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连续性肾脏替代(CRRT)并联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的患者,设定不同的抗凝目标,比较抗凝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2014年12月—2018年5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重症医学科,并联CRRT和ECMO治疗患者40名,根据抗凝目标分为两组(A组ACT180~200s,B组ACT200~220s)。对两组间抗凝效果(ECMO管道血栓开始形成时间、膜肺和CRRT管道的使用寿命)以及患者并发症(下肢血栓发生率及出血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ECMO管道血栓形成时间较B组短(33.11±7.45hVS46.67±12.30h,P<0.05)。A组CRRT管道使用时间较B组短(24.13±10.09hVS49.63±28.77h,P<0.05)。两组均无ECMO管道堵塞。A组7例并发伤口出血,而B组10例伤口出血,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RRT与ECMO并联支持治疗患者,ACT目标在180~220秒间,ECMO、CRRT均能顺利运转。在权衡患者出血风险,适当延长ACT时间,有利于延长CRRT寿命。
简介:目的观察跨中线肩胛游离皮瓣修复手、足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根据肩胛区皮肤及微血管解剖特点设计跨中线肩胛区双叶游离皮瓣,采用该皮瓣修复手、足热压伤及脱套伤患者9例。观察患者术后皮瓣成活情况、血供、色泽、弹性,以及有无瘢痕挛缩、功能障碍等。结果手术中旋肩胛血管水平支和降支形成的皮瓣最大面积各为31cm×14cm、22cm×16cm,皮瓣超越脊柱中线达10cm。9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血运障碍,创面修复后弹性好。随访2~14个月,患者手、足皮瓣修复区皮肤色泽及弹性较好,无瘢痕挛缩,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跨中线肩胛双叶游离皮瓣是修复手、足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较理想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拟通过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跨肺压与实测跨肺压进行对比来探讨估测跨肺压梯度(transpulmonary gradient,TPG)是否可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数据库,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进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具有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超声检查结果的患者,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TPG,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最终入选27例,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4.0±1.6)岁,体重(15.2±3.3)kg,身高(99.1±11.2)cm。其中右心室双出口9例(33.3%),肺动脉闭锁7例(25.9%)。血流动力血监测TPG为5~16(10.1±3)mmHg,超声学参数估算TPG为5.8~20.3(11±3.3)mmHg,其组内相关系数分析显示ICC值为0.117<0.4,P=0.277,两者结果不一致。结论在围术期通过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管道开窗估测的TPG并不准确,且较实际值高,因此围术期仍推荐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拟通过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跨肺压与实测跨肺压进行对比来探讨估测跨肺压梯度(transpulmonary gradient,TPG)是否可靠。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数据库,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进行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手术,具有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超声检查结果的患者,根据公式分别计算出TPG,进行一致性检验分析。结果最终入选27例,其中男16例,女11例,年龄(4.0±1.6)岁,体重(15.2±3.3)kg,身高(99.1±11.2)cm。其中右心室双出口9例(33.3%),肺动脉闭锁7例(25.9%)。血流动力血监测TPG为5~16(10.1±3)mmHg,超声学参数估算TPG为5.8~20.3(11±3.3)mmHg,其组内相关系数分析显示ICC值为0.117<0.4,P=0.277,两者结果不一致。结论在围术期通过全腔静脉肺动脉连接术管道开窗估测的TPG并不准确,且较实际值高,因此围术期仍推荐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
简介:背景: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凶险,但目前对超急性期的辅助诊断主要靠心电图,实验主要利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的优点,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应变成像技术观测犬急性心肌梗死前、后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分析其力学变化特征。方法:16只Beagle犬,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第一对角支建立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同步记录心电图,在组织速度成像模式下,分别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后采集标准心尖短轴切面的连续5个完整心动周期内的二维动态组织多普勒速度图像,存于TDI-Q工作站。分别观测梗死区缺血前、后局部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径向峰值应变及应变达峰时间。结果与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局部以及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心肌、心外膜下层心肌的峰值应变较梗死前明显降低(P〈0.05);梗死区心肌各层次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梗死区局部以及各层次心肌达峰时间均较缺血前延长(P〈0.05)。同时观察到梗死区基础状态心内膜下心肌及中层心肌分别与其局部心肌的峰值应变呈正相关(r=0.617,P〈0.01;r=0.556,P〈0.01),而与梗死区则无相关性(r=0.338,P〉0.05;r=0.218,P〉0.05)。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梗死区不同层次心肌间峰值应变梯度消失,局部及不同层次心肌峰值应变明显减低,而达峰时间明显延长,是梗死区心肌结构异常、功能障碍的反映,从而导致心脏整体运动不协调,引起心脏整体的非同步化运动,是触发心力衰竭的重要力学机制之一。
简介:目的探讨心肌超声造影在评价肥厚心肌内外层冠状动脉微循环血流灌注不均一性的价值.方法26只大鼠经腹主动脉缩窄术得到左心室肥厚模型(AC组),13只大鼠进行假手术(SH组).分别喂养4周和8周,两组在手术前后均进行心肌超声造影.分别对心内膜下层心肌(endo)与心外膜下层心肌(epi)进行分析,得到造影成像的时间-强度曲线,读出血流灌注参数A、β、A·β值.计算每一测值的跨壁梯度,即心肌内、外膜层参数比值(EER).结果AC组心肌造影A、β和A·β较SH组均降低,AC组术后8周心内膜层心肌A、β和A·β均比心外膜层心肌减低.AC组术后8周心内膜下层心肌跨壁梯度(EER)较术后4周和SH组均减小(P<0.05).结论心肌肥厚早期内膜层心肌β-endo降低;心肌肥厚中晚期内膜层心肌灌注量和速度均减少,出现心肌微循环灌注跨壁分布的异常.
简介:目的探讨非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46例,依据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非跨关节组和常规组,每组23例,常规组患给予常规外固定架治疗,非跨关节组患者给予非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kneescore,HSS)评估治疗疗效,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疗效、负重锻炼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非跨关节组患者负重锻炼、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跨关节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跨关节外固定架治疗可有效缩短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负重锻炼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有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跨理论模型联合家属参与在高热惊厥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高热惊厥患儿113例,按入院时间分试验组(n=57)、参照组(n=56)。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跨理论模型联合家属参与干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干预前后家属健康知识知晓情况,随访1年记录复发率。结果试验组退热时间、惊厥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参照组短(均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75%(1/57),与参照组的7.14%(4/56)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1 d两组健康知识知晓得分均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3.64%(2/55),较参照组的16.36%(9/55)低(P<0.05)。结论高热惊厥患儿治疗中辅助跨理论模型联合家属参与可促进病情转归,提高家属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并发症少,且能降低预后复发率。
简介: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使用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5月至2007年3月采用此种方法治疗Ⅲ型Pilon骨折37例,男22例,女15例;年龄19~59岁,平均37.6岁。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2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全部临床愈合,采用Teeny等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优30例,良5例,可1例,差1例。结论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Ⅲ型Pilon骨折是一种较佳方法,能减轻局部软组织的压力,避免局部软组织肿胀缺血坏死等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创伤小以及软组织血运破坏少等优点,能促进骨折愈合,且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简介:摘要冠状病毒(coronavirus, CoV)是一类广泛存在的、可引起人类疾病的传染病病原体,是威胁我国以及全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隐患。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能感染人的7种冠状病毒均为动物源性,通过跨种传播而最终感染人。这些不可预测、但不断发生的冠状病毒反复跨种传播事件已经引起全世界对冠状病毒的特别关注以及恐慌。目前普遍认为刺突蛋白(spike, S)是冠状病毒入侵、实现跨种传播的关键因素。本文聚焦于近年来新发现的且具有潜在跨种传播能力的冠状病毒,总结和分析S蛋白介导的病毒入侵及潜在跨种传播机制的研究进展,为应对潜在的新型冠状病毒跨种传播事件提供有效的防控策略,对传染病防控的公共卫生实践具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