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富含血小板的血浆(PRP)联合透明质酸钠(HA)经关节腔注射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和西安市灞桥区中医医院疼痛科门诊KOA患者80例,男39例,女41例,年龄48~70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富含血小板的血浆组(PRP组,n=42)和富含血小板的血浆联合透明质酸钠组(PH组,n=38)。PRP组膝关节内注射自体PRP 4 ml/次,PH组膝关节内注射自体PRP和HA混合物5.5 ml/次,均为1次/周,3周/疗程,共2~3个疗程。于治疗后2个月(T1)、3个月(T2)及6个月(T3)时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对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评测,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各时点两组患者Lysholm膝关节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RP组T1、T2、T3时点总评分分别为[(68.3±2.3)、(86.3±3.4)、(84.8±2.5)]分,较T0时总分(55.2±4.6)分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H组T1、T2、T3时点总评分分别为[(70.6±3.0)、(89.8±4.1)、(88.0±4.3)]分,与其T0时(56.3±2.2)分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疼痛、不安定度、闭锁感、肿胀度等8个分项得分也均较治疗前提高(P均<0.05)。T2和T3时两组膝关节功能总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点分项评分比较,PH组在T3时疼痛评分为(17.6±3.8)分,高于PRP组(13.5±3.2)分(P<0.05);肿胀度评分为(9.6±1.2)分,高于PRP组(8.7±1.9)分(P<0.05),可见PH组在改善疼痛和肿胀方面优于PRP组。PH组临床优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3.7%(9/38例)和97.4%(37/38例),均高于PRP组4.8%(2/42例)和83.3%(35/4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P和PRP联合HA关节腔注射治疗KOA均可有效减轻关节疼痛和改善关节运动功能,联合组疗效更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山东某高校新生亚健康状态(suboptimal health status,SHS)与血浆免疫球蛋白G(IgG)N-糖基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7年9月至11月于山东潍坊学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大学生10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SHS评判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SHS组(50例)与健康对照组(50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血浆IgG N-糖基组检测,获得24个糖基峰。IgG N-糖基组与SHS的关联分析采用Mann-Whitney U 秩和检验及二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评估血浆IgG N-糖基作为SHS生物标志物的可能性。结果由24个糖基峰构成的IgG N-糖基组中的GP17与SHS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且SHS人群GP17水平较高。基础模型的诊断效能(AUC)为0.826(95%CI:0.747~0.905,P<0.001);糖基模型的AUC为0.631(95%CI:0.519~0.744,P =0.002),基础模型纳入糖基变量后构建了联合模型,其AUC为0.848(95%CI:0.763~0.912,P<0.001),其诊断效能与基础模型相比呈现出提高的趋势。结论山东某高校新生SHS与IgG N-糖基组中的GP17水平存在关联,SHS人群GP17水平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人疱疹病毒4型(EBV)DNA载量在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市儿童医院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进行外周血PBMCs及血浆EBV DNA检测的456例EBV感染住院患儿以及2 306例健康儿童的病毒载量,并分析其与儿童EBV感染相关疾病的关系。EBV感染组中,男253例,女203例,年龄在8个月至16岁;健康对照组中,男1 267例,女1 039例,年龄在8 d至16岁。运用卡方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率的变异,Mann-Whiteny秩和检验比较拷贝数组间,并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EBV DNA拷贝数对数的相关性。结果EBV感染相关疾病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最常见占73.68%(336/456)。EBV感染组中EBV DNA在血浆中检出率为91.89%(419/456),在PBMCs中检出率为99.34%(453/456),在血浆或PBMCs至少1种标本中检出率为100%(456/456);健康对照组血浆检出率为1.13%(26/2 306),PBMCs检出率为30.01%(715/2 306)。儿童EBV感染相关各疾病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感染、肺炎、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噬血细胞综合征、扁桃体炎和淋巴结炎)与健康对照组的血浆和PBMCs中EBV DNA载量均有显著差异(血浆Z值分别为-47.18,-34.41,-33.40,-31.71,-24.38,-20.86和-20.59;PBMCs Z值分别为 -33.17,-16.45,-11.33,-9.45,-5.57,-5.16和-5.45;P<0.0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组治疗缓解期的血浆和PBMCs中EBV DNA载量显著低于感染期(Z值分别为-11.45和-8.53,P<0.05);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组血浆在感染期和缓解期EBV DNA载量有显著差异(Z=-4.13,P<0.05),而PBMCs中EBV DNA载量则无显著差异(Z=-0.817,P>0.05)。结论EBV感染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主,血浆和PBMCs中EBV DNA载量可作为EBV感染相关疾病有诊断价值的指标,两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提升EBV感染的诊断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血浆和尿液中百草枯和敌草快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检测方法。方法血浆经乙腈沉淀蛋白磷酸盐缓冲液(pH=7)稀释,尿样用磷酸盐缓冲液(pH=7)直接稀释,稀释后的样品经Oasis WCX固相萃取柱萃取。以100 mmol/L甲酸铵+0.5%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经HILIC色谱柱分离,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百草枯内标法定量,敌草快外标法定量。结果百草枯和敌草快同在10.0~120.0 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为0.998 5~0.999 4。百草枯在血浆和尿液中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98 μg/L和1.00 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在100.2%~107.3%,相对标准偏差在1.6%~3.3%。敌草快在血浆和尿液中最低检出限分别为1.80 μg/L和2.77 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在85.3%~93.1%,相对标准偏差在1.8%~5.5%。结论本方法灵敏准确,能够对血浆和尿液中的百草枯和敌草快同时进行测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磷酸钙混合富血小板血浆置入重建股骨头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方法:本研究将2018.05月至2020.05月期间由我院诊治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一共60例,其中有30例患者采用坏死骨刮除、β-磷酸钙颗粒填充打压、β-磷酸钙柱状陶瓷棒置入治疗(对照组),有30例患者采用磷酸钙混合富血小板血浆置入重建股骨头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疼痛与髋关节评分。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髋关节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磷酸钙混合富血小板血浆置入重建股骨头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能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髋关节恢复,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中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核酸检测方法进行系统性验证。方法根据血浆样本实际情况,并结合试剂盒要求,建立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中2019-nCoV核酸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并从专属性、检测限(limit of detection, LOD)、重复性及中间精密度对该方法进行系统性的验证,对20份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样本进行性能确认。结果专属性:阳性样本及阴性样本均能被有效检出;检测限:1×LOD~2×LOD企业参考品19次检测开放阅读框1a/b和/或核衣壳蛋白基因为阳性;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两种阳性对照基因以及内部质控在不同荧光通道的循环阈值的相对标准偏差均符合要求。性能确认:康复者恢复期血浆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该检测方法专属性强、稳定可靠、重复性好,适用于COVID-19康复者恢复期血浆2019-nCoV核酸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外血浆脂类吸附过滤器(DELP)治疗脑卒中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及护理策略。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采用DELP治疗的5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统计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压的患者例数及出现低血压时间,并分析低血压的原因及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52例患者中,共有10例出现低血压,发生率为19.23%,且均在第3个循环采血时出现低血压;另外,女性患者低血压发生率为27.78%,显著高于男性患者的1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因素对低血压发生率无显著影响。结论低血压是采用DELP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因此,在进行治疗时,应尽量保证净化后的血液及时回输到患者体内,并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从而有效避免该并发症的发生;且在治疗时,应加强观察患者症状,一旦发现不良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避免低血压进一步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筛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异甘草酸镁(MgIG)治疗前后血浆外泌体的差异蛋白质组。方法分别采集36例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的血浆标本(2 ml/例),利用超速离心方法提取血浆外泌体,利用Nanosight NS300颗粒粒度分析仪检测外泌体颗粒的浓度和内径。随机各抽取3例MgIG治疗前后组的血浆外泌体,裂解后提取蛋白,利用胰蛋白酶消化后,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进行label-free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筛选出变化倍数1.5倍以上的差异蛋白。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对感兴趣差异蛋白的表达量进行验证(n = 30)。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均数的t检验。结果提取的外泌体平均颗粒浓度为2.2×109个/ml,平均粒径为(107±52)nm,与理论血浆外泌体大小值相符,证明成功提取了血浆外泌体。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相比较,共筛选出153个差异蛋白,包括85个上调蛋白和68个下调蛋白。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MgIG治疗后组和治疗前组相比较,血浆外泌体中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剂和肝细胞生长因子样蛋白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肝细胞生长因子激活剂在MgIG治疗前组血浆外泌体中浓度为(45.9±9.4)μg/ml,在MgIG治疗后组为(13.9±2.0)μg/ml。肝细胞生长因子样蛋白在MgIG治疗前组血浆外泌体中浓度为(23.4±4.9)μg/ml,在MgIG治疗后组为(13.8±2.2)μg/ml。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均与蛋白质组学结果一致。结论本研究成功筛选出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前后血浆外泌体差异蛋白质组,为研究MgIG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胸腺五肽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结核对患者疗效和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价值。方法:纳入84例肺结核在本院治疗患者,(时间起2018年12月,止2021年08月),行对比性治疗研究分析,数组电脑排列分组,对照组(常规化疗,n=42),实验组(胸腺五肽联合左氧氟沙星,n=42),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数据(治疗有效率、肺部病灶吸收率、痰菌转阴率)、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CD4+、CD3+、CD4/CD8)。结果:(1)临床数据:实验组较对照组,治疗有效率、肺部病灶吸收率、痰菌转阴率显著改善,(P<0.05);(2)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比:实验组CD4+、CD3+、CD4/CD8,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结论:胸腺五肽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结核疾病,疗效显著,以及改善血浆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有临床推广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ng1-7、Mas受体拮抗剂A779、AngⅡ作用后,对胰岛素抵抗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葡萄糖摄取及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的影响。方法①构建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将颗粒细胞分为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细胞用地塞米松、胰岛素进行处理,检测两组细胞培养基上清液24 h内葡萄糖浓度、乳酸浓度的差值。②进一步将模型组细胞分别加入不同药物处理24 h:AngⅡ组、Ang1-7组、Ang1-7+AngⅡ组、A779组、Ang1-7+A779组,并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培养基上清液24 h内葡萄糖浓度差值。③采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空白组、模型组、各药物处理组颗粒细胞Akt、GSK-3β、AS160及其磷酸化蛋白(P-Akt、P-GSK-3β、P-AS160)以及Mas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①跟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葡萄糖浓度差值小、乳酸浓度差值小,提示颗粒细胞胰岛素抵抗模型建立成功。②与模型组比较,Ang1-7组葡萄糖浓度差值大(5.55±0.21,P=0.002 1),AngⅡ组差值小,Ang1-7+AngⅡ组、A779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g1-7+A779组葡萄糖浓度差值小(4.89±0.20, P=0.010 8)。③空白组、模型组、各药物处理组颗粒细胞的Akt、GSK-3β、AS160的表达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比较,Ang1-7组P-Akt、P-GSK-3β、P-AS160的表达增强,AngⅡ组P-Akt、P-GSK-3β、P-AS160的表达减弱。与Ang1-7组比较,Ang1-7+A779组Mas受体表达量降低。结论①Ang1-7作用后,胰岛素抵抗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葡萄糖浓度差值增加, AngⅡ作用后与Ang1-7相反,二者相互拮抗,同时Ang1-7、AngⅡ作用后颗粒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Akt、P-GSK-3β及P-AS160也出现相反变化,表明通过细胞葡萄糖浓度差值体现的细胞葡萄糖代谢有可能是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P-Akt、P-GSK-3β及P-AS160表达变化的结果。②Ang1-7作用后受体Mas表达上调,加入Mas受体拮抗剂A779,细胞葡萄糖代谢受抑制,P-Akt、P-GSK-3β及P-AS160表达降低,提示Ang1-7改善葡萄糖代谢过程中,有受体Mas参与。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阴道分娩转剖宫产经缩宫素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对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1年7月我院收治阴道分娩转剖宫产术产妇84例,采取数字随机1:1法,分为参照组42例与试验组42例,参照组治疗以缩宫素治疗为主,试验组在上述基础上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联合治疗,对比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均较参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6%,参照组为21.73%,试验组较参照组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阴道分娩转剖宫产术产妇经缩宫素与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可减少术中及术后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治疗产后出血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9年9月~2020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68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治疗,观察组在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治疗的基础上添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钠肽(BNP)、一氧化氮(NO)水平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的BNP、NO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分别为11.76%、5.88%,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与米索前列醇与缩宫素治疗产后出血,可以改善出血情况,并且不会引发额外的用药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耐药性对H.pylori根除率的影响,并探究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的最佳最小抑菌浓度(MIC)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12月因H.pylori阳性,采用标准三联疗法根除H.pylori的患者,最终纳入140例H.pylori感染者,其中12例无根除治疗结果。治疗结束8~12周后,分别采用意向性治疗(ITT)和符合方案人群(PP)分析计算140和128例H.pylori感染者的H.pylori根除率,分析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关系,以及不同MIC折点判断阿莫西林和克拉霉素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关系。统计学方法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和一致性检验。结果ITT和PP分析标准三联疗法患者的H.pylori根除率分别为66.4%(93/140)和72.7%(93/128),95%CI分别为59.3%~74.3%和65.6%~79.7%。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阿莫西林耐药(OR=6.326,95%CI1.090~36.725, P=0.040)和克拉霉素耐药(OR=10.686,95%CI 4.031~28.326,P<0.01)均为H.pylori根除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阿莫西林MIC折点为0.125 mg/L时,阿莫西林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相关性最高(一致性一般,P<0.05);克拉霉素MIC折点为2.000 mg/L时,克拉霉素耐药与H.pylori根除失败的相关性最高(一致性中等,P<0.05)。结论标准三联疗法的H.pylori根除率已降至80%以下。H.pylori根除率下降与阿莫西林、克拉霉素耐药有关,二者在体内的最佳MIC折点分别为0.125和2.000 mg/L。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脑炎心肌炎病毒(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 EMCV)的3C蛋白酶抗体并检测抗体特异性反应位点。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QE30-3C,将蛋白进行体外原核表达,免疫纯种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制备的抗体与3C蛋白结合的特异性,通过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抗体与EMCV病毒中表达的3C蛋白酶结合的特异性。原核表达具有不同抗原性的EMCV 3C的3个不同片段,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单克隆抗体与EMCV 3C蛋白酶不同片段的反应特异性。结果单克隆抗体与原核表达的3C蛋白酶反应良好,通过Western blot可以检测到病毒中表达的3C蛋白,通过免疫荧光也可以检测到EMCV病毒中的3C蛋白。通过与3C片段的反应发现,单克隆抗体与C端反应,即抗体针对的是C端处的抗原决定簇。结论成功制备EMCV 3C蛋白酶的抗体,能与原核表达的3C蛋白和病毒3C蛋白反应,且针对的是C端的抗原决定簇。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集CRP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时间段为建库至2021年4月1日,由两位研究者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评价质量后,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合计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778例、非骨质疏松组933例。合并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患者CRP水平高于非骨质疏松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0.55,95%CI(0.03,1.07),P=0.04]。进一步按照不同分组标准、CRP检测方法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骨质疏松症组患者CRP水平高于骨质正常组[SMD=0.88,95%CI(0.07,1.69),P=0.03];骨质疏松组患者CRP水平与骨量减少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3,95%CI(-0.05,0.31),P=0.15]。全自动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法、酶联免疫法检测的CRP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均无相关性;免疫比浊法检测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CRP水平高于非骨质疏松症组[SMD=1.50,95%CI(1.10,1.90),P<0.01]。结论CRP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相关,高水平CRP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