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胰腺癌预后较差,被称为"癌中之王"。目前,其治疗手段多样,从最初闻名世界的Whipple术,到联合化疗、新辅助放化疗,再到新兴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但各种治疗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几十年来,胰腺癌的总体生存率未有明显改善。随着对肿瘤免疫的深入研究,肿瘤免疫治疗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焦点。而溶瘤病毒疗法作为一种新颖的免疫治疗理念,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正在逐渐被学者接受。溶瘤病毒可以特异性地感染并裂解肿瘤细胞,不仅可依靠自身复制直接裂解肿瘤细胞,还能通过裂解肿瘤细胞释放免疫分子和肿瘤抗原,在不损伤正常组织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强人体对肿瘤的免疫杀伤作用。此外,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使溶瘤病毒表达丰富的外源性目的基因,进一步可加强溶瘤病毒的抗肿瘤效应。由于胰腺癌微环境的复杂性,溶瘤病毒单一疗法效果有限,联合治疗已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相对于其他肿瘤免疫疗法,溶瘤病毒疗法具有杀伤效率高、靶向性好、不良反应小、多种杀伤肿瘤途径避免耐药性和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有望成为理想的肿瘤治疗新方法。笔者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和临床试验结果,对溶瘤病毒疗法的发展、相关溶瘤病毒的治疗机制及其在胰腺癌中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目的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ificiencyvirus,HIV)感染者中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感染的情况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统计学分析,评估合并感染的患病率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各医院在2006—2008年收治的门诊和住院HIV感染病例,用统一的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登记;并进行HCV抗体、肝功能和CD4细胞检测;多元回归法分析HIV合并HCV感染风险因素。结果HIV感染者978例,合并HCV的感染率为33.9%,静脉吸毒途径感染HIV占合并感染者的81.3%,30~45岁年龄组HIV合并感染率为42.6%,无业人员HIV合并感染率为61.9%,均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年龄30~45岁和无正当职业的人群HIV合并HCV感染率较高,静脉吸毒是HIV合并HCV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类乳头状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与口咽鳞状细胞癌(oropharyn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OPSCCs)发病率的关联性已得到证实。最新发布的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第8版癌症分期手册中建议将HPV的表达情况作为OPSCCs分级分期的重要指标之一。与HPV阴性的OPSCCs相比,HPV阳性的OPSCCs在病因学特征、流行病学表现及病理发展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并且2种OPSCCs对标准放化疗治疗的反应不同,HPV阳性的OPSCCs患者预后更佳。同时,亚洲地区HPV相关的OPSCCs的发病情况、相关疾病预后因素与欧美地区存在区别。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化医疗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升,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BD-IPMN)的检出率显著增加,但由于该肿瘤具有低恶变潜能,因此成为了胰腺外科医师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已颁布了多个不同版本的BD-IPMN诊疗指南,从较为激进的手术治疗到趋于定期随访的非手术治疗,但在外科切除和随访之间的争议仍不断。笔者根据最新指南和临床研究进展,从该疾病的手术治疗和随访等方面总结不同指南之间的差异,旨在进一步规范诊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WL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顺义区医院WLPTC病例5例,对其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标记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复习文献。结果5例WLPTC组织大体观察,肿瘤切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实性,质地硬,边界尚清。镜下见肿瘤组织形态似涎腺的Warthin瘤,呈乳头状结构,间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但无明显滤泡形成;表面被覆复层上皮,肿瘤细胞呈多角形,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肿瘤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并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5例均伴发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增生的淋巴组织以CD3阳性的T细胞为主,亦可见少量CD20阳性B细胞及CD138阳性的浆细胞。4例患者浆细胞表达IgG4。Ki-67阳性指数为1%~10%。即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例患者中,有3例存在BRAF V600E突变,但无一例RAS突变。术后随访1~10年,5例患者均无进展,其中4例无复发和转移,1例曾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未见新的转移灶。结论WLPT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良好。正确认识和诊断对临床医师的治疗、预测患者预后具有提示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细胞学的诊断效果。方法从我院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疗患有乳头状瘤患者中随机性抽取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细胞涂片检查,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乳腺导管造影检查,比较乳头状瘤患者经细胞涂片与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的疗效对比。结果对照组乳头状瘤患者在细胞涂片检查中,术前细胞严查正确为42例,误诊18例,其中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为9例,导管炎症为6例,乳腺癌3例,诊断正确率为70.00%。研究组在对照基础上加导管造影术诊断正确为56例,误诊4例,导管上皮乳头状增生为3例,技术误诊1例。诊断正确率为93.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乳头状瘤患者,采用溢液细胞学检查联合导管造影方法,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是临床诊断中有效的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外耳道乳头状瘤术后5-氧氟嘧啶(5-Fu)湿敷疗效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到2018年2月收治的60名外耳道乳头状瘤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手术治疗和5-Fu局部湿敷为实验组30例,30名患者以手术治疗为主作为对照组。然后对这两组治疗后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对实验组的患者同时采用手术和局部湿敷后患者病情出现好转占93.3%,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的对照组患者病情好转占80.6%,实验组和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异性(P>0.05);实验组中病人病情复发的概率为36.6%,对照组中病人病情复发的概率为46%。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较大(P<0.01)。结论外耳道乳头状瘤术后采用5-Fu湿敷进行辅助治疗,能够显著的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病理学特点与其复发和癌变的关系。方法对42例病理证实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进行1-3年随访,对随访结果与其相应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病理学特点进行多参数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肿瘤发生部位与肿瘤的复发、癌变无关(p>0.05);②鼻内窥镜手术(或内窥镜辅助手术)没有显著降低癌变率(p>0.05),但复发率明显降低(p<0.01);③对临近骨质的侵犯、瘤细胞不典型增生程度及核分裂像多少与癌变、复发有关(p<0.01)。结论手术方式的改进,降低了鼻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复发率,但没有改变其癌变率;瘤细胞不典型增生、核分裂像可能与癌变、复发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eudopapillarytumorofthepancreas,SPTP)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7月至2010年09月收治的6例SPTP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术前诊断SPTP3例,诊断率50%。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1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3例行单纯肿物摘除,1例行胰体尾部切除,1例行胰体尾部联合脾脏切除。随访3个月-6年,未发现复发及转移。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是好发于年轻女性的低度恶性肿瘤,采取合理的、个体化的手术方式是保证患者生存质量及良好预后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