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治疗学对络活喜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规律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0-20
/ 2

时间治疗学对络活喜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规律的影响

王松

王松(成都航天医院心内科四川成都610100)

【摘要】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节律,并按照时间治疗学的原则探讨络活喜在不同给药时间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规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90例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服药组和夜服药组。晨服药组给予络活喜5mg1次/天,晨起(7:00-9:00)服药。夜服药组给予络活喜5mg1次/天,晚上(19:00-21:00)服药。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记录分析结果。结果①晨服药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夜服药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夜服药组治疗后与晨服药组治疗后比较,夜服药组比晨服药组恢复杓型血压例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应重视时间治疗学对血压的影响,非杓型高血压者晚间给药较晨起给药更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夜间血压,恢复正常的杓型血压节律,达到有效平稳降压。

【关键词】高血压络活喜时间治疗学非杓型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0-0067-02

“时间治疗学”是指针对人体的时间生物学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制剂及合理的给药时间或通过特定的给药技术,使药物作用与疾病发生的节律相一致,从而达到优化治疗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24h血压改变表现为杓型节律,经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证实,约15%-20%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h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称为非杓型节律血压。目前研究认为[1]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比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严重的靶器官损害及心脑血管事件。因此理想的降压药不仅要能平稳、持久降压,还要能恢复血压正常的昼夜节律,使非杓型血压转变为杓型血压,从而达到更好地保护靶器官的目的。故本研究按照时间治疗学的原则,根据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变化节律,探讨络活喜(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不同给药时间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规律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依据1999年WHO/ISH的血压水平定义及分类标准及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病防治指南》,选择2011年1月-2012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其中男41例,女49例,平均年龄(58.4±6.7)岁,所有人选者均为初治病例或停用降压药>2周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且治疗前均给予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的原始数据,入选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用夜间下降率表示,夜间血压下降率=(白昼血压均值一夜间血压均值)/白昼血压均值×100%。下降率≥10%且<20%为杓型血压节律;夜间血压下降率≥0且<10%为非杓型血压节律。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者,高血压合并心、脑、肾并发症者,其他内科严重疾患者,及对降压药物过敏者。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晨服药组组和夜服药组各45例,晨服药组中男2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6.8±5.1)岁。夜服药组中男性17例,女28例,平均年龄(60.2±7.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治疗前,所有入选者均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分析系统(日本NISSEIDS-250型)检测动态血压(ABPM),设白昼(6:00-22:00)测量1次/30min,夜间(22:00-6:00)测量1次/h,分别分析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并计算收缩压夜间下降率(SBPF)(收缩压夜间下降率=(白昼平均收缩压一夜间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100%)及舒张压夜间下降率(DBPF)(舒张压夜间下降率=(白昼平均舒张压一夜间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100%)。

测压时,袖带固定于左侧上臂,受试者日常活动不限,但不能进行剧烈活动,在自动充气测压时左上肢需保持静止,如24h内有效的监测次数小于应获得次数的90%,或者连续缺漏资料超过1h者,需重复监测。晨服药组给予络活喜5mg(辉瑞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次/天,晨起(7:00-9:00)服药。夜服药组给予络活喜5mg1次/天,晚上(19:00-21:00)服药。药物均采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药品,治疗8周后,复查24h动态血压1次。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服用络活喜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动态血压比较

晨服药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夜服药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晨服药组和夜服药组均可明显降低高血压。(见表1)

表1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服用络活喜

2.2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服用络活喜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SBPF、DBPF比较

晨服药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8周后按照SBPF有恢复杓型血压增加19例,按照DBPF恢复杓型血压增加1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夜服药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8周按照SBPF恢复杓型血压增加29例,按照DBPF恢复杓型血压增加3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夜服药组治疗后与晨服药组治疗后比较,夜服药组比晨服药组恢复杓型血压例数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对非杓型血压恢复成杓型血压方面,夜服药组优于晨服药组。(见表2)

表2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服用络活

喜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SBPF、DBPF比较(例)

3讨论

时间治疗学是在对人的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周期具有节律变化的认识基础上,进而对疾病采取择时治疗的一种方法,基本原则是根据疾病发生或发作的昼夜节律特征,通过调整投药时间及(或)剂量、或应用特殊制剂、调整相应时段内血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从而增加疗效并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高血压的时间治疗学目前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重视,其核心内容是根据血压变化的形态采取合理的时间进行药物治疗,使降压药物作用效应与高血压发生的节律相一致,从而能24h稳定的控制血压,恢复正常杓型血压节律,减轻靶器官损害,避免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2,3]。

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在强调长效制剂平稳降压的同时,应考虑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血压升高的特点,调整给药时间,有效的控制夜间的血压水平。因此晨间给药,易导致夜间血药浓度降低,降压作用逐渐减弱,不利于控制非杓型高血压的夜间血压控制。与清晨服药相比,晚间给予缓慢释放的长效制剂,除了维持24h的降压效果,使血压水平控制达标外,可能更有助于改善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特征。从而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4]。

络活喜是新一代二氢吡啶类CCB,其作用与硝苯地平相似,但对血管的选择性更强,可舒张冠状血管和全身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压[5]。本研究选择9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晨服药组和夜服药组,在每天不同时间给予络活喜5mg1次/天治疗8周,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治疗前后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显示,络活喜治疗8周后,两组24h平均血压明显下降,日间及夜间平均SBP、平均DBP均降低显著,能有效控制高血压,且夜服药组能使大部分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恢复正常的杓型节律血压,明显优于晨服药组。

因此,在对非杓型高血压治疗中我们应注意降低昼夜整体血压水平、有效抑制清晨时段血压的快速上升、维持夜间血压的适度下降(即维持杓型血压状态)。根据时间治疗学的原理,应用个体化服药时间,使24h降压药物浓度对应于每个患者昼夜血压模式特征,在理想控制血压的同时恢复正常的杓型节律血压。

参考文献

[1]邵光方,童建.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J].高血压杂志,2002,10(4):389-391.

[2]吴显儒,吴万里,刘卫强.不同服药方法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0,26(10):745-748.

[3]BianehiS,BigazziR,BaldariG,etal.Diurnalvariationsofbloodpressureandmicroalbuminuriainessentialhypertension[J].AmJHypertens,1994.7(1):23-29.

[4]陈洁霞,周江宁,刘荣玉.“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静息-活动和睡眠-觉醒昼夜节律[J].高血压杂志,2005,13(8):466-468.

[5]曾春雨.时间治疗学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9,37(2):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