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龄<34周早产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特点及其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内科收治的胎龄<34周早产儿生后8周内的临床资料,按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程度分组,比较各组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BPD的关系。比较BPD患儿与无BPD患儿在不同胎龄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构成比及不同程度BPD患儿生后8周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 count,EC)水平。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生后4周内不同时间点EC对BPD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34例早产儿,发生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52例,发生率为65.0%,轻度、中度及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分别占23.7%(36/152)、50.7%(77/152)、25.7%(39/152),生后第4周EC达高峰(1.47×109/L)。EC水平与胎龄、胎膜早破、败血症、BPD、红细胞输注、气管插管及生后类固醇使用等临床特征相关,不同程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BP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调整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有创呼吸机使用时间等因素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是BP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24, 95%CI 2.474~52.742, P=0.002)。生后第3周EC预测BPD发生的敏感度最高(78.1%),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731, 95%CI 0.663~0.799,P<0.001)。结论早产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发生率高,EC在生后第4周达高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与BPD可能相关,生后第3周EC对预测BPD的发生有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Dravet综合征(Dravet syndrome,DS)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基因变异特点,明确其致病原因。方法采集患者及其父母外周血并提取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检测,对疑似致病变异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高通量测序显示例1 SCN1A基因第12外显子存在c.2135delC(p.Thr712Lysfs*1)杂合变异,例2 SCN1A基因第10外显子存在c.1522 G>T(p.Glu508*)(杂合变异),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为致病性。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显示患者父母未检测到相同变异,均为新发变异(de novo)。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SCN1A基因c.2135delC和c.1522G>A变异均为致病性变异(PVS1+PS2+PM2+PP3)。结论SCN1A基因变异可能为两例Dravet综合征患者的致病原因,新变异的检出丰富了基因变异谱,为家系的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简介:摘要调查浙江省ICU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防治现状,为进一步提高VTE评估、防治及改善VTE管理体系提供参考。采用自拟调查问卷,调查浙江省41家三甲医院ICU,内容包括参与调查医院ICU基本信息,VTE评估、防治和管理体系建设情况,问卷全部有效。41家ICU总体以综合性ICU为主,医师/床位比为0.52∶1,护士/床位比为2.12∶1,康复治疗师/床位比为0.03∶1。85.4%(35/41)家ICU在24 h内完成VTE风险评估, 71.4%(25/35)家ICU选择Caprini评分表评估VTE风险,92.7%(38/41)家ICU配备床旁超声机;97.6%(40/41)家医院机械预防选择配有间歇充气加压装置,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床位比为0.22∶1;92.7%(38/41)家ICU VTE治疗首选低分子肝素。已建立医院和ICU内VTE防治规章制度的有92.7%(38/41)和87.8%(36/41),设立医院和ICU内VTE防治小组的有75.6%(31/41)和58.5%(24/41),建立院内VTE多学科体系的有68.3%(28/41)。不同医院ICU的VTE防治体系建设层次不齐,ICU内VTE风险评估量表的选择缺乏统一标准,VTE机械预防配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ICU医护人员的VTE筛查、评估及防治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18家医院的14万例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的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性收集2015年7月至2018年10月于中国18家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40岁以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43 889例(143 889只右眼)的眼部生物学参数资料。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轴向、前房深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等眼球参数采用IOLMaster 500测量,获取3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各医院将资料整理分析后提交给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进行总体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以M(P25~P75)表示;采用Mann-Whitney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χ²检验等分析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轴向在不同性别、年龄、前房深度、角膜屈光力、眼轴长度中的分布差异。结果143 889例患者中女性84 319例,男性59 570例;年龄为72(65~78)岁;角膜散光度数为0.84(0.51~1.33)D,散光度数≥0.75 D者80 895例(56.22%),散光度数≥1.00 D者57 304例(39.83%)。女性角膜散光度数为0.87(0.53~1.37)D,男性为0.82(0.50~1.29)D(U=-14.891);女性顺规散光比例为33.26%(28 046/84 319),逆规散光比例为49.08%(41 385/84 319);男性顺规散光比例为34.26%(20 408/59 570),逆规散光比例为46.91%(27 945/59 570)(χ²=70.9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年龄增加,角膜散光度数先由0.94(0.57~1.48)D减少至0.75(0.46~1.18)D,后又增大至1.19(0.74~1.7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 263.438,P<0.05),变化的转折在61~70岁。随着年龄的增大,顺规散光比例减小[由77.50%(396/511)减少至12.50%(3/24)],逆规散光比例增大[由11.15%(57/511)增大至79.07%(34/43)],斜向散光比例变化不大[17.02%(16/94)至19.92%(245/1 230)],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0 174.496,P<0.05)。前房越浅,角膜散光度数越大,由0.82(0.51~1.31)D增大至1.05(0.61~1.56)D;逆规散光比例越大,由47.32%(60 207/127 227)增大至51.69%(184/3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409.961,χ²=120.995;均P<0.05)。平均角膜屈光力越大,角膜散光度数越大,由0.80(0.49~1.33)D增大至0.95(0.58~1.53)D;逆规散光比例越小,由52.84%(4 963/9 392)减小至39.97%(9 023/22 5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808.562,χ²=752.147;均P<0.05)。不同眼轴长度相比,当眼轴长度>25.00 mm时,角膜散光度数最大,为1.04(0.62~1.65)D;逆规散光比例最大,为49.00%(10 964/22 3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 071.198,χ²=131.130;均P<0.05)。结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散光轴向以逆规散光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大,角膜散光度数有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65岁为顺规散光向逆规散光变化的转折点。前房越浅,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以及逆规散光比例越大。当眼轴长度>25.00 mm时,角膜前表面散光度数和逆规散光比例最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56-62)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诊断心肌炎但心内膜心肌活检(EMB)阴性患者的心脏磁共振(CMR)表现,探讨CMR在此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纳入符合201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但EMB阴性的患者14例。所有患者均行CMR检查,通过黑血序列、电影序列、T2W-STIR序列及钆对比剂延迟增强(LGE)序列,评价心脏的形态学、功能学、组织学改变。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4例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心肌炎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为(25.6±13.2)岁,症状发作至行CMR检查时间间隔为21(13,60)d,症状发作距离EMB检查时间为19(9,40)d。CMR阳性患者13例,表现为心肌水肿、纤维化、射血分数减低、心包积液或心腔增大等。14例患者中共9例患者存在CMR形态和/或功能异常,其中左心房增大1例,左心室增大1例,右心室增大3例,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超过正常范围4例,左心室射血分数<50% 3例,右心室射血分数<40% 5例,心包积液深度>3 mm 3例。14例患者中,有11例存在组织学改变,其中6例患者的T2比值≥2;LGE阳性10例(10/14),最常见的强化模式为左心室侧壁心外膜下和/或室间隔肌壁间(9例),另外左心室壁广泛心内膜下强化2例,无右心室壁强化。结论CMR能够在体评估心脏形态、功能及组织学改变,对于EMB阴性的心肌炎患者,CMR具有良好的补充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中采用集束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开始时间为2019年11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11月,研究期间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共计80例作为主要分析对象,为了深入了解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本次使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将所有新生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n=40例,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n=40例,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法),使用不同护理方法后观察和分析两组新生儿的临床情况,并统计护理期间产生的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治疗时间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等数据,同时将两组记录后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无论是通气、氧疗时间,还是病症缓解、住院时间,均短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差异十分显著,有统计学意义,用(P<0.05)表示。7.5%(3/40)、22.5%(9/40)分别是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后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比,后者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护理中采用集束化护理,能够有效的缩短新生儿的治疗时间,同时还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新生儿的预后有着良好作用,可在今后护理中大力推广和广泛应用。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小儿脑瘫患者康复护理干预中应用引导式教育模式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儿应人、应物能力的影响。方法:本次实验所研究的对象是2019年1月-10月入院治疗的70例小儿脑瘫患者,依照摸球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5例。观察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方式,对照组患者给予带有引导式教育的针对性护理方式,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应人、应物能力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式教育模式的效果。结果:经过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患者应人、应物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对患上了孤独症的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干预在患儿生活自理能力、社交能力与语言沟通能力方面的效果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对我们医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治疗的86例孤独症患儿进行研究,根据患儿治疗时间的先后分为研究A组(43例)与研究B组(43例),研究B组患儿实施常规性的护理,研究A组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比研究A组与研究B组患儿的ATEC、ABC评分以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情况。结果:研究B组、研究A组患儿护理后的ATEC与ABC评分比护理前显著降低,研究A组患儿护理后的得分降低幅度比研究B组患儿护理后的得分降低幅度更大,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择取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75例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评分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且数据差异十分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专科护士主导的线上随访管理系统在2型糖尿病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从而提高糖尿病出院患者的糖代谢指标及自我管理能力。方法构建专科护士主导的线上随访管理方案并进行临床验证。选取2018年10—12月在内分泌科出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3例,采用以专科护士主导的时时线上咨询及定期视频复诊的线上随访管理系统,比较患者出院1、3、6个月的糖代谢指标和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单因素重复测量方法结果显示,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在时间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为16.49~1 737.59,均P<0.01)。组内进一步两两比较,患者出院6个月的FPG(mmol/L)、2 hPG(mmol/L)、HbA1c(%)及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均优于出院3个月(Z值为-0.948~1.433,均P<0.01);患者出院6个月的FPG(mmol/L)、2 h PG(mmol/L)、HbA1c(%)及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均优于出院1个月(Z值为-2.705~4.517,均P<0.01);患者出院3个月的FPG(mmol/L)、自我管理能力总分均优于出院1个月(Z值为-1.432、3.083,P<0.01)。结论专科护士主导的线上随访管理系统可作为2型糖尿病出院患者远程血糖管理的一种新模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沐浴场所从业人员呼吸系统症状自报率,分析东、中和西部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4月至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选取全国部分地区沐浴场所从业人员3 865人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其人口学特征、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生活习惯、自评环境因素和呼吸系统症状自报率等内容,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地区差异。结果东、中和西部地区从业人员呼吸系统症状自报率分别为17.86%(269/1 506)、10.66%(126/1 182)和31.01%(365/1 177)。东部地区影响因素为年龄、家庭收入、饮酒、忽冷忽热、空气中有灰尘(P<0.05);中部地区影响因素为饮酒、忽冷忽热、通风不好、空气中有灰尘(P<0.05);西部地区影响因素为性别、饮酒、忽冷忽热、通风不好(P<0.05),东、中、西部地区呼吸系统症状自报率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我国沐浴场所从业人员呼吸系统症状自报率具有地区差异,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不同激素水平下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情绪、认知的改变。方法 门诊收集桥本甲状腺炎病例62例,依据激素水平不同,分为HT甲状腺功能正常组、HT甲减组及HT甲亢组。另募集24名健康对照。检测HT各组患者TT3、TT4、TSH、TPOAb、TGAb等甲状腺功能指标,选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对所有对象进行评估,前二者以自评方式进行,后者采用问卷形式进行。结果 1. HT甲功正常组、HT甲减组及HT甲亢组SAS、SDS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已烯雌酚与米索前列醇用于绝经后取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行绝经后取环术的56例妇女,根据入选奇偶数顺序划入常规组与试验组(n=28)。常规组行常规取环术,试验组在使用已烯雌酚与米索前列醇后性取环术。比较两组妇女的术中出血量、取环时间、疼痛评分及取环效果。结果:试验组妇女的术中出血量、取环时间及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妇女,差距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妇女的取环成功率是96.43%,常规组妇女的取环成功率是82.14%,试验组取环成功率相对较高(p<0.05)。结论:已烯雌酚与米索前列醇在绝经后取环中的应用,可缓解妇女的疼痛程度,缩短取环的时间,提升妇女取环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排便管理在老年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选取2020年6月至2020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老年心衰患者为参考并进行研究。将100例老年心衰患者均分为两组,对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的基础上加强排便管理。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在实行护理模式后的排便优良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排便优良率和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排便优良率为76%(38/50),护理满意度为90%(45/50);对照组的排便优良率为52%(26/50),护理满意度为82%(41/50)。结论:排便管理在老年心衰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明显,不仅改善了患者的排便优良率,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护士的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婴幼儿声门下血管瘤(SGH)的临床特点,避免漏诊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9年3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SGH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6例患儿,男5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1∶2.2,中位年龄90(60,90)d。临床表现为喉鸣11例,呼吸困难8例,犬吠样咳嗽5例,声音嘶哑4例,喘息3例。被误诊为喉炎10例,喉软化7例,喉部肿块1例,咽后壁脓肿1例,肺出血1例。确诊时间为1 d~1个月,中位时间15 d。3例合并喉软化,2例合并主动脉狭窄,1例合并声带麻痹,5例合并其他部位1个或多个血管瘤。15例行喉镜检查,9例提示血管瘤;8例行支气管镜检查,5例提示血管瘤;13例行颈部增强CT检查,13例均提示血管瘤。呼吸机辅助通气4例,1例行肿物内抽吸,吸出1 ml血性液体,气管切开1例,普萘洛尔治疗12例,联合强的松2例。4例转至外院,预后不详;1例合并多部位巨大血管瘤患儿死亡;余11例均在1周内症状明显缓解。结论SGH发病隐蔽,易漏诊误诊,可行喉镜、支气管镜、颈部增强CT阶梯式或联合诊断,使用普萘洛尔治疗安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