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下注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 )、气体填充和抗VEGF药物治疗(多联治疗)黄斑下浓厚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接受多联治疗的黄斑下浓厚出血患者24例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9.05±8.86)岁。患眼平均黄斑下出血时间(17.15±10.30)d;平均出血面积(13.85± 8.63)DD。合并出血性RPE脱离17只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行BCVA检查,统计时换算为logMAR视力;采用频域OCT测量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患眼平均logMAR BCVA 1.37±0.38;平均黄斑中心凹平均隆起高度(824.94±294.38)μm。所有患眼均行23G或25G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黄斑下注射10 μg/0.1 ml t-PA 0.1~ 0.5 ml;气液交换后玻璃体腔填充15% C3F8 13只眼,消毒空气11只眼;手术完毕时注射抗VEGF药物11只眼,后续根据病灶活动情况行抗VEGF药物按需治疗。治疗后平均随访时间(27.90±22.21)个月。观察黄斑下出血吸收、视力改善情况、再出血及治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治疗前后BCVA、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比较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治疗后1个月,所有患眼黄斑中心凹下积血清除。末次随访时,患眼平均logMAR BCVA 0.82±0.28,平均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253.88±71.75)μ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727、-3.234,P<0.001、<0.001)。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平均为1.08次。手术中视网膜下注射t-PA时黄斑中心形成微小裂孔1只眼;手术后早期轻度玻璃体积血2只眼。随访期间出血复发2只眼。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黄斑下注射t-PA、气体填充、抗VEGF药物是治疗黄斑下浓厚出血的优化组合方式;可有效清除黄斑下出血,提高视力,降低黄斑中心凹隆起高度且安全性较好。
简介:背景:在肩袖损伤中,肩胛下肌损伤者较肩袖上部结构损伤者少见。本文的目的是报告单纯肩胛下肌损伤的治疗结果。方法:本文复习手术修复84肩肩胛下肌腱的手术记录,手术时平均年龄53.2岁,发病至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2.5个月。创伤性断裂57肩,退变性断裂27肩。肩胛下肌上1/3断裂23肩,上2/3断裂41肩,完全断裂20肩。伴肱二头肌腱长头脱位或半脱位54肩,肱二头肌腱长头断裂10肩。同时行肩胛下肌腱修复和肱二头肌腱长头固定术48肩,同时行肱二头肌腱长头切断术13肩,同时行肱二头肌腱长头复位4肩。术后平均45个月(范围,24-132个月)对患者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结果平均Constant评分由术前55.0分,提高至术后79.5分,75例患者的疗效满意或非常满意。术前伴有轻度的孟肱关节炎4肩:术后有盂肱关节炎27肩,其中轻度25肩,中度2肩。不管肱二头肌腱术前有无病变,在修肩胛下肌的同时均行肱二头肌腱切除或固定术,以提高主观和客观的效果。结论:选择核实的病例行单纯的肩胛下肌断裂修复可较满意地改善肩关节功能。此外,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在修复肩胛下肌的同时常规进行肱二头肌腱长头的切除和固定手术。
简介:【论文摘要】本文从我国自1950年开始的医改历程切入,研究历年来国务院及卫生部在医疗卫生工作上所做近十次大的改革,分析每个阶段的利弊,结合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84年的成长脉络,可见我国“医改”成绩喜人。
简介:摘要在肿瘤放疗中,图像引导技术对于提高放疗精确程度至关重要。超声图像由于具有实时性、可重复性、无辐射等优点,已逐渐应用于临床放疗的摆位验证及自适应治疗中。本文就超声图像引导技术在放疗中的应用进行归类与分析,并介绍其最新进展。
简介:摘要在腹腔镜下行胃癌根治术尤其是近端胃癌根治术或全胃切除术时,通过悬吊肝脏以暴露最佳的术野,同时避免造成肝功能异常的手术方式尤为重要。本文系统回顾了国内外和本中心对于腹腔镜下不同肝脏悬吊方法及具体操作,并分析其术野暴露情况、对肝功能影响、操作难易度等,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将各种悬吊方法进行总结归类,以利于腹腔镜术者选择最适方法进行肝脏悬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