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而1型糖尿病(T1DM)的核心病理生理紊乱是胰岛素缺乏。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糖尿病在遗传背景、自身免疫、胰岛功能衰竭速度、临床表现和胰岛素抵抗等方面均呈现谱样连续变化。此外,近年来的队列研究显示,代谢综合征及胰岛素抵抗与T1DM的临床表型及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密切相关。心血管事件是T1DM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视胰岛素抵抗与T1DM的关系,对于了解胰岛素抵抗分布的疾病谱,减少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Ghrelin水平与肥胖、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BMI分为体重过低、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4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Ghrelin水平变化;用直线相关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血清Ghrelin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糖尿病肥胖组的Ghrelin水平显著低于糖尿病体重过低组、体重正常组和超重组(p<0.05),而且随着BMI增加而减少;糖尿病患者血清Ghrelin与BMI、HOMA-IR、FINS和WHR呈显著负相关(r=-0.728,p<0.01;r=-0.562,p<0.01;r=-0.490,p<0.01;r=-0.389,p<0.01);BMI是影响血清Ghrelin水平的最重要变量。结论BMI是糖尿病患者血清Ghrelin水平的主要相关因素;Ghrelin参与了体脂形成和胰岛素抵抗的变化,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 通过生信分析、分子对接技术研究黄芪中活性成分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网站、数据库及文献检索获取黄芪的有效成分及胰岛素抵抗疾病靶点,并进行整理与筛选,预测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的作用靶点并用数据库进行生信分析。从CTD数据库选择5个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重要蛋白受体,确定结合位点后分别与黄芪符合筛选标准的有效成分进行分子对接,根据对接结果虚拟筛选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活性成分。结果:槲皮素、蛇床子素等18个化合物可能是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活性成分,涉及对化学,内源性物质的反应等多个生物过程及钙离子、IL17、PI3K/Akt等多个信号通路; INSR、NOS3、PTGS2、TNF、CCL2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蛋白受体。某些黄芪中经筛选的活性成分与重要蛋白受体的结合程度好,多数优于罗格列酮,从分子层面上体现了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潜在研究价值。结论:黄芪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生物过程、多通路等多种途径实现的;生信分析、分子对接技术可以成为阐释单味药物作用机制的一种高效的方法,但需要结合一定的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才会增强说服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拉鲁肽联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对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炎性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太原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收治的198例初诊为2型糖尿病伴肥胖的患者,男106例,女92例,年龄(53.49±7.09)岁,年龄范围为36~69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每组99例。单纯治疗组患者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给予利拉鲁肽联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PBG)]、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HOMA-IR、炎性反应指标[脂联素、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脂相关指标水平[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结果 结论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空腹血糖[(6.87±0.72)mmol/L]、HbA1c[(7.06±0.82)%]、2 hPBG[(7.59±0.85)mmol/L]水平均低于单纯治疗组[(7.37±0.81)mmol/L、(7.69±0.74)%、(8.95±0.93)mmol/L];HOMA-β[(85.32±18.62)]高于单纯治疗组[(63.19±12.37)],HOMA-IR[(2.97±0.22)]低于单纯治疗组[(4.32±0.37)];脂联素水平[(1.76±0.16)μg/L]高于单纯治疗组[(1.38±0.14)μg/L],IL-6[(9.34±0.95)ng/L]、TNF-α水平[(29.89±4.32)ng/L]低于单纯治疗组[(12.27±1.33)ng/L、(37.18±4.87)ng/L];甘油三酯[(0.68±0.09)mmol/L]、总胆固醇[(4.48±0.79)mmol/L]、LDL-C[(2.35±0.16)mmol/L]水平低于单纯治疗组[(1.44±0.17)mmol/L、(6.08±0.76)mmol/L、(3.06±0.15)mmol/L],HDL-C水平[(1.72±0.14)mmol/L]高于单纯治疗组[(1.32±0.1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联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能够有效控制血糖,减轻患者胰岛素抵抗及炎性反应指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探讨人胰岛素与胰岛素类似物用于胰岛素泵对初诊2型糖尿病治疗的临床疗效及经济性对比。方法选择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2例患者。结果治疗前,两组的血糖水平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的血糖水平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FBG,餐后2h血糖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血糖达标实际,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率等指标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降糖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人胰岛素与胰岛素类似物用于胰岛素泵对初诊2型糖尿病治疗的临床疗效确切,均能显著控制血糖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葛根素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大鼠脂肪组织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SPF级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0只,常规饲料喂养,模型组20只,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模型形成,模型组随机分为2组(胰岛素抵抗组、葛根素干预组,每组10只),继以高脂饲料喂养,葛根素干预组同时给予葛根素注射液100mg·kg-1·d-1腹腔注射.干预6周后,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附睾脂肪组织中GSK-3β的表达,分析对比各组的表达差异;定期检测大鼠体重、空腹血糖及血浆胰岛素、血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BW)、空腹血糖(FPG)、胰岛素(FINS)、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显著升高(P<0.05或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SI显著下降(P<0.01),胰岛素抵抗模型诱导成功;葛根素干预6周后,与胰岛素抵抗组大鼠比较,脂肪组织中GSK-3β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和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葛根素显著下调脂肪组织GSK-3β的表达,并且可能参与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
简介:摘要2017年2月—2018年4月,医院收治了2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后出现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回顾性分析发现,患者以严重的低血糖、高胰岛素水平、反复无规律发作为主要特征,进行IAA检测是诊断的主要方法。
简介:目的调查分析甘精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3年7月—2015年9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预混胰岛素皮下注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甘精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皮下注射强化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治疗12周,检测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每天的空腹血糖水平及三餐后血糖水平,并计算每天患者血糖水平波动值,治疗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对比两组的低血糖发生率及患者临床治疗的花费。结果数据显示两组患者空腹血糖水平均有所下降,观察组患者早餐与中餐后血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晚餐后血糖水平两组无差异,观察组每日血糖波动值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进行统计学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6.67%,远小于对照组的24.44%,两组差异明显,治疗花费方面,观察组患者的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强化治疗,不仅降血糖效果优于预混胰岛素治疗,有效的控制了患者餐后血糖水平,而且低血糖发生率降低,患者治疗花费少,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冬胰岛素联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diabetesmellitus,GD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8月~2018年9月收治的140例GDM患者为研究样本,以简单随机法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各70例,参照组单用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联合组采取门冬胰岛素联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母婴结局。结果联合组FPG、2hPG、HbA1c、血糖达标时间均低于参照组,且低血糖、早产率、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联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可有效稳定GDM患者血糖,改善不良母婴结局,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2型糖尿病实施重组甘精胰岛素联合冬门胰岛素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抽签的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实施重组甘精胰岛素联合冬门胰岛素治疗;对照组实施诺和灵N联合诺和灵R皮下注射治疗,对比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实施重组甘精胰岛素联合冬门胰岛素治疗,对血糖控制,降低胰岛素使用量、低血糖发生率均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有效性。方法3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20例,B组16例。A组给予甘精胰岛素和门冬胰岛素治疗,B组给予预混胰岛素治疗。观察空腹血糖、三餐后2h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每日血糖波动差值等指标。结果(1)2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值<0.01)。(2)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无显著性差异(P值>0.05);达标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P值<0.05);每日血糖波动A组明显小于B组(P值<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较好,尽早使血糖平稳达标,并且减少每日血糖波动。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胰岛素泵与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 ,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方法: 随机将 2018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我院 40 例糖尿病 患者 分为 实验 组( 20 例, 应用 胰岛素泵注射胰岛素治疗 )、对照组( 20 例, 应用 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 )。对比 两组 患者空腹血糖水平、餐后两小时血糖水平、发生低血糖几率 。 结果: 实验组空腹血糖水平为( 4.89 ±0.33 ) mmol/L 、餐后两小时血糖水平为( 6.12 ±0.75 ) mmol/L ,两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
简介:目的: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比较门冬胰岛素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医学网、维普网等数据库,收集门冬胰岛素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试验组给予门冬胰岛素治疗,对照组给予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对所纳入的文献采用Jadad评分进行质量评价,使用ReviewManager5软件进行Meta分析。将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含量等结局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文献15篇,其中试验组774例病例,对照组758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空腹血糖低于对照组[MD=0.58,95%CI(0.26,0.89),P〈0.01];试验组餐后2h血糖低于对照组[MD=0.86,95%CI(0.46,1.26),P〈0.01];试验组糖化血红蛋白低于对照组[MD=0.72,95%CI(0.38,1.06),P〈0.01]。结论:门冬胰岛素较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降血糖效果好,是一种理想的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