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17例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MRI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材料与方法全部病例行髋关节MRI、X线片及CT检查。结果在17例27髋中,双侧患病10例,单侧患病7例。CT扫描3髋阴性,X线平片4髋阴性。结论在临床上凡是有髋部疼痛、髋部外伤、长期酗酒及服用激素者都应行MRI检查,MRI是诊断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为准确、早期的检查。
简介:摘要X线平片、CT及MRI能够诊断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种方法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以MRI最为敏感,可发现0期及Ⅰ期病变,并能预测股骨头的晚期塌陷情况。CT较MRI次之,亦能发现部分0期及Ⅰ期病变。X线平片较差,仅能发现部分Ⅱ期病变。对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致病原因且无临床症状的患者,应行MRI检查,争取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致残率。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大鼠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MRI表现,探索大鼠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可行性。方法4月龄健康Wistar大白鼠30只,随机分成两组,通过肌注糖皮质激素及强迫运动方式制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4周后进行MR检查,测量股骨头信号强度值,并取股骨头组织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大鼠股骨头坏死的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表面局部凹陷。实验组大鼠股骨头多为混杂信号,测量的均值信号强度较对照组股骨头在T1WI、T2WI、T2WISPIR、3D-WATSc均减低。骨小梁变细且断裂,骨细胞排列紊乱,严重变性。结论肌注糖皮质激素加强迫运动制作大鼠股骨头无菌坏死模型方法可靠。用MR扫描证实早期模型的形成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CT和X诊断效果对比,讨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60例,将患者进行分组观察,分为CT组和X线组,选择在同一时期进到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两组患者均接受CT与X线两项检查,分别比较其临床诊断效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所有病变髋关节中CT检查的准确率为76.23%,明显高于X线检查的准确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分期中,CT对患者的诊断检查准确率也明显高于X线的检查诊断准确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不同其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采取CT和X线的检查,CT检查的临床诊断程度更高,应用效果比X线检查的效果好,但是随着患者逐渐进展到III期治疗之后,两种检查的效果没有明显的差异,可以采用X线的检查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辛伐他汀治疗早期激素引起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9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60例早期激素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Harris评分、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相比于对照组(77.50%)明显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但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arris评分、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辛伐他汀治疗早期激素性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可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有利于抑制炎症对关节的破坏作用,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病因、诊断及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7年5月来我院诊治的28例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均于术后随访5~30个月,19例行髓芯减压患者中13例患者疼痛缓解,髋关节功能改善,症状缓解,病情明显好转;X线摄片检查显示5例患者股骨头坏死无明显加重,10例患者症状加重,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无假体松动、下沉,无感染及术后脱位发生。结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因起病缓慢,发病初期无明显症状,容易漏诊、误诊;MRI是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最准确的检查方法;早期诊断、早期积极治疗有助于扭转和阻止疾病继续发展,适当的口服血管活性药物和降脂药物有助于改善股骨头血供,可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对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62例(162髋)60岁以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全髋关节置换组(观察组)92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对照组)70例,主要从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arris评分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是治疗老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从围术期相关指标来看,对照组优于观察组,但从术后功能恢复情况(Harris评分)来看,观察组优于对照组;针对不同患者,还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的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联合应用CT和MRI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99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研究对象,99例患者均做CT、MRI检查。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单独应用CT检查诊断,和联合MRI检查在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断中的意义。结果经CT检查,3例为疑似病例,16例为Ⅰ至Ⅱ期,27例为Ⅲ期,53例为Ⅳ期,CT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阳性检出率为51.61%;未检出率为3.03%,误诊率12.12%。MRI检查结果显示31例为I至Ⅱ期,68例为Ⅲ至Ⅳ期,早期检出率为100%,CT的早期检出率低于MRI,二者之间比较差异较为明显,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
简介:摘要本文就补肾活血方治疗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观进行了研究和讨论。就某院2010年08月至2011年11月就医的60例有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资料进行详细的讨论和分析,并将60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观察。通过上述实验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治疗前治疗组出现骨髓水肿情况的发生率为75.61%。在治疗前对照组出现骨髓水肿情况的发生率为78.57%(P>0.05),两组相较而言治疗组要优于对照组。经过24周的治疗后,在治疗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2.26%;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为32.56%(P>0.05)。由此可见治疗组的治疗方法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方法。经过治疗的前后对比分析发现,治疗组中治疗前的Harris评分则低于治疗后(P<0.01),而治疗前的VAS评分要高于治疗后(P<0.01)。而在对照组中其Harris评分和VAS评分却没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临床实验证明在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患者时,加味青娥丸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的改善脂联素等因子水平,并且能够起到改善骨髓水肿等情况,是患者的生命质量有所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骨髓水肿与MRI分期的关系,进一步提高骨髓水肿在股骨头坏死中临床意义的认识。方法对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210例(310髋)ANFH的MRI表现进行分析,通过反转恢复脂肪抑制序列T2WI的图像确认骨髓水肿,按水肿范围将骨髓水肿分为0-3期,并将骨髓水肿的分级与ANFH的分期进行比较。结果I期ANFH,股骨上段骨髓水肿出现几率较少(11/27),或仅局限于坏死区周围,多为1级水肿,II期ANFH,股骨上段骨髓水肿出现几率较I期大(27/41),多为2级水肿,水肿范围可累及股骨颈,III期ANFH,股骨上段骨髓水肿出现几率明显加大(47/51),多为3级水肿,水肿范围可累及股骨头、股骨颈转子间区及股骨干上段,VI期ANFH,股骨上段骨髓水肿出现几率下降(18/36),且水肿范围较局限。结论反转恢复脂肪抑制序列T2WI是显示骨髓水肿最敏感的方法。骨髓水肿是ANFH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伴随征象,骨髓水肿的几率和程度与ANFH的分期密切相关,了解骨髓水肿的情况可作为评价病情进展及疗效判断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中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推广使用提供参考意见。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1月~2016年1月所收治5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25例,采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25例,采用高压氧、电刺激及牵引等保守治疗方法。比较两组临床表现。结果研究组经手术治疗后,患侧髋关节恢复优秀者15例、良好者9例,其临床优良率为9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0例、7例及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仅发生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褥疮及1例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12%,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临床治疗中,疗效肯定,术后并发症更少,临床应用价值优于传统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骨科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78例全部手术成功,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2.05%。患者术后Sander评分以及Harris评分均较手术前有明显的升高。术合并人工关节脱位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4例、人工假体股骨柄断裂1例、应激性溃疡1例。结论成人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疗效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中SREBP-1c及PPARγ的表达。方法使用醋酸泼尼松龙制备兔激素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动物模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PARγ、SREBP-1c在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PPARγ、SREBP-1c的表达量在骨组织中较正常组织中显著增多(P<0.05);实验组中PPARγ表达量比SREBP-1cmRNA显著增多(P<0.05)。结论SREBP-1c及PPARγ的信号转导途径影响脂肪细胞的分化,其在兔激素性股骨头坏死脂质代谢中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