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我院不育门诊患者的单纯疱疹病毒Ⅱ(HSV-Ⅱ)感染情况。方法用FQ-PCR对156例不育患者进行检测HSV-Ⅱ。结果①156例不育患者单纯疱疹病毒Ⅱ阳性患者91例,阳性率58.3%。生育组46例,DNA阳性7例,阳性率为15.2%。②不育组中少精子症、无精子症、及精子低活动率者HSV-2阳性率均大于阴性率,其中精子液化异常患者与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患者比较HSV-2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育患者中HSV-Ⅱ感染率高,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可对精液质量有所影响,FQ-PCR在检测单纯疱疹病毒中具有快速、准确、简便等优点,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减少住院患者HBV传播感染,有必要探讨HBV在住院患者中的感染状况。方法对2009~2011年收治的2270名住院患者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五项血清标志物。结果住院患者HBV感染率62.47%,其中HBsAg阳性率12.73%。正常对照组HBV、HBsAg阳性率为50.10%、3.87%.对28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住院患者进行分型,E抗原阳性率35.99﹪,E抗原阴性率64.01﹪。正常对照组E抗原阳性率10.13﹪,E抗原阴性率89.87﹪。对各感染率进行标化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标化后住院患者HBsAg感染率为健康体检组的3.50倍(P<0.01),E抗原阳性率为健康体检组的3.55倍(P<0.01),HBV为健康体检组的1.23倍。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住院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1~2013年期间,在我院分娩的孕期或住院时检测HBsAg阳性而肝功能正常的单胎妊娠母亲及其儿童271对,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两组新生儿均正规进行主动及被动免疫治疗,随访以7月-1岁龄时HBsAg阳性作为母婴感染的指标,比较两组婴儿的病毒母婴传播率。结果两组的母亲HBeAg阳性率和母乳喂养率等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O.05)。122例阴道分娩组婴儿有9例发生了母婴传播,感染率为7.38%;149例剖宫产组婴儿有6例发生了母婴传播,感染率为4.03%,两组婴儿感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剖宫产没有降低HBV的母婴垂直传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胆总管结石治疗中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应用情况。方法2014.8至2015.7我院胆总管结石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结果观察组结石取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术能够优化结石取出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无瘤技术在乳腺癌手术中的配合,并分析其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方式的基础上额外采用无瘤技术进行护理,在手术过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通过研究,发现观察组的30例患者在术后有2例出现了不良反应,总不良反应率为6.7%;对照组的30例患者在术后出现了6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达到了20.0%。而在手术时间的对比上,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要远远低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两组患者在术后的各项指标对比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乳腺癌手术中,运用无瘤技术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手术效率和护理质量,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以在今后被广泛运用于相关的手术当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乳腺纤维瘤的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纤维瘤患者30例,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1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进行护理,观察组患者使用综合方式进行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的几率。结果经过治疗后,对照组患者5例发生护理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为33.33%;观察组患者没有发生护理不良反应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的几率为0%,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在护理满意度评分方面,观察组患者为(93.78±3.2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结论综合护理的方式能够让患者更加配合相关医疗人员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患者治疗的配合度,巩固治疗的效果。另外,综合护理方式还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具有极强的临床推广价值,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6年5月所收治的8例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CT平扫及多期动态增强扫描,并对结果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位于肝尾叶者1例(12.5%),位于肝左叶者2例(25.0%),位于肝右叶者5例(62.5%)。其中肿瘤的平均直径为(4.84±1.13)cm,最小直径为2.1cm,最大直径为11.8cm。1例患者为肌瘤型,2例患者为血管瘤型,1例患者为脂瘤型,混合型患者最多共4例。结论CT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全部影像特征,有利于提高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确诊率,同时也有利于理解掌握CT表现与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病理类型之间的相互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超声内镜检查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对于诊治胃肠脂肪瘤的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普通胃镜和结肠镜发现的表面光滑的非息肉隆起性病变127例,经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为脂肪瘤且直径小于3厘米者行ESD剥离瘤体完整送病理检查。结果127例普通白光内镜发现的胃、结肠非息肉隆起性病变中10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为脂肪瘤的15例,均获得病理确诊,诊断率100%,其中12例小于直径小于3厘米,经ESD完整剥离,3例体积较大基底部宽直径大于3厘米,其中2例经内镜划开粘膜层取得黄色质软病理组织确诊,1例行外科腹腔镜手术部分结肠肠段切除取得病理确诊,2个月后复查,经ESD治疗的12个病例脂肪瘤完全消失,创面愈合佳,疗效显著,ESD治疗的病例治愈率100%。结论超声内镜诊断胃肠道脂肪瘤具有无创、准确的优点,ESD治疗胃肠道小于3厘米以下的脂肪瘤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门诊利用LEEP刀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128例患者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所有患者均于月经干净后3~7d手术,手术时间4~1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15.6ml,患者无明显痛苦。(2)术前术后宫颈环切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比较病变一致者106例(82.81%),级别下降者7例(5.47%),级别上升者15例(11.72%),其中一例CINⅢ升级为早期浸润癌,患者住院手术治疗。(3)对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至2010年10月,CIN治愈118例(92.19%),病变残留10例(7.81%)。1例(0.78%)术后12个月复发,6~18个月后复发病变自然消退。(4)切缘无病变累及者术后CIN病变残留复发率为5.04%(6/119),切缘阳性者CIN术后病变残留复发率44.44%(4/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LEEP术治疗CIN治愈率高,病变残留复发率低。术后切缘累及情况与CIN残留复发有关,切缘阳性者病变残留复发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患者的CT诊断价值以及图像特点。方法自我院病例中取患者19例,均为我院2011年10月份到2015年1月份收治的符合诊断标准的胃间质瘤。所有患者均实施CT检查,观察胃间质瘤的CT表现。结果病灶呈现软组织肿块,且向胃腔内、外或者内外突出,病灶密度均匀或者不均匀,形态大小不一。增强后显示病灶均匀或者不均匀强化,中心坏死,远处存在转移灶。良性病灶直径大多在5厘米以下,边界清晰,CT下多均匀强化;恶性病灶直径大多在5厘米以上,边界模糊,CT下强化不均匀,病灶内存在坏死或者转移灶。结论胃间质瘤患者应用CT检查,能够呈现病灶的外部形态、内部变化以及周围关系,诊断价值值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