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 重庆 400042
摘要:目的 对临床胆囊腺肌症的患者临床超声影像学的表现及有关方法的临床应用准确性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分析有关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等方面综合情况。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经过手术病理学诊断确定为胆囊腺肌症的患者中,抽取25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然后收集所有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对其检查结果及超声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同时,以手术病理学方面的检查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对超声诊断结果进行对比,了解其最终的临床检查之后的准确率效果情况。结果 超声结果分析时发现,弥漫性的增生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了胆囊壁的弥散性增厚,伴有内壁不光滑、不平整、存在凹凸面的现象,内腔明显缩小,其局部可见多发、散发、形态不一的小囊状的无回声区,呈现“彗星尾征”,回声伴有小而强的闪光点。合并胆结石的情况下则存在强光团,伴有声影。而节段性增生主要表现为其胆囊壁出现局部的增厚,增厚形式以三角形为主,而且逐渐向胆囊内部突出,严重情况下伴有明显“三角征”,可见多发不规则的无回声区。而底部局灶性则伴有底部局限性中低回声结,高频探头下可见内外光滑连续,伴有强回声点,出现“彗星尾征”。准确率方面,与手术金标准对比,诊断准确19例,误诊4例,漏诊2例,与金标准未呈现显著不同(P>0.05)。结论 目前临床胆囊腺肌症患者在具体进行超声检查的过程中,患者不同的分型表现也存在着差异,通过相关检查有助于更好的辅助进行临床诊断,临床诊断的总体准确性相对较高,在具体诊断时,还需要采取多切面高低频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升最终的准确性。
关键词:胆囊腺肌症;临床诊断;超声检查;病理检查;金标准;效果;
引言:
目前临床诸多胆囊性疾病之中,胆囊腺肌症发生相对较少,而且目前对于此类疾病的临床发病机制研究方面仍然不完全明确,作为一种胆壁疾病,主要是由于其胆囊腺体和胆囊的肌层出现了一系列的良性增生改变,患者缺乏特异性体征和症状,大部分依靠超声检查进行筛查[1]。超声检查具备着快捷无痛而且无创的特性,因此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是此类疾病与胆囊炎和胆囊结石症状高度接近,不具备典型性,临床检查的过程中,往往患者也会合并出现胆结石为主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手术前超声检查的准确性就成为现阶段主要研究内容。通过胆囊超声的临床应用之后,一般胆囊腺肌症患者都可以及时地找到其疾病问题,和最终手术病理检查的准确率相比,不会呈现较大的差距,因此此类方法的临床应用优势和价值相对较为明确[2]。基于此,本次研究对相关检查方法的应用效果及诊断应用价值加以对比和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所收治经过手术病理检查明确诊断为胆囊腺肌症的患者25例,年龄分布在23-67岁,平均(41.32±11.25)岁,基础资料相对较为完整,不存在基础资料不完整或者是手术病理验证不明确的问题,其中12例伴有胆石症。患者存在消化不良和进餐后右腹部的疼痛,尤其在进食油腻食物之后这样的情况更加明显,部分患者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所有患者彼此之间高度接近(P>0.05),决定对其基础资料和超声情况进行分析。
1.2方法
所有患者都进行超声检查,选择仰卧位或左侧卧位,使用低频、高频两种扫描,频率分别在3.5-7.0MHz和8-12MHz之间,检查前一晚凌晨开始保持空腹,之前采取正常的低脂普食,扫描过程中在肋下及肋骨间的各个切面进行扫描,确保观察的位置连续完整[3]。超声检查过程中,取本科室两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超声医师同时对其扫描情况进行观察,然后提出针对性的临床诊断,如有意见不统一的情况则请教上级医师给予针对性诊断。
1.3观察指标
以手术治疗之后的病理学检验作为金标准,对超声检查的准确率、误诊率和漏诊率进行对比,同时分析不同分型的具体超声表现、结果情况。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t和x2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较为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超声检查下的相关表现对比发现,弥漫性增生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了胆囊壁的弥散性增厚,伴有内壁不光滑、不平整、存在凹凸面的现象,内腔明显缩小,其局部可见多发、散发、形态不一的小囊状的无回声区,呈现“彗星尾征”,回声伴有小而强的闪光点。合并胆结石的情况下则存在强光团,伴有声影。而节段性增生主要表现为其胆囊壁出现局部的增厚,增厚形式以三角形为主,而且逐渐向胆囊内部突出,严重情况下伴有明显“三角征”,可见多发不规则的无回声区。而底部局灶性则伴有底部局限性中低回声结,伴有半圆形的增厚,高频探头下可见内外光滑连续,伴有强回声点,出现“彗星尾征”。准确率方面,与手术金标准对比,诊断准确19例,误诊4例,漏诊2例,与金标准未呈现显著不同(P>0.05)。患者手术金标准及超声检查结果的对比详见表1.
表1患者手术金标准及超声检查结果的对比
检查方法 | 例数 | 准确率 | 误诊率 | 漏诊率 |
病理学检查 | 25例 | 25例 | 0例 | 0例 |
超声检查 | 25例 | 19例 | 4例 | 2例 |
P | / | >0.05 | >0.05 | >0.05 |
3.结论
作为一种胆囊增生性疾病,在具体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胆囊腺肌症临床症状并不典型,出现了黏膜腺体增生深入肌层,一般在影像学下会出现胆囊内壁的窦状结构增生,然后导致其出现一定程度的胆汁淤积,产生相应的不典型临床症状[4]。超声检查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具体检查之后普遍的准确率相对较高,因此这也是首选的一种检查方法。针对这一结果,在后续进行检查的过程中,要注重高频率与低频率的探头相结合,然后对其增厚囊壁的图像进行全面地扫描,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超声诊断,从而避免出现漏诊或者是误诊等问题。
如上所述,胆囊腺肌症在目前临床诊断的过程中,使用超声诊断的方法效果相对较好,总体的准确率相对较高,有助于进行临床诊断。
参考文献:
[1] 边芳, 翟冬枝. 3.0T磁共振MRCP技术评价胆胰管异常汇合与胆囊腺肌症发病关系的价值[J]. 精准医学杂志, 2019, 034(005):445-447.
[2] 秦国营. 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v.19(23):183-184.
[3] 吴晓丽, 张明, 芦晶,等. 高频超声联合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 v.3(01):54-55.
[4] 王小立, 李玛, 黄泽萍. 超声造影在厚壁型胆囊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 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 2019, 8(02):15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