率更低,免疫球蛋白及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炎性因子两组均有所降低,但MMF+IVMP组改变更明显(P<0.05)。结论:吗替麦考酚酯联合激素治疗MOG-AD疗效值得肯定,可有效改善患儿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减轻炎性反应,降低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I型血红素加氧酶(HO-1)/一氧化碳(CO)介导的槲皮素对大鼠原代肝细胞酒精性氧化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二步胶原酶技术分离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在乙醇染毒同时,加入槲皮素(100 μmol/L)或/和血红蛋白(100 μmol/L),或不同剂量的CO释放分子(CORM-2,5~50 μmol/L)共同作用,作用结束后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细胞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水平。乙醇染毒肝细胞与槲皮素、CORM-2、血红蛋白、锌原卟啉Ⅸ单独或联合作用,检测细胞微粒体内CYP2E1的活性。数据统计分析采用方差分析(ANOVA)和组间比较(SNK-检验)。结果乙醇染毒同时加入100 μmol/L的槲皮素,乙醇诱导的AST与LDH的释放明显减少,GSH消耗与MDA升高程度也明显下降;而血红蛋白(CO阻断剂)不仅使槲皮素的保护效应丧失,反而进一步加重了乙醇所致的脂质过氧化。CORM-2能减少乙醇诱导的肝细胞AST与LDH释放,GSH消耗与MDA生成也明显减轻,且这种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乙醇导致细胞CYP2E1活性显著升高,槲皮素或CORM-2能抑制CYP2E1的活性,血红蛋白或锌原卟啉Ⅸ则消除了槲皮素的这种抑制效应,使CYP2E1活性升高。当槲皮素、CORM-2和锌原卟啉Ⅸ与乙醇共同孵育肝细胞时,CYP2E1活性并未升高,与乙醇组比较反而明显下降,P值均< 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O-1的代谢产物CO介导了槲皮素对肝细胞酒精性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这种保护效应可能与其抑制CYP2E1活性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互联网+"长期管理服务模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自护能力、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2月在佛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的134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及研究组,对常规组患者行常规延续护理,对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延续护理基础上加"互联网+"长期管理服务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干预前后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优良率为97.01%,显著高于常规组的8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后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42.18±14.52)分及(78.15±4.82)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119.87±13.21)分、(57.42±5.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互联网+"长期管理服务模式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患者自护能力、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1(SerpinB1)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门诊就诊的328名孕妇,按GDM诊断标准分为血糖正常组(n=155)和GDM组(n=173)。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孕5~12周、孕13~23周、孕24~28周、孕29~37周血清SerpinB1水平。筛选孕5~12周和孕13~23周时尚未发生GDM,而在孕24周及以后诊断GDM的孕妇作为GDM-A组(n=18)和GDM-B组(n=26)。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孕期影响GDM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预测孕期发生GDM的SerpinB1的最佳阈值。结果在孕5~12周、孕13~23周和孕24~28周时GDM组血清SerpinB1水平高于血糖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24~28周血清SerpinB1水平与OGTT 0 min胰岛素、HOMA-IR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724和-0.680,P<0.05),与LDL-C呈正相关(r=0.786,P<0.05)。校正妊娠年龄、孕前体质指数、黑棘皮征和甘油三酯等混杂因素后,孕13~23周血清SerpinB1水平仍是孕24周及以后发生GDM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95%可信区间)为1.573(1.035~2.228),P<0.05。GDM-B组血清孕13~23周SerpinB1水平对预测孕24周及以后是否发生GDM有较好的预测效能,ROC下面积为0.631。结论孕13~23周血清SerpinB1水平的升高和孕24周及以后发生GDM相关,可能是GDM发生之前的血清学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