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我院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8岁,近几年来活动后呼吸困难,易感冒。近一月症状加重,心前区疼痛,心率120次/分,律齐;查体心前区隆起,心界向左扩大,肝脾未及,双下肢不肿;听诊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连续性双期杂音,无震颤。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X胸片示右心室增大,肺血管增多。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显示主动脉窦及升主动脉内径上限值,肺动脉主干偏宽。左心及右房增大,右室饱满,肺动脉瓣冗长,瓣口流速快,关闭欠佳,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回声偏强,关闭欠佳,三尖瓣柔软不厚,回声纤细,启闭良好。室间隔与左室后壁不厚,回声均匀,运动幅度较大,室壁运动欠协调,未见明显矛盾运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在小儿冠状动脉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用70例冠状动脉瘘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将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进行诊断的35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将采用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的35例患者分为观察组,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准确率。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对小儿冠状动脉瘘的诊断准确率高,同时降低了辐射对患儿身体的损伤,保证了诊断的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脉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术后是否继续用药的可行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PCI和CABG治疗的患者,按其术后用药情况分为规律用药组和不用药组,随访两组患者死亡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再住院率以及心功能情况。结果规律用药组死亡率低于不用药组(P<0.05)。规律用药组的再次心梗率与再次血运重建率均小于不用药组(P<0.05)。术后继续规律用药患者心功能较不用药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无论PCI还是CABG,术后继续规律用药均可明显降低术后患者的死亡率、再次心梗率、再次血运重建率,并明显改善心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及不足。方法116例确诊或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CTCA检查,以同期冠状动脉造影(CCA)结果作对照,分析1508个冠脉节段,以冠状动脉狭窄≥50%为阳性结果,结果CTCA用于诊断冠心病的特异性、灵敏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及准确性分别为98.66%、86.49%、98.04%、90.40%、97.11%。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有较高的准确性,且快速、安全、价廉,有望成为筛查冠心病的首选方法。
简介:支架内血栓形成(stentthrombosis,ST)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e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金属裸支架(bare-metalstents,BMS)的时代,其发生率为1.2%。随着高压球囊及强效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应用,其发生率降低至0.7%。尽管其发生率低,但是后果很严重,病死率高达20%-25%。在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stents,DES)的时代,DES没有增加ST的发生率。2006年WCC/ESC的会议上Camenzind等公布的荟萃研究显示,4年的随访中第一代DES增加死亡和Q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并比较两者的诊断准确性和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50例AC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通过对比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评估它们在ACS诊断中的表现差异,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在这50例ACS患者中,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的诊断结果呈现一定的差异。心电图能够提示可能的心肌缺血或损伤情况,而冠状动脉造影则能直观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的程度。研究结果显示,心电图在ACS初步筛查上具有较高敏感度,而冠状动脉造影则更加准确地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结论: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在ACS诊断中各具特点,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了诊断准确性和临床诊疗水平。结合两者的结果能够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冠心病状况,为临床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因此,在ACS的诊断和治疗中,应综合应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多种检查手段,以提高对患者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