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了二十世纪以来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的研究状况。根据研究进程的发展特点,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900--1949年,为起步与拓荒阶段;1950-1978年,为缓慢进展阶段;1979年至今为深化与展开阶段。在起步与拓荒阶段,由于中华民族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明清之际“逃禅”现象具有了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以陈垣为代表的历史研究,本身就是在书写历史。在第二阶段,虽然进展缓慢,尚能不绝如缕。在第三阶段,“逃禅”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具有了资料详实、视野开阔、方法多元的特点,在明清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都占据一席之地。在本部分,笔者从文献、历史和哲学三个层面梳理了一些基础性和代表性研究成果,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了一定的评析,尤其是在哲学和文化研究方面提出了可以继续讨论和研究的议题。明清之际“逃禅”现象,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然而却有着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有必要确立其独立的学术意义,希望本文的回顾与展望,能够为学界同仁提供绵薄的帮助。
简介:文化是否会像经济一样,形成全球文化,是当前学术界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认为,文化是可分的,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民族性较强的文化,一类是世界性较强的文化。民族性较强的文化具有保守性、排他性、渐变性和相对性等特点;世界性较强的文化具有流动性、全球性和速变性等特点。复兴中华文化,应正确处理保守与创新、引进与输出的关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仅要保守而且要创新民族性较强的文化,以维护作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的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以维护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不仅要大量引进世界性较强的国外先进文化,而且要积极主动地输出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以促使东西文化取长补短,构建一种综合东西文化的长处、既不同于西方也有别于东方的一种新型的全球价值观、普遍伦理和行为规范,作为世界各国新的共识和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