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并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1年2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4例重型颅脑外伤并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高压氧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晚期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ADL评分均有所改善,治疗后观察组的ADL评分、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压氧治疗颅脑外伤的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压氧辅助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7月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20例进行分析研究,将120例患者分为两组,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神经节苷脂、丹参川芎嗪静脉注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高压氧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能力等。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为(38.69±2.36)分,对照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为(31.26±3.24)分,实验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为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采取高压氧辅助治疗手段,在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的同时,减少后遗症的遗留率,改善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促进预后效果,高压氧辅助治疗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 随机选择 2018年 5月 -2019年 5月收治的 140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给予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然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均好于对照组。结论 在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为其提供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140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给予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然后对其护理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均好于对照组。结论在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为其提供系统性的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肺动脉高压诊断中的价值,为原发性肺动脉高压( PPH)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验研究对象,是我院在 2013年 -2015年期间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 100例 PPH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 PPH患者中,超声诊断 90例,诊断符合率高达 90%。另外, 10例 PPH患者于心导管检查进行对比,患者肺动脉压力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 P>0.05,分别为( 89.5±23.0) mmHg、( 81.0±25.0) mmHg。早期 PPH患者左心收缩功能正常,在晚期降低。结论:多普勒超声诊断肺动脉高压具有诊断结果准确、操作简单且安全的效果。另外,超声心动图可以检测 PPH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正常的腹腔内压力接近大气压,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acutepancreatitis,SAP)发病后,由于胰周、腹膜后化学性炎症自肠系膜根部迅速向腹腔内脏器蔓延,使腹腔内压力急剧增高,影响了内脏的血流,造成器官组织功能改变,当腹腔压力>127mmHg即为腹内高压,严重者可进展为腹腔室隔综合征(abdominalcompartmentsyndromes,ACS)[1]。腹内高压已被作为判定SAP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2]。早期认识、严密监测、积极处理、细致护理是治疗SAP的关键。本次研究收治SAP合并腹内高压患者56例,现将护理情况报道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治疗后肺压的变化。方法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对14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ASD进行随访。其中男性44例。女性101例,年龄2~81岁,比较手术前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右心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结果145例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房间隔缺损患者未见残余分流134例,其中11例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右室舒张末期前后径、右心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及肺动脉收缩压均有明显改变,肺动脉高压降至中度19例占总人数(13.10%),轻度16例占(11.03%),正常110例占(75.86%)。结论对于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继发孔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肺动脉收缩压的变化与房间隔缺损的大小、发现年龄有着密切的关联,超声心动图贯穿了介入封堵的全过程,为封堵治疗的成功及预后随访提供了重要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诊断中腹部B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2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测定并比较两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和Qsv/Qpv值差异,以肝穿刺活检为参照,分析腹部B超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和Qsv/Qpv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肝穿刺活检为参照,腹部B超敏感度98.23%、特异度85.71%、阳性预测值99.11%、阴性预测值75.00%。结论: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诊断中腹部B超的诊断效能高,具有广阔的推广使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药物+高压氧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将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64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予以观察组使用高压氧+低分子右旋糖苷、脑蛋白水解物、VitB1药物治疗,对照组采取高压氧+尼麦角林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将两组本次治疗效果作以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96.9%高于对照组8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性耳鸣治疗中运用高压氧+低分子右旋糖苷、脑蛋白水解物、VitB1药物治疗疗效确切,显著缓解患者耳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临床应用效果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术后肺动脉高压的预防以及护理方法。方法采取随机抽样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80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2组,每组病例数均为40例。其中一组患者实施常规围手术期护理模式(对照组),另一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模式(观察组),观察2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肺动脉高压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肺动脉高压发病率显著较低,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观察组)<20.00%(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P<0.05。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模式,有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减少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应用价值较为显著,值得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临床诊断中应用腹部B超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34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所选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以及腹部B超技术检查,对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结果34例经过胃镜检查结果显示,26例患者检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占比为76.5%;经过腹部B超技术检查结果显示,21例患者检出脾脏增厚,占比为61.8%,21例检出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占比为61.8%,22例检出脾静脉内径增宽,占比为64.7%。腹部B超技术检查结果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严重程度之间呈现出正向相关关系。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发生脾脏增厚、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以及脾静脉内径增宽的概率明显比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高(P<0.05)。结论在肝硬化门脉高压临床诊断中应用腹部B超技术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 目的 对危重症合并腹腔高压患者“动留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将我院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82例危重症合并腹腔高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WSACS2013版指南中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动留针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IVP、腹腔灌注压和APACHE Ⅱ评分情况。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IVP和腹腔灌注压都比治疗前有所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APACHE Ⅱ评分比治疗前有所增加,观察组增加幅度更大。观察组在治疗后的效果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动留针术”能够明显帮助缓解患者的腹腔高压,在危重症合并腹腔高压患者的治疗中,可以采用“动留针术”帮助患者降低腹腔高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管理在高压氧治疗护理风险防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为了得到更为精准的实验结果,我们需要以真实病例的相关资料作为重要参考。为此从我院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之间接收的实施高压氧治疗的病人中选取100位作为参考对象。在寻找到合适的实验对象后,需要分组采取差异化的护理对策,50位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策,将其纳入对照组;50位患者应用细节管理对策,,将其纳入实验组。结果:在护理结束后,调查两组病患的治疗情况,结果显示两组的治疗情况差距较大。重点分析两组满意度以及事故发生率,结果显示两方面指标均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P<0.05),且实验组的情况更为良好。结论:在为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患者展开治疗时,应用细节管理对策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不适症状,而且还能够优化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在危重患者中应用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的方法与效果,为该置管方式的推广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将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危重患者40例纳入研究,其中使用传统PICC导管的20例患者为对照组,另外20例患者使用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为研究组。对两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情况实施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一次置管成功、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分别有19例、3例,占比分别为95.0%、15.0%,对照组的对应指标数据为17例(85.0%)、6例(30.00%),以上指标研究组均更优,不良反应率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腔耐高压PICC导管的使用,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和痛苦,提升治疗效率,同时安全性更高,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