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别选择MRI以及CT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后表现出的颈动脉狭窄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3月~2018年07月收治的3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临床对所有患者展开CT检查以及MRI检查,最终就表现出的颈动脉狭窄情况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展开对比。结果同CT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平均狭窄率对比,MRI诊断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CT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钙化情况对比,MRI诊断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临床完成CT诊断后发现,表现出小点状钙化共包括8处,对患者实施MRI诊断期间,未获得确切显示;临床完成MRI诊断后,怀疑表现出钙化共包括5处,对患者实施CT诊断后,未表现为钙化情况;对患者实施MRI诊断,表现出小灶出血的斑块共包括14处,对患者实施CT诊断,未获得斑块出血诊断结果。结论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进行诊断,CT方法以及MRI方法的应用,对于患者表现出的管腔狭窄程度均可以准确判定,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在进行分析期间,同CT比较,MRI表现出的优势显著。
简介:本研究探索间充质干细胞(MSC)输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通过体外培养兔骨髓穿刺液获得间充质干细胞。3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饮食组6只(对照),给予普通饲料饲养;高脂饮食组12只,高胆固醇高脂饲料喂养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MSC注射组12只,高胆固醇高脂饲料喂养后静脉注射5×10^7MSC。分别于实验前,实验第5周,第9周和第13周测体重和空腹血脂水平。实验第13周时处死所有动物,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主动脉外膜滋养血管。结果表明,MSC注射组与高脂饮食组相比,主动脉窦斑块面积显著增大(斑块面积占血管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23.35±3.51)%和(11.39±3.08)%,P〈0.05),整体主动脉斑块形成明显增多(斑块面积占主动脉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76.64±12.70)%和(57.61±9.00)%,P〈0.05)。MSC注射组兔主动脉外膜滋养血管增生明显,毛细血管密度增加。结论:异基因MSC输注促进高脂血症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采用MSC或包含MSC的细胞进行细胞治疗时应采取策略,减少MSC促进斑块形成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预防中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应用的效果与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冠心病(CHD)病变患者88例为研究对象,时间2019年10月-2020年11月;按照随机颜色球抽取法分为常规组44例(行一般生活方式干预)和实验组44例(行早期健康管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颈动脉ITM、PWV 、ABI以及FPG(空腹血糖) 、TC(总胆固醇)、TG(三酰甘油)进行对比和研究。结果 实验组患者颈动脉ITM、PWV以及FPG、TC、TG明显低于常规组,ABI明显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健康管理干预措施在冠心病临床病变有效预防中干预效果显著,可在控制患者疾病发展的同时降低控制其ITM、PWV、FPG、TC、TG等指标,进一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apoE-/-小鼠血清中FKN与相关炎症因子表达及关系,分析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36只apoE-/-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实验组(n=26);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实验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12周后结束实验 ,应用油红O染色检测主动脉斑块面积,评估A S病变严重程度。同时应用ELISA法检测血清及斑块内FKN、TNF-α、IL-10的表达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从密云区医院内分泌科2020年住院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样选取104例,分别统计其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否用过降脂药物、是否吸烟等。运用线性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分析,进行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论 年龄和颈动脉斑块大小有关。
简介:摘要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 VEC)是衬与血管内表面的一层单层扁平上皮细胞。作为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屏障,血管内皮细胞是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导致血管损伤的潜在靶点。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为进一步阐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机制,本文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机制入手,阐述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在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间对4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预防效果,探讨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为20 mg/d,持续12个月。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监测IMT(内膜中层厚度)变化,并检测血脂水平以评估药物疗效。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LDL-C水平显著降低(具体数值略,P<0.05),颈动脉IMT值较治疗前平均降低0.30 mm(95%CI:-0.45~-0.15 mm),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仅少数患者出现轻微头晕、恶心等症状,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结论:阿托伐他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中表现出显著效果,能够有效降低LDL-C水平,减缓颈动脉IMT增厚,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且安全性良好。因此,阿托伐他汀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防治疗的重要药物选择。
简介: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及引起的相关疾病,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中医药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疾病的一种手段,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益气活血类中药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中、应用极其广泛,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也成为该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概括了部分益气活血中药如黄芪、丹参、三七及相关复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为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些思路。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阿托伐他汀在2023年7月至2024年7月期间对48例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预防效果,探讨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减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标准的4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剂量为20 mg/d,持续12个月。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监测IMT(内膜中层厚度)变化,并检测血脂水平以评估药物疗效。结果: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LDL-C水平显著降低(具体数值略,P<0.05),颈动脉IMT值较治疗前平均降低0.30 mm(95%CI:-0.45~-0.15 mm),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仅少数患者出现轻微头晕、恶心等症状,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缓解。结论:阿托伐他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中表现出显著效果,能够有效降低LDL-C水平,减缓颈动脉IMT增厚,从而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且安全性良好。因此,阿托伐他汀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预防治疗的重要药物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术中彩超引导及肾动脉分支阻断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内生性肾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5月~2023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2例肾脏内生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1例。观察组给予术中彩超引导肾动脉分值阻断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肾脏功能等情况进行统计对比。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肌酐(Scr)水平低于对照组,平均肾小球滤过率(GFR)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术中彩超引导肾动脉分支阻断在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可最大限度保护患者患侧肾功能,但是会延长手术时间并增加手术出血量,是临床中可选择的一种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的影响,以及芪参益气滴丸对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硝酸酯类等对症治疗,第2组为治疗组,除给予上述常规治疗外,同时给予芪参益气滴丸0.5g,每日3次口服,入组3天内及12周后测量60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以及检测血常规、凝血系列、血脂、血糖、血液粘度。对两组患者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30例患者12周后随诊复查,颈部彩超显示斑块面积缩小7例,无明显改变者10例,斑块面积增大者13例。治疗组30例患者颈部彩超显示斑块面积缩小15例,无明显改变者06例,斑块面积增大者9例。治疗组患者,颈动脉内膜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明显缩小,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无明显改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可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有一定价值。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康复护理在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6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研究,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32例在此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血压变化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血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经康复护理的实验组比对照组血压恢复更明显,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康复护理干预后的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在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护理中应用,有效促进血压恢复,改善生活质量,值得采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超声检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 2018年 10月 ~2019年 5月收治的 90例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高血压轻重度分为三组 (轻度为 A组,中度为 B组,重度为 C组 ),每组各 30例,选取同期 30例经体检显示血压正常者为对照 D组。对四组进行超声检测,并对其颈动脉硬化检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经比较,被检者的血压水平越高,颈动脉 IMT指标越高,且轻度、中度、重度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 IMT值均高于正常血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经研究显示,高血压并存糖尿病肾病、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患者,其颈动脉 IMT明显高于正常血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超声检测,可准确对不同阶段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 IMT进行检测,并对高血压合并不同疾病的颈动脉 IMT给出准确的检测结果,操作简单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与无梗死灶人群的危险因素的分布差异,探讨腔隙性脑梗死与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63例腔隙性脑梗死与68例无梗死灶对照组进行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在两病例组间进行危险因素的比较分析.结果Logistic多元回归发现年龄、高血压、冠心病、颈动脉硬化及血脂异常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间比较显示年龄、高血压、血脂异常、主动脉硬化、颈动脉硬化在两组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腔隙性脑梗死与无梗死灶人群危险因素存在差异,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参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比较研究RelationshipbetweenlacunarinfarctionandextracranialatherosclerosisZhengXiuguang,ZhangZuowen,ChenGuangwei,MuFeng,BaiYinyou(DepartGmentofNeurology,JiangjinCentralHospitalofChongqing,JiangjinDistrict,Chongqing,China,402260)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respectiveriskfactorsofthepatientswithlacunarinfactionandthepopulationwithoutinfarction,thentostudythereGlationshipbetweenlacunarinfarctionandextracranialatherosclerosis.Methods163lacunarinfactionpatientsand68patientswithoutinfarctiondiagnosedbybrainscanofcomputedtomographyo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participatedinthisstudy.x2,2-test,t-testandLogisticregressionanalysiswereusedfordeGtermingtheriskfactorsforeachgroup.ResultsAge,hypertension,CHD,carotidatherosclerosisanddyslipidemiaweretheindependentpredictorsoflacunarinGfaction.Patientswithlacunarinfactionhadasignificantincreaseintheamountoftheriskfactorsincludingage,hypertension,dyslipidemia,aortosclerosisandcaGrotidaKtheyerwosocrldesrosisthanthosewithoutinfarction.ConclusionExtracranialatherosclerosismayplayanimportantroleinthepathogenesisoflacunarinfarction.Lacunarinfaction;Riskfactor;Comparisonstudy中图分类号R45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