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对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本院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74例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最终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Barehel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Barehel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针对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效果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对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本院在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74例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最终的护理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Barehel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Barehel评分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针对脑梗死急性期偏瘫患者效果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针对脑梗死偏瘫老年患者应用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在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6例脑梗死偏瘫老年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3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基于常规护理,辅以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有下降,Barthel评分、上肢评分和下肢评分均有提升,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上肢评分和下肢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康复护理干预针对脑梗死偏瘫老年患者效果明显,可有效提高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值得大范围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步行机器人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按1∶1比例分为对照组和机器人组,每组20例。研究过程中,机器人组因陪护原因没有完成初始干预而脱落2例,其余患者均完成了初始2周治疗;2组患者中有23例患者完成全部4周的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治疗师徒手步行训练,机器人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步行机器人(Exowalk®)训练,每日训练60 min,每周5 d,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和治疗4周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Berg平衡(BBS)、6 min步行测试(6MWT)、10 m步行测试(10MWT)、Rivermead移动指数(RMI)、运动指数(MI)对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后,2组患者的FAC、BBS、6MWT、10MWT等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而组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机器人组的BBS由(33.92±20.83)分增长到(37.92±18.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2组间对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机器人组的FAC由(3.69±1.43)分增长到(4.15±1.34)分,呈持续上升趋势,而对照组FAC的在治疗2周后无明显变化。结论步行机器人能持续改善慢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患者步行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采用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对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常规护理)、观察组50例(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周围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满意度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周围血管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观察组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评分对比差异显著用P<0.05表示。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采用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对周围血管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将预见性护理应用在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并发症护理中的临床作用。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一年之中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24例老年股骨骨折病人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分组,提高组间均衡性,减少非研究因素干扰。将病人分为给予预见性护理的观察组与给予普通护理的对照组,各有62例病人在每组中。将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给予预见性护理的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好于对照组病人,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比较两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给予预见性护理的观察组病人的发生率显著低于给予普通护理的对照组病人,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预见性护理应用在老年股骨骨折病人的并发症护理中,在病人的日常生活方面,帮助其较快恢复健康,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助于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在临床治疗方面,帮助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进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索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36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取甲巯咪唑治疗,观察组采取比索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7例,显效5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者治愈3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率和体质量分别为(80.8±6.5)次/min、(66.5±5.7)kg;对照组分别为(89.1±5.7)次/min、(59.9±6.5)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联合甲巯咪唑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病胸腔镜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原因,讨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进行胸腔镜手术的672例肺囊性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男418例,女254例;中位手术年龄为14个月,手术年龄范围为1~189个月。手术方式根据病变范围选择肺叶切除或肺段切除。术后常规心电监护、经皮血氧监测,低流量吸氧24 h,常规应用抗生素,根据血常规及临床表现调整用药,术后6 h可正常饮食。当引流管引流量<50 ml/d,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复张良好,无气胸或积液后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手术时间为56 min,范围为10~26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2 ml,范围为1~100 ml。术中出血5例[0.7%(5/672)],淋巴漏1例[0.1%(1/672)],气管损伤1例[0.1%(1/672)]。术后出现乳糜胸2例[0.3%(2/672)],Horner综合征2例[0.3%(2/672)](其中1例伴术侧膈肌抬高),肺不张2例[0.3%(2/672)],术后持续漏气2例[0.3%(2/672)],病灶残留3例[0.4%(3/672)]。结论运用胸腔镜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病是安全、有效的。应在术前充分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术后早期识别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简介:摘要目的报告1例由LMNA基因错义变异所致的先天性肌营养不良症(congenital muscular dystrophy,CMD),并分析该错义变异的致病性。方法对患儿行肌肉活检术;肌肉组织行HE、免疫化学染色以及电镜检查以明确其临床诊断;同时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中DNA物质,进行全外显组测序法(trio-whole exome sequencing, trio-WES)检测以明确肌病基因诊断,并通过Sanger测序法验证检出变异,对检出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预测。结果患儿肌肉活检组织在光镜和电镜下均可见大量的坏死肌纤维组织伴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Dysferlin呈阳性;结合其临床特点以先天性运动发育迟缓和肌酶升高为主,"CMD"临床诊断基本明确。家系trio-WES分析发现,患儿LMNA基因上第6外显子存在一个c.1072G>A (p. E358K)杂合错义变异,该变异国内外尚未见报道(PS2);在主要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中均不存在(PM2);该变异经多种变异预测软件预测结果均提示为有害变异(PP3);导致编码蛋白第358位氨基酸改变,影响调控中间丝蛋白形成的Filament功能域(aa:30-386)的功能(PM1)。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CMG)指南,判定该新发错义变异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S2+PM1+PM2+PP3),可明确该患儿的基因诊断。结论LMNA基因c.1072G>A (p. E358K)可能为该患儿罹患CMD的致病原因,该结果可为患儿家系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新的LMNA致病变异扩充了LMNA基因的变异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病胸腔镜手术中转开胸原因及胸腔镜手术中并发症。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20年9月期间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进行胸腔镜手术的766例肺囊性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8例,女298例,中位手术年龄14个月(1~188个月),统计其中转开胸的原因及手术并发症。结果766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全胸腔镜手术738例,胸腔镜中转开胸手术28例,中转开胸率3.7%(28/766)。中转开胸原因包括:(1)病灶暴露不清占10.7%(3/28);(2)病灶的血管及气管暴露不清腔镜手术困难占60.7%(17/28);(3)术中出现并发症占7.1%(2/28);(4)有复杂合并症需同期手术占7.1%(2/28);(5)人工气胸不耐受占14.3%(4/28)。术中并发症出血占0.9%(7/766),淋巴漏占0.1%(1/766),气管损伤占0.3%(2/766)。术后随访1~102个月,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病例。结论中转开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根据患儿病情、术者经验和麻醉情况综合分析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病情、手术医生的经验、手术入路、规范操作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韧带整体显露技术在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采用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例。患者术中均采用黄韧带整体显露技术,观察术后关节突关节及硬膜囊的横径和矢状径的改变,评估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的改善情况。结果24例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感染。腰椎单节段的手术时间为(72.0±16.1)min。术后CT显示关节突关节保护良好;MRI显示黄韧带切除完全,硬膜囊横径由术前的(9.4±2.6)mm增大至(16.0±3.0)mm ,硬膜囊矢状径由术前的(10.2±1.9)mm增大至(15.1±1.9) m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JOA由术前的(14.8±3.6)分恢复至(26.9±1.3)分,VAS评分由术前的(7.1 ±1.5)分减少至(0.5±0.2)分,ODI由术前的(68.4 ±11.8)%减少至(12.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中应用黄韧带整体显露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椎管减压充分、关节突关节损伤小、不影响术后腰椎稳定性和活动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韧带整体显露技术在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采用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例。患者术中均采用黄韧带整体显露技术,观察术后关节突关节及硬膜囊的横径和矢状径的改变,评估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的改善情况。结果24例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感染。腰椎单节段的手术时间为(72.0±16.1)min。术后CT显示关节突关节保护良好;MRI显示黄韧带切除完全,硬膜囊横径由术前的(9.4±2.6)mm增大至(16.0±3.0)mm ,硬膜囊矢状径由术前的(10.2±1.9)mm增大至(15.1±1.9) m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JOA由术前的(14.8±3.6)分恢复至(26.9±1.3)分,VAS评分由术前的(7.1 ±1.5)分减少至(0.5±0.2)分,ODI由术前的(68.4 ±11.8)%减少至(12.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显微镜下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中应用黄韧带整体显露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椎管减压充分、关节突关节损伤小、不影响术后腰椎稳定性和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