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研究选择了在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阶段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PVP组和PKP组,各组均为5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在C臂X线机透视下定位,并给予局部浸润麻醉至骨膜,在此基础上PVP组患者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PKP组患者采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显著较低,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段的VAS评分改善情况相当,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组患者治疗后的ODI评分明显比PKP组患者高,椎体变高改善程度明显比PKP组患者显著,Cobb角度改善情况明显比PKP组患者显著,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相比PKP而言,PVP在改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ODI评分、椎体变高及Cobb角度方面具有更大的临床优势,可作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的首选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在本院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例系统中选择2022年3月至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患者86例,将患者资料合理打乱,其中43例患者设定为研究组,另外43例患者设定为常规组。常规组按照腰椎压缩性骨折科室护理要求实施基础护理,研究组接受围术期综合护理,分析两种不同护理模式产生的护理影响。结果:常规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差于研究组,且并发症率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针对腰椎压缩性骨折接受PVP治疗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腰椎压缩性骨折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48例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时间为2018年3月-2019年10月,按手术不同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给予研究组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不同时点疼痛程度、伤椎椎体后凸畸形角度、伤椎椎体前壁压缩率。结果术后即时、术后1年时,两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即时,研究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即时、术后1年时,两组伤椎椎体后凸畸形角度、伤椎椎体前壁压缩率均低于术前(P<0.05);术后1年时,研究组伤椎椎体后凸畸形角度、伤椎椎体前壁压缩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应用球囊撑开椎体成形术治疗,能够防止急脊柱矫正角度、伤椎高度的丢失,且术后即刻疼痛程度较低,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方法及护理。方法:对5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在C型臂下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术前进行心理干预,术后给予功能锻炼指导等全面护理。结果:本组均于术后24h疼痛症状明显缓解,24h后在护士指导下下床活动,均未出现并发症,56例患者中48例疼痛缓解,8例患者效果不明显,有效率85%。结论:运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并对患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护理,在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恢复中至关重要,科学、系统、全面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12月本院收治的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排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研究组给予PVP治疗,比较两种手术方式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前疼痛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1d、3d和7d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患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大小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22.5%(P<0.05)。结论 PVP治疗脊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不仅可以纠正椎体后凸畸形及患椎前缘高度,还可以有效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减少骨水泥渗漏现象的发生,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于预防新发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1月~2017年12月所收治的11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研究,综合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单一组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对比综合组和单一组的治疗效果。结果综合组的治疗有效率综合组的治疗有效率为55例(93.22%)显著高于单一组46例(77.97%),各组治疗前的疼痛评分和腰椎L2~4骨密度变化情况均无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后综合组的疼痛评分和腰椎L2~4骨密度变化情况均优于单一组,综合组的新发椎体骨折几率3例(5.08%)显著低于单一组11例(18.64%),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有效预防新发椎体骨折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3月—2015年10月的47例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5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邻近椎体再次骨折作为观察组,在42例没有再次骨折患者中随意抽取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年龄、性别以及骨水泥注入量等相关因素影响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腰椎骨密度、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方面(P<0.05)。结论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危险因素主要有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注入量、腰椎骨密度以及抗骨质疏松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62例患者采用单侧PVP手术治疗(A组),另54例患者采用双侧PVP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创伤指标、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用量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1.29%)与B组患者(1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与单侧PVP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单侧PVP手术时间短、X线曝光次数更少、骨水泥用量更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16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其中62例患者采用单侧PVP手术治疗(A组),另54例患者采用双侧PVP治疗(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过程创伤指标、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Cobb角的变化及手术并发症。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X线曝光次数、骨水泥用量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A组和B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较本组术前均显著提高(P<0.05),Cobb角测定值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两组间椎体前缘高度、JOA评分、Cobb角测定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1.29%)与B组患者(18.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侧PVP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与单侧PVP治疗的效果差异不大,但是单侧PVP手术时间短、X线曝光次数更少、骨水泥用量更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遥控注射推进装置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8月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16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有139例获得随访,随访率为82.7%,其中男性22例,女性117例,平均年龄74.17岁。按照使用的器械不同,分为两组,其中72例应用遥控注射推进装置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观察组),67例应用传统穿刺针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对照组),所有患者均完成术后3个月的门诊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射量、骨水泥渗漏率、术后1 d、术后1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DI评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截瘫、肺栓塞、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47.71±6.05) min,对照组的手术时间为(47.61±5.66) min,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0,P=0.920);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为(7.08±3.00) mL,对照组的术中出血量为(8.06±3.84)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8,P=0.079);观察组的骨水泥注射量为(6.44±1.03) mL,对照组的骨水泥注射量为(5.73±1.41)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9,P=0.001);观察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为27.78%(19/72),对照组的骨水泥渗漏率为43.28%(29/67),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36)。观察组术前VAS评分为(6.75±1.14)分,对照组术前VAS评分为(6.64±1.08)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P=0.56);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 d VAS评分分别为,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8±0.75)分比(1.21±0.77)分,t=0.543,P=0.588];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分别为(0.89±0.76)分、(1.09±0.67),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1,P=0.103);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74±0.63)分比(0.87±0.74)分;t=1.118,P=0.266]。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前ODI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32±7.14)分比(61.96±9.76)分;t=1.121,P=0.264];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 d的ODI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93±6.01)分比(15.10±6.43)分;t=0.161,P=0.872];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个月ODI评分分别为(10.54±4.24)分、(11.31±3.71),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6,P=0.258),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后3个月ND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64±3.70)分比(10.39±3.74)分,t=0.396,P=0.693]。结论与应用传统穿刺针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相比,遥控注射推进装置辅助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临床疗效确切,骨水泥渗漏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效果及1年随访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男14例,女20例,年龄(68.37±13.28)岁,采取传统的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男15例,女19例,年龄(71.34±10.43)岁,采取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及1年后随访的观察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2.42±8.14)min、术中透视次数为(12.24±1.43)次、骨水泥注入量为(3.84±0.83)ml,对照组分别为(38.12±8.35)min、(15.19±1.52)次、(4.26±0.76)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观察组VAS评分、ODI评分与骨水泥渗漏率均较对照组低(均P<0.05),Cobb角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弯角椎体成形术优于传统的经皮椎体成形术的治疗效果,不仅手术情况好,治疗效果好,术后恢复也快。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预先镇痛(PA)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OVCF的老年患者84例,术前腰椎骨密度测定结果为0.485~0.752 g/cm2,术前疼痛VAS评分6~9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预先镇痛组和未实施预先镇痛组,每组42例。预先镇痛组于手术开始前15 min肌内注射地佐辛10 mg,未实施预先镇痛组于术前不予特殊处理。两组患者均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下实施PKP。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手术开始前(T1)、穿刺套管针穿刺时(T2)、骨水泥推注时(T3)、术后24 h(T4)4个时点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记录T1、T2、T3时点患者心率、血压变化情况。对手术开始至术后24 h内药物不良反应、骨水泥外漏及脊髓神经损伤发生情况、患者对术中疼痛控制效果主观满意度以及1%利多卡因使用剂量和手术时间进行比较。结果T1、T2、T3、T4时的VAS评分,预先镇痛组为[(6.9±0.3)、(2.5±0.8)、(2.4±0.6)、(2.2±0.3)]分;未实施预先镇痛组为[(6.8±0.4)、(3.7±0.9)、(3.6±0.6)、(2.4±0.2)]分,两组T2、T3时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1%利多卡因麻醉药使用剂量,预先镇痛组(9.1±1.1) ml明显少于未实施预先镇痛组(18.6±1.4) ml,(P<0.05)。T2、T3时的心率和血压,预先镇痛组分别为[(82±3)和(90±8)]次/min、[(153±3/85±8),(153±6/85±9)] mm Hg明显低于未实施预先镇痛组[(110±5),(121±6)]次/min、[(175±6/99±4),(179±4/105±5)]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手术开始至术后24 h内,两组间药物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度,预先镇痛组明显高于未实施预先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实施预先镇痛组有2例脊髓神经损伤,多于预先镇痛组,但两组间脊髓神经损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KP治疗老年OVCF患者手术过程中实施预先镇痛是安全可行的,具有较好的镇痛效果,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临床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