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色素失禁症脑损伤MRI表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2
/ 2

新生儿色素失禁症脑损伤 MRI表现

廖仲军 卢林民 韦兴勤

广西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广西科技大学附属妇产医院 广西 柳州 545000

摘要】探讨新生儿色素失禁症的脑部MRI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 平。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7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并经临床、病理及基因证实的4例新生儿色素失禁症的MRI特征。结果4例患儿中脑部MRI均表现异常。常规序列中,右侧额叶、左侧枕叶及双侧内囊T1高信号信号1例, 左侧颞枕叶少许出血伴脑萎缩1例。4例均出现DWI高信号病灶,其中1例异常信号呈广泛性分布,受累部位主要为左侧大脑半球各叶深部及皮层下白质、基底节、丘脑、内囊、 胼胝体、脑干、小脑。DWI较常规序列可更敏感地显示病变范围。结论 新生儿色素失禁症脑部病变发病率高,头颅MRI应当作为常规检查,有助于病变的早期发现及临床预后评估。

关键词】 新生儿,色素失禁症,基因

新生儿色素失禁症(incontinentia pigmenti,IP) 又称 Bloch-Sulzberger 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X连锁显性遗传病,男婴因病情严重,多为死胎,故IP患者多为女性。临床上主要以皮损为首发症状,同时可伴中枢神经系统、眼、骨骼、牙齿等外胚层组织异常。其中眼部和神经系统的病变是IP引起的最严重的脏器损害[1]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诊断4例新生儿色素失禁症的资料,其中男1例,女3例,年龄2-30d,体重2970-3950g,均为足月顺产,生后 1、5、10 min Apgar 评分均为10分。1例患儿出生时无特殊,生后混合喂养后颜面部及四肢出现较多片状红色斑疹,表面可见红色丘疹,无脓点,当地医院考虑牛奶或羊奶过敏,前囟隆起,伴四肢肌张力高,四肢及躯干皮肤破损部位出现黄色水疱,部分表面可见脓点。3例生后24h内全身皮肤即出现脓疱疹,表现为基底红、大小不等的脓疱。4例患者经治疗后疱疹渐破溃,表现为沿Blaschko线出现红斑水疱、疣状增生、色素沉着,症状此起彼伏,以四肢为主,4例患者母孕期无特殊,家族无特殊病史。临床表现除出现皮损外,还伴随有惊厥、肌张力异常、癫痫发作、拒奶、嗜睡及呼吸暂停等症状;4例患者均同时除外出生有宫内窘迫、窒息缺氧及产伤史;排除电解质紊乱、脑脊液生化异常、 低血糖、宫内感染、败血症等其他疾病所致脑损伤病史。

    2. 影像检查方法:采用飞利浦 Achieval 1.5T MR仪,16通道头颈部联合线圈扫描参数:T1WI :TR 800 ms,TE 15 ms ; T2WI :TR 2200 ms,TE 108 ms;扩散加权成像(DWI):TR 5000 ms,TE 60 ms,b值分别为0和800s/mm2 ,扫描矩阵256×256,视野218 mm×218 mm,层厚4mm,间距0.8mm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TR27ms,TE20 ms,视野180 mm×180 mm,层厚1.5 mm。13例行T1WI、T2WI常规序列及DWI序列。

    3. 图像分析:由2位及以上具有丰富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影像学表现并出具书面诊断结果。

2 结果

本研究4例IP患儿中脑部MRI均表现异常。表现为右侧额叶、左侧颞枕叶及双侧内囊T1高信号信号1例,右侧额叶、左侧颞枕叶少许出血伴脑萎缩2例,胼胝体受累4例。4例均出现DWI高信号病灶,其中1例异常信号呈广泛性分布,受累部位主要为左侧大脑半球各叶深部及皮层下白质、基底节、丘脑、内囊、胼胝体、脑干、小脑。见图G-L。

6172480bb1fb3_html_a82bc844ce171355.png

图A、B为同一患者,皮肤皮疹,水泡、大炮及瘢痕期;

图C、D为同一患者,皮肤皮疹,瘢痕、疣期,部分色素沉着期;

图E-F患者彩色眼底像注:图E右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血管分支增生,通吻合形成无血管区交;图F左眼视网膜血管扩张、迂曲,血管分支增生,交通吻合形成无血管区;

图G、H示:G:扩散加权成像序列可见两侧大脑半球多发点片状高信号,呈脑回样分布,左侧显著,胼胝体呈扩散加权像高信号改变;H:血管成像左侧大脑后动脉P1段细小,颅内动脉远端分支显示稀疏;

图I、J示:双侧颞叶及左枕叶条状、片状T1高信号,左颞枕叶轻度萎缩,扩散加权像双侧大脑半球皮层及皮层下白质、双侧内囊后肢及胼胝体呈高信号改变;

图K、L示:右侧额叶T2WI呈高信号改变,DWI示双侧额叶见斑片状及斑点状高信号,右侧内囊后肢及胼胝体压部亦呈DWI高信号改变。


3 、讨论

3.1 病因及机制 IP主要是由位于染色体Xq28的NEMO基因失活引起,而NEMO 基因4~10外显子缺失最常见,占已知IP基因突变的80%[2],NEMO基因外显子4~10缺失,从而抑制了核因子-KB(NFKB)的活化过程,促进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细胞凋亡,触发皮肤的炎性反应,发生皮肤损伤,当突变的角质细胞被清除后,皮肤的炎性反应终止,进入色素沉着期。神经系统的损害也是对IP患者影响较大的表现,有研究显示IP患儿神经系统受累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是炎症和(或)微血管疾病造成的缺血,有学者研究认为原因在于IKBKG突变基因表达在脑病血管壁上,可诱导细胞凋亡、血管壁损伤,导致局部脑血管闭锁、缺血、出血改变;其次是炎症反应,脑部血管充血继发于出血性炎症反应、出血性坏死继发于缺血性改变

[3];亦有学者发现IP患者在胎儿时期由于脑发育过程中大脑的异常灌注或氧化、血管损伤或闭塞导致缺血和广泛性萎缩,脑结构发育异常,从而出现一系列脑部病变[4]。IP同时也累及眼部,本研究4例IP患儿中1例行眼底筛查发现眼部病变以视网膜受累为主,表现为视网膜血管改变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病变,这与其他学者研究一致[5]

3.2 MRI影像表现 本研究4例病例中显示,新生儿IP脑部损失主要累及白质,以双侧大脑半球深部及皮层下白质受累最常见,其中1例男性患儿双侧大脑半球深部及皮层下白质均受累,左侧大脑半球受累显著,此外胼胝体、基底节、丘脑、内囊、脑干、小脑同时受累,表现为左侧额颞顶枕叶弥漫多发点状、条状及斑片状T1加权成像高信号,脑回样分布,T2-Flair呈高信号,其中DWI病灶显示明显,呈高信号,ADC呈低信号,伴有左侧额顶叶脑组织肿胀;头颅MRA示左侧大脑后动脉P1段细小,颅内动脉远端分支显示稀疏;其余3例女性患者颅内病灶范围较男性患者小,分别累及右侧额叶、左侧颞枕叶及双侧内囊,呈T1加权像斑片状、条状高信号,1例左侧颞枕叶少许脑出血伴脑萎缩。这与国外关新生儿IP脑部MRI影像表现一致[6]。结合国内外学者研究及我院的4例IP患者颅内MRI表现,其影像表现可以总结为一下几点:①双侧大脑半球深部及皮层下白质受累最常见,病灶可不对称分布,伴有T2加权像高信号改变,DWI显示明显,部分可出现轻度皮质萎缩、侧脑室扩张;②可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的出血以及多发微出血灶,SWI显示出比常规MRI更大的组织出血区域,有学者提出这一现象提示IP患者中局部缺血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存在急性成分;③SWI显示出血性改变主要存在于弥散加权异常区域内,这很可能是继发于炎症和缺血改变;④颅内血管异常,表现为脑血管的分支和充盈减少;⑤IP脑部病变不随时间改变而出现新发病灶。

  1. 鉴别诊断 

影像学表现方面,新生儿IP主要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毒性脑炎、新生儿低血糖脑病及Sturge Weber综合征相鉴别。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有窒息缺氧病史,当发生部分或缓慢窒息时,血液重新分配,表现为分水岭区、矢状旁皮层和皮质下白质受累;但发生完全或快速窒息时,血流阻断迅速,丘脑、基底节、小脑及脑干这些重要部位由于能量代谢需求大,最容受累及。病毒性脑炎,最常见的是单纯疱疹病毒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影像分布主要为颞叶、岛叶及边缘系统脑灰质,而基底节区常豁免,形成典型的“刀切征”,再结合临床表现、血生化及脑脊液异常,有助于鉴别诊断。新生儿低血糖脑损伤有明确的血糖降低病史,部位以顶枕叶后部皮层及皮层下白质最常见,多为双侧对称,累及胼胝体压部,一般不伴有出血改变。

新生儿IP患者应该常规检查头颅MRI,特别是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其DWI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能够有助于病变的早期发现及临床预后评估。


参考文献:


  1. 陈璐,赵玉娟,黄文娣.26例色素失禁症新生儿临床特点分析[J].重庆医学,2020,49(01):111-115.

[2]张惠芳,张秀芳,于淑群,马英,张红爱.色素失禁症在新生儿期的临床特点及基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05):457-459.

[3]马秋红,何四平,金科,向永华,李晓明.新生儿色素失禁症的脑部MRI表现[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7,25(09):651-654.

[4] Tak P P , Firestein G S . NF-kappaB: a key role in inflammatory diseases.[J].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2001, 107(1):7-11.

[5]彭婕,张琦,龙新纯,黄秋婧,李忆安,赵培泉.色素失禁症的眼部表现及治疗[J].中华眼底病杂志,2015,31(03):307-309.

[6]Soltirovska Salamon, A; Lichtenbelt, K; Cowan, FM; et al.Clinical presentation and spectrum of neuroimaging findings in newborn infants with incontinentia pigmenti.[J].Dev Med Child Neurol.2016,58(10):10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