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我院于 2016年 1月~ 2016年 12月收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卧床休息,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硝酸异山梨酯、辛伐他汀、美托洛尔、静滴含钾镁极化液及硝酸甘油;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除外肠溶阿司匹林)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氯吡格雷。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结论: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并以此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结果 患者发病的主要诱因包括生气和劳累;合并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以及过度肥胖的患者都会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所有患者经过药物和介入治疗,治疗总有效率显示为91.67%,经随访显示患者发生脑卒中4例,其中患者死亡1例,疗效基本达到临床预期。结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病情会逐渐加重,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辅以针对性的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预见性护理对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 我院在 201 8 年 12 月至 20 19 年 12 月 收治的 120 例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 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随机 分为对照组( 60 例, 使用常规方法护理 )和 观察 组( 60 例, 使用预见性护理方法 ), 对两组患者 改善心绞痛发作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观察组的心绞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显著 , 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采用 预见性护理方法 对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进行护理 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 改善 患者 心绞痛发作的症状 ,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检测在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心脏意外事件的中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不同将患者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与不稳定心绞痛(UAP)两组,对所有患者血清hs-CRP、h-FABP水平、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CH-MB)含量予以测定,记录其2周后心脏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将同期我院常规体检的50名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UAP组共有14例发生心脏意外事件,占27.45%(14/51),较SAP组的10.14%(7/69)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无一例发生心脏意外事件;SAP组、UAP组血清hs-CRP、h-FAB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SAP组患者血清cTn-I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P组及组中III级患者血清cTn-I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AP组及UAP组发生心脏意外事件患者血清hs-CRP、h-FABP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未发生心脏意外事件患者CK-MB指标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联合h-FABP检测能够有效预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优于传统心肌损伤检测,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稳定型心绞痛(SA)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药物治疗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180例进行心绞痛治疗的患者,根据表现类型不同分为稳定组和不稳定组,各9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结果稳定组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71.11%、67.78%和73.33%,不稳定组分别为87.78%、85.56%和90.00%。不稳定组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均高于稳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胶囊更适合于UA,可以有效降血脂,改善心电图,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中医证候积分,值得在UA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药物治疗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80例进行心绞痛治疗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表现类型不同分为稳定组和不稳定组,各9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结果稳定组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71.11%、67.78%和73.33%,不稳定组分别为87.78%、85.56%和90.00%。不稳定组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均高于稳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胶囊更适合于UA,可以有效降血脂,改善心电图,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中医证候积分,值得在UA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药物治疗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80例进行心绞痛治疗的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表现类型不同分为稳定组和不稳定组,各9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结果稳定组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71.11%、67.78%和73.33%,不稳定组分别为87.78%、85.56%和90.00%。不稳定组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均高于稳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胶囊更适合于UA,可以有效降血脂,改善心电图,缓解心绞痛症状,提高中医证候积分,值得在UA中推广使用。
简介: 【摘要】 目的 稳定型心绞痛( SA)与不稳定型心绞痛( UA)药物治疗的差异及临床意义。方法 180例进行心绞痛治疗的患者, 根据表现类型不同分为稳定组和不稳定组, 各 9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结果 稳定组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分别为 71.11%、 67.78%和 73.33%, 不稳定组分别为 87.78%、 85.56%和 90.00%。不稳定组心绞痛、心电图和中医证候总有效率均高于稳定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美托洛尔胶囊更适合于 UA, 可以有效降血脂, 改善心电图, 缓解心绞痛症状, 提高中医证候积分, 值得在 UA中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超声造影(CEUS)特点及其与病理改变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在北京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老年患者32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60~87(68.1±6.3)岁。经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诊断为颈动脉中至重度狭窄(50%~99%),于术前行颈动脉CEUS检查并对斑块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记录病理组织学评分和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计数(MVD)。结果32例患者低回声12例,病理评分和MVD计数分别为(2.46±0.66)分、(37.17±12.88)个;混合回声18例,分别为(2.42±0.55)分和(38.06±13.66)个;强回声2例,分别为(2.75±0.35)分和(23.50±9.19)个。CEUS分级同病理评分和新生血管计数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3、0.76,均P<0.01)。结论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较强回声斑块更为不稳定,颈动脉造影可全面评估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稳定性,判断良好的手术时机。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癌上皮钙黏蛋白(cadherin 1,CD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制作120例胃癌石蜡包埋组织标本并提取DNA,采用免疫组化、银染PCR-单链构象动态性等方法分析CDH1基因的遗传不稳定性。结果检测出98例胃癌CDH1基因D16S752位点信息个体数(杂合子数),其中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检出率、杂合性缺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检出率和CDH1蛋白阳性率分别为19.39%(19/98)、16.33%(16/98)与51.02%(50/98);TNM分期Ⅰ、Ⅱ期的MSI检出率显著高于Ⅲ、Ⅳ期(P<0.05),LOH检出率显著低于Ⅲ、Ⅳ期(P<0.05),TNM分期Ⅲ、Ⅳ期的CDH1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Ⅰ、Ⅱ期(P<0.05);有淋巴结转移的MSI检出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LOH检出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P<0.05),CDH1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P<0.05);MSI阳性组的CDH1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MSI阴性组(P<0.05),LOH阳性组的CDH1蛋白阳性率显著低于LOH阴性组(P<0.05)。结论CDH1基因遗传不稳定性可能与胃癌的进展相关,D16S752位点的MSI可作为诊断胃癌早期的分子标志物,D16S752位点的LOH可作为评估胃癌恶性程度和预后转归的有效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病例使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于我科室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病例80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两组分别使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和外固定支架治疗。进行术后随访,对治疗后的效果及相关指标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患者愈合时间、尺偏角、掌倾角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腕关节活动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稍小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能有效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可靠方便,并发症较少,效果明显优于外固定支架法,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对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应用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方法所起到的临床效果和预防并发症的效果作出探究。 方法 样本选自在 2018 年 05 月到 2019 年 8 月来本院进行治疗的 90 例不稳定性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配为应用内固治疗的对照组与联合应用内外固定治疗的观察组,各 45 例。最终统计对比组间手术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 联合应用内外固定手术治疗观察组的优良率更高,和对照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组发生率更低,和对照组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 P<0.05 。 结论 根据手术试验研究,联合应用内外固定手术治疗更容易成功,且更加安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医患关系有助于得到缓解,患者满意度更高,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3月-5月选取3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对36例患者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应用钢板螺钉内固定,对患者的满意度、疼痛、腕关节活动度、握力、外观有无畸形及并发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术后12个月腕关节的活动度平均掌屈65°,背伸75°,尺偏35°,桡偏26°,旋前85°,旋后83°,握力平均恢复至健侧95%。6到15个月对患者进行X线复查,x片显示患者骨折的部分全部愈合,愈合的平均时间为7周,按改良Mcbride腕关节评估标准优l8例,良15例,可3例,优良率91.7%。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选择患者适合的内固定治疗,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能有效的治疗,固定结果可靠,有利于患者的恢复及早期机能锻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取不同类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方法对比分析普通T型钢板内固定(对照组,n=20)与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研究组,n=20)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效果。结果研究组优良率更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取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优良率高,而且并发症少,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