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在肺结核合并Ⅰ型呼吸衰竭AIRVO呼吸湿化治疗仪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60例肺结核合并Ⅰ型呼吸衰竭AIRVO呼吸湿化治疗仪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7.3±7.1)岁;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57.6±7.3)岁;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集束化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舒适度、痰液黏稠度、血气分析结果[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氢离子浓度指数(pH)]及患者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舒适度、痰液黏稠度及血气分析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1 h及12 h观察组的舒适度、痰液黏稠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1 h及12 h观察组患者的PaO2为(60.72±5.93)mmHg(1 mmHg=0.133 kPa)、(65.72±6.11)mmHg,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2.52±5.39)mmHg、(55.98±6.03)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1 h及12 h观察组患者的PaCO2为(43.01±5.11)mmHg、(43.20±5.20)mmHg,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5.65±5.26)mmHg、(46.10±5.17)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理后1 h及12 h观察组患者的pH为(7.45±0.06)、(7.46±0.06),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35±0.05)、(7.37±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为100.00%(30/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有助于改善肺结核合并Ⅰ型呼吸衰竭AIRVO呼吸湿化治疗仪治疗患者的舒适度及痰液黏稠度,提高患者满意度,在本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补阳还五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气虚血瘀饮停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7年11月-2019年11月石景山区中医医院内科CHF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CHF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补阳还五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治疗。2组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中医证候评分;采用明尼苏达州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innesota Living with Heart Failure Questionnaire, MLHFQ)评价患者生活质量;采用Lee氏心衰计分法评价症状严重程度;采用ELISA法检测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观察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32/35)、对照组为77.1%(27/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0,P=0.014)。治疗后,治疗组血清NT-proBNP[(1 725.3±1 473.8)ng/L比(2 485.7± 2 164.4)ng/L;U=341.200,P=0.031]水平低于对照组;NT-proBNP下降幅度[(54.3±26.7)%比(35.5± 19.8)%;U=4.310,P=0.003]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及MLHF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785、9.925,P值分别为0.031、0.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西医规范化治疗基础上结合补阳还五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可提高CHF气虚血瘀饮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NT-proBNP水平以促进心肌损伤的修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柔肝化浊补肾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瘦素、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91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次/d),观察组同时给予阿德福韦酯及柔肝化浊补肾方,疗程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瘦素、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情况,比较治疗有效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瘦素及TGF-β1水平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6.96%显著高于对照组62.22%,差异比较(P<0.05)。结论 柔肝化浊补肾方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瘦素、TGF-β1水平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和药物联合内镜2种方案治疗肝硬化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GVB)的临床疗效与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TIPS或药物联合内镜治疗的147例肝硬化EGVB患者资料,其中TIPS治疗组87例,药物联合内镜治疗组60例。分析术后5年随访数据,比较2组患者术后6周、1年、2年、5年总生存率和未再出血生存率、无肝性脑病生存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Z检验、log-rank检验和趋势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药物联合内镜治疗组和TIPS治疗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因构成、Child-Pugh分级、初始肝功能状况、凝血功能、肝腹水、既往肝性脑病史、血压、术前输血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5年内共41例患者死亡,其中20例(48.8%)死于再出血,6例(14.6%)死于肝性脑病。TIPS治疗组术后6周、1年、2年总生存率与药物联合内镜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TIPS治疗组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高于药物联合内镜治疗组(78.4%比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P=0.048)。TIPS治疗组患者术后6周、1年、2年、5年未再出血生存率为97.7%、96.5%、88.9%、70.9%,均高于药物联合内镜治疗组(分别为86.7%、53.3%、43.3%、27.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35、6.39、6.26、4.80,P均<0.05)。药物联合内镜治疗组和TIPS治疗组术后6周、1年、2年无肝性脑病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TIPS治疗组术后5年无肝性脑病生存率低于药物联合内镜治疗组(67.7%比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P=0.030)。Child-Pugh分级越低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率越高(χ2=6.75,P<0.01)。药物联合内镜治疗组和TIPS治疗组相同Child-Pugh分级患者的术后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药物联合内镜治疗相比,TIPS治疗EGVB的整体疗效更佳,虽然其远期肝性脑病风险较高,但能够降低近、中、远期再出血率。Child-Pugh C级患者在治疗方案的选择时无须特意规避TIPS,早期使用TIPS生存获益更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正五聚蛋白3(PTX3)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FGF2)的水平与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免疫学指标和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54例SLE患者和34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对SLE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疾病活动度进行相应评估。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的PTX3和FGF2的浓度。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进行统计学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较,SLE患者血浆PTX3水平明显增高[(3 191±2 423) pg/ml和(755±432) pg/ml,t=5.595,P<0.01],其中血液系统受累患者滴度高于未受累患者[(3 810±2 840) pg/ml和(2 493±1 830) pg/ml,t=2.008,P=0.049],并与尿蛋白定量(24 h)(r=0.498 6,P=0.005 9)及ESR(r=0.376,P=0.007)、SLEDAI评分(r=0.405,P=0.003)呈正相关,与补体C3呈负相关(r=-0.405,P=0.005)。SLE患者FGF2的血浆水平随着PTX3升高(r=0.304,P=0.029),并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0.326,P=0.019),与C3(r=-0.414,P=0.004)、C4补体(r=-0.451,P=0.007)呈负相关。此外,SLE患者中抗NuA抗体[(138±91) pg/ml和(59±68) pg/ml,t=2.996,P=0.004 2]、抗dsDNA抗体[(120±96) pg/ml和(56±58) pg/ml,t=3.583,P=0.000 7]和抗-rRNP抗体[(151±109) pg/ml和(63±61) pg/ml,t=3.757,P=0.000 4]阳性者FGF2的水平高于阴性患者。结论外周血PTX3和FGF2的水平对于SLE的疾病活动度和临床表型的判断具有指导作用,可以在临床工作中帮助医生更好地做出诊治决策。
简介:摘要颅脑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脑转移往往提示患者生活质量差、生存期短。传统手术和放疗对于治疗人群有选择性,常规化疗药物无法通过血脑屏障进入颅脑,靶向药物则需要筛选基因突变人群,因此均具有局限性,且治疗效果也欠佳。近年来兴起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脑转移中初见成效,与其他方式联合治疗的效果也在不断探索中。笔者对近年脑转移患者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及治疗进展进行回顾,就免疫治疗及其联合其他治疗在脑转移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总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联合内窥镜矫正歪鼻-鼻中隔偏曲一期手术的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和耳鼻喉科完成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18~45岁,平均27.34岁)骨性歪鼻伴鼻中隔偏曲患者一期矫正手术。术前后通过3D数字化成像技术、CT扫描等测量,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整形效果评估(ROE)量表、鼻塞症状评估量表(NOSE)、功能性鼻整形术后调查(FROI-17)等量表,对手术外形修复和功能改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D成像测量显示歪鼻的偏曲距离、偏曲角度有明显改善(t=8.191、7.760;均P<0.05),长期手术稳定性较好。患者外形VAS评分和ROE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NOSE评分和FROI-17评分评估鼻塞症状较术前好转。结论该方法修复歪鼻伴鼻中隔偏曲能达到同期修复鼻外形和改善鼻功能目的,手术微创、效果稳定,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简介:摘要骶前囊肿是位于骶尾骨与直肠之间的囊性或囊实性肿块,与骶尾骨筋膜、直肠及肛门括约肌等盆底组织关系密切,多数为良性疾病,目前,学者认为其起源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骶前囊肿临床少见,具体发病率未见系统文献报道。骶前囊肿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如果囊壁未彻底切除,则可能导致复发或骶尾部形成难以愈合的窦道,给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然而,目前临床对骶前囊肿的认识不足,甚至将其与卵巢囊肿、肛周脓肿等疾病相混淆,同时对该疾病的治疗缺乏彻底切除囊壁的理念与手术技巧,常导致切除困难的骶前囊肿被姑息处理,不当的手术方式甚至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或重要血管、神经等,造成肛门失禁、大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共识总结了与骶前囊肿相关的多学科专家的意见及建议,旨在增进广大医师对骶前囊肿的认识,树立骶前囊肿治疗的正确理念,规范骶前囊肿手术方式及提高手术切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