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临床分析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重建椎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重建椎体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的平均时间2.8h,平均出血量1210ml,术后经过14月随访,2例出现脑脊液漏。患者经过植骨,未出现内固定松动,均融合,未发生断裂情况。伤椎角纠正至16~27度,平均角度为22.3度,椎管容积未出现明显丢失。神经功能均出现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针对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实施后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重建椎体治疗,具有安全性高、脊椎稳定、创伤小等优点,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旨在观察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80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而对照组接受传统的保守治疗。通过疼痛评分(VAS)、功能障碍评分(ODI)、Cobb角测量以及椎体中线和前缘高度测量,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功能障碍评分也较低,显示出更好的恢复能力,观察组的Cobb角相对于对照组显著减小,椎体中线和前缘高度在术后3个月均有明显恢复。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方法,对于减轻疼痛和促进功能恢复、改善Cobb角、椎体中线和前缘高度具有显著的疗效。椎体成形术可以作为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手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型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对52例共包括82个骨质疏松型压缩骨折的椎体,采用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测量患者术前和术后椎体高度、Cobb’s角、术前和术后V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平均随访9个月(37周,4~99周);椎体前柱和中柱分别增高了4.6mm、3.9mm(P<0.05);Cobb’s角增加了3.4°(P<0.05);VAS评分增加了7分(P<0.05);术后无不良反应和并发症;骨水泥外渗率为9.8%。结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型椎体压缩骨折安全有效,可恢复椎体高度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接收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30例,采用随机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其中观察组采用椎体强化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Cobb角度数、活动能力评分等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VAS、Cobb以及O’Brien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三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体强化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保守治疗方法,且术后患者恢复快、痛苦少,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究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196例,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最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不同方式的治疗,所有患者较治疗前的VAS评分和Cobb角度数均显著下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幅度要远远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就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将我院2021年7月~2022年6月收治的44例OVCF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分别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VP)、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相关指标、疼痛情况、Cobb角、骨折椎体前缘高度、MacNab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手术用时较对照组长(P<0.05),骨水泥灌注量较对照组多(P<0.05);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Cobb角、骨折椎体前缘高度均治疗前相比均有改善(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优(P<0.05);研究组MacNab疗效优良率81.82%和对照组的86.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KP治疗OVCF的效果与PVP相当,但PKP在改善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矫正Cobb角度等方面更具优势,且并发症较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三椎体内固定术在脊椎爆裂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椎弓根钉三椎体内固定治疗术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脊柱后突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并总结患者一般手术情况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脊柱后突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压缩率、椎体后缘高度压缩率、疼痛程度和神经功能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本组32例患者,手术时间51~74min,平均时间65.29±7.18min,术中出血量50~100mL,平均出血量69.58±21.64mL。结论椎弓根螺钉三椎体内固定术可有效提高脊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效果,对于提高患者椎体的恢复和神经功能改善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锥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医护一体化下快速康复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纳入40例我院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间接收的老年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日期将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ADL)、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下床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对比两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评分较高(P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按照患者住院尾号的奇偶数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0例。观察组通过PKP治疗,对照组给予PVP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SF-36评分系统和伤椎高度、凸畸形X线片测量情况。结果手术前后,两组VAS评分、SF-36评分、椎体高度恢复和椎体后凸角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KP、PVP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治疗中,均能有效改善骨折疼痛,但PKP矫正椎体高度、凸畸形效果更加理想。
简介:背景:国内外研究对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造成的矢状位失衡重视不够。目的:评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与脊柱矢状位失衡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3年2月至2015年8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就诊的陈旧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体检科同龄老年健康查体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拍摄两组脊柱全长正侧位X射线片记录脊柱椎体骨折数目和位置,测量矢状位参数包括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1脊柱骨盆倾斜角、C_7矢状位比值,进行组间比较。将观察组中椎体骨折数目按单个椎体、双个椎体、3个及以上椎体分为3个亚组,比较3个亚组间C_7矢状位比值的差别,分析椎体骨折数目和C_7矢状位比值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与结论:1观察组胸椎后凸角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T1脊柱骨盆倾斜角为(-1.81±1.48)°,对照组为(-3.35±1.22)°,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C_7矢状位比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观察组中单椎骨折亚组患者4例,双椎骨折25例,3个及以上椎骨折31例,3个亚组间C_7矢状位比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且骨折数目与C_7矢状位比值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47;3结果提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以引起脊柱矢状位序列改变,随骨折椎体数目增多出现整体矢状位序列失衡,脊柱重心前移,骨折数目与重心前移呈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联合过伸复位法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的OVCF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纳入患者62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将62例患者分成单侧穿刺入路组和双侧穿刺入路组,每组各31例。单侧穿刺入路组患者采用肢体过伸复位联合单侧PKP术。双侧穿刺入路组采用肢体过伸复位联合双侧PKP术。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2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线高度、Cobb角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同时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中骨水泥注入量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单侧穿刺入路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2周VAS评分分别为(8.10±0.17)、(2.20±0.26)、(1.90±0.39)分,双侧穿刺入路组分别为(8.10±0.13)、(2.30±0.26)、(2.00±0.30)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13790.444、P<0.001,F组间=1.951、P=0.168,F交互=0.735、P=0.481。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周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1 d VAS评分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侧穿刺入路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2周ODI评分分别为(40.30±5.30)、(23.20±3.40)、(22.30±4.49)分,双侧穿刺入路组分别为(41.00±4.49)、(21.90±2.48)、(20.70±5.70)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339.046、P<0.001,F组间=1.385、P=0.244,F交互=1.083、P=0.342。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周ODI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术后1 d ODI评分与术后2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侧穿刺入路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2周椎体前缘高度分别为(18.26±2.40)、(21.97±1.17)、(22.03±1.35) mm,双侧穿刺入路组分别为(18.94±1.80)、(22.06±2.79)、(20.29±1.19) mm,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51.228、P<0.001,F组间=1.594、P=0.212,F交互=6.452、P=0.002。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周椎体前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侧穿刺入路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2周椎体中线高度分别为(17.97±2.14)、(26.13±1.43)、(26.00±1.79) mm,双侧穿刺入路组分别为(18.84±1.77)、(24.74±1.77)、(24.68±2.06) mm,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358.837、P<0.001,F组间=3.850、P=0.054,F交互=9.117、P<0.001。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周椎体中线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侧穿刺入路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2周Cobb角分别为(21.74±2.11)°、(11.77±1.91)°、(10.94±1.12)°,双侧穿刺入路组分别为(22.13±2.50)°、(12.0±2.38)°、(11.71±1.37)°,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F组内=674.732、P<0.001,F组间=1.975、P=0.165,F交互=0.376、P=0.688。两组患者术后1 d、术后2周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单侧穿刺入路组与双侧穿刺入路组患者手术时间[(52.0±3.8) min与(67.0±6.7) min]、术中透视次数[(15.0±5.8)次与(32.0±6.1)次]、骨水泥注入量[(4.6±0.3) mL与(5.0±0.1) 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单侧与双侧PKP联合过伸复位法均能缓解OVCF的疼痛、恢复丢失的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而单侧穿刺入路PKP联合过伸复位法具有手术时间更短,操作过程简练,术中透视次数更少,骨水泥使用量更少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