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PACC)的CT及MR特征表现,提高对PACC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PACC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其中12例行CT检查,7例行MR检查,4例同时行CT与MR检查。结果15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5例位于左侧,10例位于右侧。肿瘤最大径4.4~15.1(8.9±3.3)cm,形态规则呈椭圆形6例,形态不规则9例。CT表现:平扫密度均匀1例,因出血、坏死和含脂而密度不均11例,CT值范围28.8~62.0(39.2±8.5)HU;增强后动脉期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4例,CT值范围32.7~83.4(52.5±14.4)HU;静脉期CT值范围43.4~86.4(61.1±15.0)HU,11例呈渐进性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MR表现:实性部分多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弥散受限,增强后均轻中度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15例患者瘤内见血管影14例,周围组织器官受累和转移者共3例。结论PACC好发于单侧,瘤体较大,多伴囊变、出血及瘤内血管影,增强后轻中度不均匀渐进性强化。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原发性肾上腺皮质腺癌(PACC)的CT及MR特征表现,提高对PACC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PACC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其中12例行CT检查,7例行MR检查,4例同时行CT与MR检查。结果15例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5例位于左侧,10例位于右侧。肿瘤最大径4.4~15.1(8.9±3.3)cm,形态规则呈椭圆形6例,形态不规则9例。CT表现:平扫密度均匀1例,因出血、坏死和含脂而密度不均11例,CT值范围28.8~62.0(39.2±8.5)HU;增强后动脉期轻度强化7例,中度强化4例,CT值范围32.7~83.4(52.5±14.4)HU;静脉期CT值范围43.4~86.4(61.1±15.0)HU,11例呈渐进性强化,1例无明显强化。MR表现:实性部分多表现为等T1长T2信号,弥散受限,增强后均轻中度不均匀强化6例,均匀强化1例。15例患者瘤内见血管影14例,周围组织器官受累和转移者共3例。结论PACC好发于单侧,瘤体较大,多伴囊变、出血及瘤内血管影,增强后轻中度不均匀渐进性强化。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胆囊腺肌症的患者临床超声影像学的表现及有关方法的临床应用准确性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有关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等方面综合情况。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经过手术病理学诊断确定为胆囊腺肌症的患者中,抽取25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然后收集所有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对其检查结果及超声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以手术病理学方面的检查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对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比,了解其最终的临床检查之后的准确率效果情况。结果 超声结果分析时发现,弥漫性的增生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了胆囊壁的弥散性增厚,伴有内壁不光滑、不平整、存在凹凸面的现象,内腔明显缩小,其局部可见多发、散发、形态不一的小囊状的无回声区,呈现“彗星尾征”,回声伴有小而强的闪光点。合并胆结石的情况下则存在强光团,伴有声影。而节段性增生主要表现为其胆囊壁出现局部的增厚,增厚形式以三角形为主,而且逐渐向胆囊内部突出,严重情况下伴有明显“三角征”,可见多发不规则的无回声区。而底部局灶性则伴有底部局限性中低回声结,高频探头下可见内外光滑连续,伴有强回声点,出现“彗星尾征”。准确率方面,与手术金标准对比,诊断准确19例,误诊4例,漏诊2例,与金标准未呈现显著不同(P>0.05)。结论 目前临床胆囊腺肌症患者在具体进行超声检查的过程中,患者不同的分型表现也存在着差异,通过相关检查有助于更好的辅助进行临床诊断,临床诊断的总体准确性相对较高,在具体诊断时,还需要采取多切面高低频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升最终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探讨新生儿色素失禁症的脑部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 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并经临床、病理及基因证实的4例新生儿色素失禁症的MRI特征。结果4例患儿中脑部MRI均表现异常。常规序列中,右侧额叶、左侧枕叶及双侧内囊T1高信号信号1例, 左侧颞枕叶少许出血伴脑萎缩1例。4例均出现DWI高信号病灶,其中1例异常信号呈广泛性分布,受累部位主要为左侧大脑半球各叶深部及皮层下白质、基底节、丘脑、内囊、 胼胝体、脑干、小脑。DWI较常规序列可更敏感地显示病变范围。结论 新生儿色素失禁症脑部病变发病率高,头颅MRI应当作为常规检查,有助于病变的早期发现及临床预后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 对临床胆囊腺肌症的患者临床超声影像学的表现及有关方法的临床应用准确性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有关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等方面综合情况。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经过手术病理学诊断确定为胆囊腺肌症的患者中,抽取25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然后收集所有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对其检查结果及超声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以手术病理学方面的检查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对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比,了解其最终的临床检查之后的准确率效果情况。结果 超声结果分析时发现,弥漫性的增生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了胆囊壁的弥散性增厚,伴有内壁不光滑、不平整、存在凹凸面的现象,内腔明显缩小,其局部可见多发、散发、形态不一的小囊状的无回声区,呈现“彗星尾征”,回声伴有小而强的闪光点。合并胆结石的情况下则存在强光团,伴有声影。而节段性增生主要表现为其胆囊壁出现局部的增厚,增厚形式以三角形为主,而且逐渐向胆囊内部突出,严重情况下伴有明显“三角征”,可见多发不规则的无回声区。而底部局灶性则伴有底部局限性中低回声结,高频探头下可见内外光滑连续,伴有强回声点,出现“彗星尾征”。准确率方面,与手术金标准对比,诊断准确19例,误诊4例,漏诊2例,与金标准未呈现显著不同(P>0.05)。结论 目前临床胆囊腺肌症患者在具体进行超声检查的过程中,患者不同的分型表现也存在着差异,通过相关检查有助于更好的辅助进行临床诊断,临床诊断的总体准确性相对较高,在具体诊断时,还需要采取多切面高低频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升最终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