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依从性对疾病控制及平均发作时间的影响,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支气管哮喘发作提供临床和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60例成人支气管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用药依从性调查表、哮喘控制测试评分表(ACT)和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AQLQ)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98例,其哮喘平均发作时间为8.4个月;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62例,其哮喘平均发作时间为2.6个月。依从性好组患者中病情完全控制率和部分控制率均高于依从性差组(30.6%vs16.1%,53.1%vs43.5%),差异显著(P<0.05)。成人哮喘生命质量评分表(AQLQ)结果显示,依从性好的患者在活动受限、哮喘症状、心理状况、对刺激反应和总分这五项得分均高于依从性差组(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依从性与疾病控制情况有关,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做好思想工作,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有助于提高哮喘治疗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及拔管时间产生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在我院实施全麻手术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入组后根据分组软件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在麻醉之后采取常规手术处理措施,研究在患者在麻醉之后采取保温措施,对其效果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组患者鼻咽温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完全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2)研究组患者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明显比对照组患者好(P<0.05)。结论麻醉之后采取保温措施后有效的保证了鼻咽温度、缩短了完全清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同时也将心率、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维持在正常的状态,利于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7月行全麻手术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麻醉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的体温护理,观察记录两组患者鼻咽温度、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血压情况,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鼻咽温度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收缩压及舒张压表现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心率失常、血压异常及寒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1%,低于对照组的59.18%,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麻醉患者体温下降会造成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延长,且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加强对麻醉患者的体温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麻醉患者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和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本次患者为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1月期间进行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100例,将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50例,对照组患者在手术中给予常规的麻醉处理。观察组患者在手术麻醉后进行保温处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手术拔管时间、术后不良反应。患者苏醒判定恢复定向能力,可回答简单问题,可做举手、抬头等简单动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术中患者寒颤发生观察组4例,对照组20例,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且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结论麻醉手术中有效的保温措施可降低患者低体温的发生率,有效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有利于患者的苏醒,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麻醉患者的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以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全麻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麻醉后实施保温措施,对照组则行麻醉后常规处理。测量患者的鼻咽温度变化情况,比较麻醉后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并观察无有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麻醉过程中的鼻咽温度高于对照组,该组患者麻醉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也均短于对照组,且P<0.05。另外,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0.00%,也低于对照组的23.33%。结论麻醉患者麻醉过程中的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以及拔管时间均有影响,保持正常的体温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康复速度,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守治疗前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儿睡眠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口腔矫治器对15例确诊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儿童进行保守治疗,利用多导睡眠呼吸监测仪(PSG)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夜间睡眠监测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患儿的S1期所占比例减少、S2期和快动眼睡眠期(REM)所占比例增加,但与治疗前比较无均明显差异(P>0.05),而慢波睡眠期所占比例则由治疗前的17.80±4.02增加至21.01±3.05,其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和微觉醒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最低血氧饱和度和睡眠效率则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口腔矫治器能改善上气道通气形态,从而达到纠正低血氧浓度,改善睡眠结构,提高睡眠质量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全身麻醉患者的体温变化对其麻醉后的苏醒效果以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本院麻醉科室的82名全身麻醉患者随机划分成对照小组和观察小组,每组41人。对照小组施以常规的处理模式,观察小组中应用保温的处理方式,包含输37℃的液体等保温办法,记录两组麻醉患者的临床资料,据此比较2组全身麻醉患者术后苏醒拔管时间、鼻咽部温度、以及患者血压、心率等指标。结果观察小组全身麻醉患者的术后鼻咽部温度明显比对照小组的高,其苏醒以及拔管的时间也比对照小组患者的短(P<0.01)。观察小组全身麻醉患者手术之后的舒张压、心率等参数的水平均也比对照小组患者的低(P<0.01)。结论全身麻醉患者体温是否正常对术后麻醉患者苏醒以及拔管时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利于维持麻醉患者血流的稳定,强化麻醉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病原构成动态变化监测对预估重症流行强度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描述2008-5-13~2011-12-31门急诊及住院手足口病例粪便或肛拭取材中病原核酸实时RT-PCR检测结果。按周分别计数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及非EV71非CoxA16肠道病毒(以下简称“其它肠道病毒”)感染病例总数及重症病例数,对时间作图。结果手足口病各类病原构成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近4年监测到最显著的两个重症发病高峰发生在2008年5~7月以及2010年3~7月,这两个时间段均处在每年手足口病流行高峰时段,优势病原均是EV71。重症发病最少的时间段为2008年9月~2009全年,优势病原为其它肠道病毒和CoxA16。各类病原感染者重症风险值高低排序为EV71、其它肠道病毒、CoxA16。结论手足口病病原构成动态变化监测可以随时掌握当前及未来短期内病原相对活动度,根据病原各自重症风险值高低,就可以在手足口病流行高峰期前预估重症流行强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分泌代谢昼夜变化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特点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8年5月接受治疗的30例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及15例健康男性作为本次重点的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将30例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分为实验1组与实验2组,实验1组为轻中患者,实验2组为重度患者,15例健康者为参照组。对三组研究者进行身体测量,同时检测分析三组研究者昼夜内分泌代谢情况。结果通过对研究者醒前及睡后身体各项代谢指标进行研究发现,三组研究者的各项内分泌指标差异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内分泌因子变化显著,临床中更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变化的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节律,并按照时间治疗学的原则探讨络活喜在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规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90例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服药组和夜服药组。晨服药组给予络活喜5mg1次/天,晨起(700-900)服药。夜服药组给予络活喜5mg1次/天,晚上(1900-2100)服药。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记录分析结果。结果①晨服药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夜服药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夜服药组治疗后与晨服药组治疗后比较,夜服药组比晨服药组恢复杓型血压例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应重视时间治疗学对血压的影响,非杓型高血压者晚间给药较晨起给药更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夜间血压,恢复正常的杓型血压节律,达到有效平稳降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脑水肿及不同时间用药临床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7例,按简单数字法分为A、B、C组,每组29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于发病后12h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C组于发病后5日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比较3组原发病灶缺血体积、水肿体积、功能缺损评分等改善情况。结果B组、C组原发病灶缺血体积、水肿体积、功能缺损评分等改善均显著优于A组(P<0.05);B组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优于C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及早应用尼莫地平,能有效改善患者局部脑血流、脑水肿状况,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