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动脉粥样硬化疾病(atheroscleroticdisease,ASD)是以心脑血管为主的全身性疾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peripheralatheroscleroticdisease,PASD)是指心脑以外颈、臂、肾、腹,且以下肢ASD(lowerextremityatheroscleroticdisease,LEASD)发病率最高的疾病[1,2]。在我国PASD有3900万人,严重肢体缺血患者的死亡率为15%~30%。心脑ASD在10大死亡疾病中,分别占23.3%和21.6%[3,4]。美国心脏协会/美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检人群中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在本院体检中心同时进行C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及颈动脉彩超的体检者共601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根据检测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比较分析两组体检人群的空腹血糖、血脂、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体检人群中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为(13.57±7.93)、(12.09±5.27)umol/L,Hp阳性组明显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体检人群中,Hp阳性组斑块形成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本文旨在对比分析超声和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了2023年枣庄市立医院60例确诊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超声、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研究发现,CTA的诊断符合率高达95.0%,显著高于超声的83.3%(P<0.05);CTA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5.0%和1.0%,亦明显低于超声的16.6%和11.6%(P<0.05)。CTA在影像学特征检出率上亦表现优异,尤其对软斑块的识别能力显著优于超声(P<0.05)。因此,建议根据患者病情合理选择检查方法,以优化诊断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观察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性栓塞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50例,等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治疗参照组和心源性栓塞型治疗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指标和治疗效果。结果: 组间对比结果显示心房颤动史、基线NIHSS评分参照组患者低于观察组,而基底动脉中下段闭塞、手术时间、术中行补救性支架成形术参照组患者高于观察组,且P0.05,统计学不成立。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与心源性栓塞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在血管内进行治疗后,虽略有不同,但治疗效果不存在差异,并且脑卒中与预后没有关联,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HP根除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内膜及血清CRP、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选取13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片治疗,实验组加用抗Hp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脂指标和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结果:治疗前两组的CAIMT、CRP、血脂指标和HCY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的CAIMT、CRP、TC、TG、HCY水平均明显下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伴Hp感染患者治疗中,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施Hp根除治疗,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状改善,患者的血脂、炎症因子指标等均显著缓解,有助于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12月37例重症冠心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全麻,胸骨正中切口,游离左乳内动脉及大隐静脉.心脏稳定器局部固定心肌,显露目标冠状动脉,切开后置入冠状动脉内血液分流器.一般先做左乳内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吻合,其余血管桥先做桥血管与主动脉的近心端吻合,然后再做桥血管与冠状动脉的吻合.结果全组病例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搭桥1~6支,(3.2±0.5)支.术后10d死亡1例,其余36例未发生围术期心肌梗死,无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在成熟的手术技术和严格的围手术期管理的条件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重症冠心病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 AS)相关性疾病血清胆红素与血脂检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 2017年 7月 -2018年 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患者 170例为研究对象,再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者 140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三酰甘油( TG)、总胆固醇( TC)、直接胆红素( DBIL)以及总胆红素( TBIL)水平,对间接胆红素( IBIL)进行计算,并且比较各组的检测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 DBIL水平降低,但是组间比较无差异( P>0.05);除脑梗死组外,其余各组的 IBIL和 TBIL水平均下降( P<0.05);糖尿病组的 TG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冠心病组的 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患者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尤其是间接胆红素,可以将胆红素水平作为 AS患者体内氧化活性增加的一个监测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及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患者与60例体检正常的人员进行对比,两组均采取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表现以及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的软斑、溃疡斑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扁平斑、硬斑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斑块的稳定性关系最为密切。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够准确的评估和判断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为脑梗死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都提供坚实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桥梗死的临床影像学特征。方法:将 2016年 9月到 2017年 9月于本院接受诊治的 7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桥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编号法纳入 MR组与 CT组( n=36),采用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式予以诊断。结果: MR组诊断符合率为 94.44%( 34/36), CT组诊断符合率为 83.33%( 30/36),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同时 CT与 MR在上部脑桥、中部脑桥的诊断符合率相对较高,显著高于下部脑桥诊断符合率,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脑桥梗死患者临床影像学特征突出,通过 MR与 CT等影像学检查的方式,能够清晰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患者实施早期对症治疗。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4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超检查分为有斑块组80例和无斑块组68例。分别检测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血糖、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先进行单因素比较,然后进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斑块组年龄、颈动脉IMT、总胆同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水平及高血压、糖尿病比例高于无斑块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C反应蛋白(OR=3.546,P=0.035)、纤维蛋白原(OR=1.074,P=-0.01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最危险因素。结论在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IMT增厚可反应颈动脉硬化程度;高龄、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纤维蛋白原增高、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诊治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 2017年 9月 -2019年 10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 56例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 5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斑块检出情况,并对两组斑块形状、血流参数、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经过比较,观察组患者检测出斑块 51例,对照组患者检测出斑块 11例。观察组患者发病率( 91.0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19.64%)( 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参数 CCA、 BIF、 SPV、 EDV、 PI、 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查在脑梗死患者诊治中准确率高,可敏感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可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穿透性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PAU)容积作为病情进展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诊治的无外科干预指征的43例PAU患者的药物治疗及随访资料,观察随访期内CT血管造影显示的PAU容积变化情况。结果7例患者主动脉溃疡病变出现进展,接受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手术组首诊时最大PAU容积为(1.21±0.07)cm3,非手术组为(0.84±0.14)cm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PAU的容积与病情进展相关,它可以预测患者粥样硬化性主动脉溃疡病变是否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