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针射频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和汕头潮南民生医院皮肤科就诊的寻常痤疮患者393例(男192例,女201例;年龄15~38岁),分为微针射频组201例,火针组192例;均每2周1次,共3次;第8周评估两组疗效。结果实际完成试验患者378例,微针射频组196例,火针组182例。第8周评估结果显示,微针射频组有效率81.12%,火针组有效率70.4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P<0.05)。结论微针射频治疗中度寻常痤疮疗效优于火针治疗,患者耐受性好,恢复期短,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值得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专科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服务对外周静脉留置针儿科患儿的护理效果。方法:以本院中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间接收的200例儿科收入的接受外周静脉留置针患儿作为试验对象,采用计算机排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各有100例患者。对照组实行传统护理方法,实验组实行专科护士为主导的护理服务,对比两组患者有关并发症产生率和护理满意率。结果:实验组并发症产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探讨应用火针治疗鸡眼的疗效。方法:使用中细火针,用酒精灯烧至通红至白亮,迅速刺入鸡眼中心,及四周,直达基底速出,用无菌棉球压迫少许,不上药。结果:治愈率100%。结论:使用火针治疗鸡眼操作简单、安全、治愈率高、费用低廉,值得基层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借助克氏针辅助双钩注水疝针行单孔腹腔镜经皮腹膜外闭合术在儿童复杂性腹股沟斜疝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366例腹股沟斜疝患儿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分为普通钩针组(309例,行单孔腹腔镜下双钩注水疝针术)与克氏针辅助组(57例,行克氏针辅助单孔腹腔镜下双钩注水疝针术),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合检验比较2组患儿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与普通钩针组相比,克氏针辅助组患儿手术年龄更小[(2.87±1.88)岁比(4.91±2.39)岁],疝囊体积更大[17 303.89(8 622.49,37 295.42) mm3比9 650.97(3 849.24,17 539.51) 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07、Z=-4.218,均P<0.001);2组患儿体质量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疝囊体积>10 000 mm3为巨大疝标准,克氏针辅助组中巨大疝占比70.18%(40/57例),普通钩针组中巨大疝占比47.25%(146/309例)。克氏针辅助组总体手术时间较普通钩针组长[20(15,20) min比15(15,20) min](Z=-2.842,P<0.05),但对于疝囊体积>10 000 mm3的巨大斜疝,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16个月,2组均无复发病例。结论对于儿童巨大疝或内环处后腹膜皱襞明显,疝囊和腹壁之间瘢痕黏连较重的复杂性腹股沟斜疝,置入克氏针辅助有利于疝钩针顺利跨越输精管和精索血管,且作为单孔腹腔镜手术,无需增加Trocar孔数目,手术瘢痕较小。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与安全性,适合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肉缩短致病原理下颈椎旁肌肉银质针松解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遂宁市中心医院疼痛科门诊诊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70例,性别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颈椎旁肌肉松解治疗组(A组)和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35例。A组根据解剖定位行银质针颈椎旁肌肉松解治疗,B组行三叉神经分支神经阻滞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3、6周及1年时的数字模拟评分(VAS)、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3、6周时A组VAS评分分别为[(3.4±1.2)、(2.2±1.0)及(1.2±0.7)]分;B组分别为[(1.3±1.3)、(2.1±1.4)及(2.5±1.8)]分,均较同组治疗前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后l、3、6周时优良率,A组分别为65.7%(23/35例)、71.4%(25/35例)、82.8%(29/35例);B组分别为80.0%(28/35例)、62.8%(22/35例)、57.1%(20/35例),且第6周时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随访时,A组复发率25.7%(9/35例);B组复发率31.4%(11/35例)。结论肌肉缩短致病原理下颈椎旁肌肉银质针松解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其短期疗效与神经阻滞相当,远期疗效优于神经阻滞。
简介:[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对飞机轴承的滚铆收压及压铆收压工艺方法进行对比,进行最优安装方法推荐,同时针对典型轴承开展安装与固定工艺试验研究,探索收压工艺参数,保证轴承收压质量。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企业在发展中会面临各种机遇与挑战。企业的资产随着发展日益扩大,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固定资产,具有价值高,使用周期长、使用地点分散、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对固定资产盘点是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是为了回顾一年来的固定资产变动情况,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固定资产盘点,能总结并发现数字背后的机遇与风险,以便今后能更好地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本文除介绍了固定资产的定义外,着重对固定资产的盘点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硅胶带部分直肌肌腹联结术同时联合内直肌后退术治疗重度高度近视眼固定性内下斜视(MS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3月至2021年4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眼科行单眼或双眼硅胶带联结上直肌颞侧1/2和外直肌上1/2部分肌腹且同时联合内直肌后退术的重度MSF患者8例(12眼)。年龄30~80(53.8±15.6)岁;等效球镜度为-26.00~-13.50(-20.41±4.12)D;B超测量眼轴长度26.34~35.30(30.16±2.51)mm。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3年。对比分析患者手术前后内斜视、下斜视、眼球外转和上转受限程度改变,以及眼球脱位角度(AGD)的改变。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及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数据处理。结果:8例(12眼)患者内斜度由术前(+101±13)PD减为术后的(+3±5)PD,下斜视度由术前30(25,34)PD减为术后的0(0,0)PD,外转受限由术前的-5(-5,-5)降为术后的-2(-3,-1),上转受限由术前-5(-5,-5)降为术后的-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完整的5例(8眼),AGD由术前的(185±28)°减为术后(12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6,P<0.001)。术前有代偿头位患者3例,术后头位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后有3例患者术眼有异物感,3周后消失。结论:硅胶带上直肌和外直肌部分肌腹联结术联合内直肌后退术治疗重度MSF安全有效,可以显著矫正重度内下斜视和改善眼球运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选择性融合术以"远端触及椎-1"为下端固定椎(lower instrumented vertebra,LI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20年3月行后路选择性融合术的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03例,其中LIV为远端触及椎(last touching vertebra,LTV)者45例(触及椎组)、"LTV-1"者58例(触及椎-1组),随访时间≥2年。于术后2年使用脊柱侧凸研究协会22项量表(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估术后疗效;分别于术前、术后、术后2年摄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侧凸Cobb角、顶椎偏移、冠状面平衡、LIV倾斜角、LIV下位椎间盘成角、LIV偏移、LIV下位椎体偏移、LTV/LIV旋转程度、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矢状面平衡;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术后出现力学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2年时触及椎组与触及椎-1组主弯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60.2%±11.1%与55.3%±14.1%;冠状面平衡分别为(3.5±9.8) mm与(4.9±10.6) mm,矢状面平衡分别为(-15.5±18.1) mm与(-19.6±22.6) 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31,P=0.085;t=-0.70,P=0.489;t=0.99,P=0.324);两组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的发生率分别为2.2%(1/45)和8.6%(5/58),主弯矫正显著丢失并远端叠加现象的发生率为13.3%(6/45)和25.9%(15/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169;χ2=2.45,P=0.117)。触及椎-1组有力学相关并发症者19例,与无并发症者(39例)相比术前冠状面平衡更大[(23.9±9.5) mm、(14.6±11.5) mm,t=3.06,P=0.003)],LIV倾斜角更大(29.2°±3.7°、25.3°±5.3°,t=2.85,P=0.006),LTV旋转程度更高[1.0(1,1)级、0.6(0,1)级,Z=-2.97,P=0.00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LIV倾斜角较大和术前冠状面平衡较大是术后出现力学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Lenke 5型特发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LIV选择LTV或"LTV-1"均可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正、矢状面平衡及较低的力学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术前冠状面平衡>17.0 mm或者LIV倾斜角>25.3°的患者,选择"LTV-1"作为LIV时发生力学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不同体温管理策略对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血脑屏障(BBB)结构及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择期静吸复合全麻下行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96例,年龄44~78岁,体重45~104 kg,ASA分级Ⅰ~Ⅲ级,采用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分为3组(n=32):液体加温组(WBI组)、多模式加温组(AW组)和多模式加温联合选择性脑降温组(SBC组)。WBI组患者采用医用输血输液加温器将术中静脉输注液体加热至37 ℃;AW组患者采用液体加温联合体表加温毯,保持加温直至手术结束,加温毯目标温度设在38 ℃;SBC组患者采用AW组患者相同加温方案,并联合使用设定温度为4 ℃的电子冰帽进行选择性脑降温。术毕时抽取患者肘正中静脉血样,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鉴定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并于荧光显微镜下计数;术后第1天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浓度;分别在术前1和术后7 d时采用视觉词语学习测试、数字符号测试、连线试验和Stroop色词命名测试进行POCD发生评估。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热舒适度评分、PACU寒颤、躁动及术后发热的发生情况;术后第7天采用术后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估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与WBI组比较,AW组和SBC组患者POCD发生率、PACU寒颤发生率、气管拔管时间、PACU滞留时间和血清CRP浓度降低,热舒适度评分和QoR-40评分升高(P<0.05);与AW组比较,SBC组外周血BMECs计数降低(P<0.05)。结论多模式加温不明显损伤脊柱外科内固定术患者BBB结构,可降低POCD发生;多模式加温联合选择性脑降温可改善BBB结构完整性,但未降低POCD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