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中国文化史上,诗、乐一直同根同源。随着清末西方文艺的传入,虽然诗歌与歌词因其写作目的、姿态、合乐性等差异逐渐分离,但由于惯性的影响,在中国新诗百年的历程里仍不乏诗乐结合的佳作。文章主要观照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台湾乐坛掀起的诗歌入乐风尚,在独特的时代背景下分析这一时期台湾诗歌入乐的概况、主要表现形式与内在缘由,并厘清自中国新诗产生后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诗乐结合的大致脉络。
简介:《新华日报》是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机关报。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汉口创刊,同年10月25日迁至重庆出版,1947年2月28日被迫停刊,连续出版了9年零1月又28天,共3231期。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喉舌,其存续期间在宣传中共方针、政策,塑造中共正面形象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简介:从空间诗学维度看,草原诗歌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诗歌的诗学特质和空间特征。《敕勒歌》可称得上是草原诗歌的发端之作,亦是最典型的草原诗歌范本。它不但确立了较为个性化的立体书写模式和空间建构意识,而且隐含了作为"类"的草原诗歌的诸多潜在特性。比如具有多种言说可能的高远辽阔特质、动态美学特征和诗意的流动性,以及异质性。以空间为基点观照草原诗歌,可以更直接和有效地进入文本内部,捕捉"草原性"和"诗歌性",而草原诗歌内涵也会在物理空间书写与诗意空间建构中,变得丰富和多元。
简介:有时候受到某些情绪的感染,就算说不出具体的事情,讲不明那一刻的感受,但鼓胀在胸腔的情绪需要表达,怎么办呢?作家们就开始写诗,重重叠叠的象征物,把真正能表明意图的字句分插其间,秘而不宣地让各人去解读。后来,这种抒情的诗歌般的写法,也可以用进散文、小说里……
简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夏宇诗歌研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特色。80年代中期,夏宇在台湾引起轰动性效应,其诗歌从语言形式到精神质地对传统成规的叛逆受到极大关注,但在大陆,夏宇诗歌却是一个陌生的存在,只有一些零星的介绍性点评。90年代以后,台湾学界更多关注的是夏宇诗歌的女性主义诗学,大陆开始出现夏宇后现代主义诗歌的专论。新世纪以来,夏宇更前卫的后现代主义跨界写作姿态,进一步引起两岸学界更深层更广泛的关注,"后现代"与"女性主义"仍是夏宇诗歌研究的两个主要向度。
简介:近两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诗歌鉴赏题将“叙事”手法(特色)作为考查内容,这一知识点对考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因此造成失分严重.这类试题的备考,可采用如下策略:纵向打通体裁壁垒,提升迁移能力;横向强化教材梳理,激活知识联系;提升临场应试素养,强化审题能力.
简介:艾米莉·狄金森对公开发表诗作的抗拒态度与其对以诗册和书信为载体的“私发表”的热情一直是狄金森研究学界试图解开的核心秘密之一。本文通过分析狄金森生前发表的作品在公开出版时的遭遇和狄金森对这一遭遇的态度来剖析狄金森选择以“私发表”为自己选择理想情感宣泄方式的重要原因。
简介:本论文通过分析郑芝溶精神世界的死亡意识,考察作品中充盈着的死亡的状态及其超脱意识。借此,揭开诗人精神世界的归宿。为此,本论文重点聚焦海德格尔(M.Heidegger)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死亡理论。深处殖民地的焦虑不安的情绪固然对诗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丧子引发了诗人对死亡深刻的审视也并非言过其实。为了走出丧子之痛,诗人皈依宗教,最后欲借“山”来实现自我超脱。诗人为深度审视死亡进行了无止境的探索与追求。
简介:美国自白派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有一批受著名画家绘画作品启发写成的诗。本文选取其中以希腊裔意大利画家乔治·德·基里科的作品为灵感来源的三首诗《废墟间的对话》、《神谕的衰落》和《烦人的缪斯》,通过对具体文本的细读,探讨诗作对绘画的几种演绎方式:情感潜入、记忆编织、借题发挥。围绕绘画原作的演绎,涉及情节、情感、主题等多方面,但都服从于创作者的主观需要。基里科对普拉斯的影响,还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重塑了诗人观察世界的方式。
简介:
简介:整齐的句式是诗歌特殊的格式符码,是其他任何文字形式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格律诗,它的句式有着严格的规定。绝句和律诗有五言和七言之分,绝句一般是四句,律诗一般是八句。长律一般指八句以上的律诗,长律中五言比较多见,七言比较少见。诗中文字的完美对仗,也是格律诗特殊的格式符码之一。特别是唐代,诗歌到了鼎盛时期,此阶段的诗歌由“对偶”走向了“对仗”,更彰显出古典诗歌的格式之美。如《绝句》中的“黄鹂”对“白鹭”、“翠柳”对“青烟”等,对仗十分工整。
简介: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国家和社会对于人才的培养和要求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尤其是高中作为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在此时进行有效的学科教育是当代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使命。诗歌作为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版块,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既有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促进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进步与发展是我国当代教育体制下的一项基本要求。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我国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具体策略。
简介:博尔赫斯是"作家中的作家",他对世界各国作家的写作几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格非、马原、残雪、孙甘露、余华等很多作家也受过他的影响。博尔赫斯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在小说创作方面更大一些,因此我国学者对博尔赫斯的研究,主要在小说范畴。诗歌创作方面,他的影响相对小一些,但不等于他对我们诗歌的写作没有影响,戈麦、柏桦、孙文波、西川等诗人均受过他的影响。
简介:一位历死者说,再给我十年我也许会吐出一句话来一位被深埋过的兄弟说,昨夜今晨多次地震了,我想我该看心理医生了
简介:《青春》杂志自2017年1月开设“世界大学生诗歌联展”栏目,并于当年年底推出了《中国大学生诗歌年选·2018》有奖征稿活动,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对《青春》杂志这两项彼此关联的实践与行动进行考察,并结合大学生们的诗歌作品进行分析,不仅有助于反映中国大学生诗歌创作的基本现状或轮廓,也有助于借之理解、认识当下的文学生态与环境。
简介:苏轼晚年虽谪居海南遐荒之地,但不坠平生学道真实之意,著述兴教,形枯而神气充盈.于个人思想而言,已达思精理熟之境.于儋州而言,则启此地文教之盛.苏轼在儋州的贡献,对于当今儋州抑或是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既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又具有重要的价值.
简介:曼德尔施塔姆为俄国白银时代著名诗人,其诗用典丰富,富于哲理,该特点使他的诗作常令读者不解,然而也正是因此诗歌能在阅读者的反复推敲下,不断给人带来新的感受与启发。本文从时间、空间,及意象色彩语言角度探析曼德尔施塔姆诗歌《白雪蜂房更为平缓》中的暗示性的抒情表达,通过对立的意象来分析曼德尔施塔姆饱含深意的诗歌语言。
简介:我的诗歌写作真正开始于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那时的中国,是一个自由阅读的时代,也是一个思想破碎又灿烂的时代。那时候的我正年轻,和许多同龄人一样思想正处于“断乳-反叛”时期,举国上下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我们这一代腾出了思考的空间,伴随着开放大潮,数量巨大的外国作品如洪水般汹涌而人,站在此岸的我们,一下子看到了无比辽阔而蔚蓝的思想天空。
简介:第一次在网上看到一幅赵占英烈士母亲赵斗兰的形象,她身着典型农村母亲的着装,在烈士陵园的烈士墓前,手抚儿子已经风雨斑驳的墓碑仰天悲泣的照片时,我的热泪不禁夺眶而出。后来又读到一位名叫云淡水暖的网友写的诗歌《妈妈,我等了二十年》,更是心灵像是被重重地击中了,立刻在电脑里把它存储了下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诗歌入乐探析
“遵命”与“变通”——以诗歌为中心论《新华日报》对《讲话》精神的落实
草原诗歌的诗学特质与空间表征——以《敕勒歌》为中心的讨论
用诗歌般的散文,纪念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今生今世的证据
后现代主义的跨界写作——旅法台湾诗人夏宇诗歌研究综述
拨开浮云开望眼 窥破始觉天地宽--略谈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备考策略
解密狄金森“私发表”之钥——以其生前发表的诗歌为例
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死亡意识角度看郑芝溶诗歌
西尔维亚·普拉斯诗歌对乔治·德·基里科绘画的演绎
对“数据与主张”和“支撑与理据”这两组关系的思考——从支持关系是否具有一致性的角度出发
探寻诗歌中的符码——以陈琴老师执教杜甫《绝句》一课为例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浅谈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我给你一个久久地望着孤月的人的悲哀——读博尔赫斯的诗歌
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诗歌小辑:“5·12”,我的十年
从《青春》的方向看——关于中国大学生诗歌写作现状的一种观察
论苏轼儋州时期的人生哲思与文教实践——以苏轼在儋州的诗歌成就为中心
意象的对立——浅析曼德尔施塔姆诗歌《白雪蜂房更为平缓》中的暗示抒情
我的八十年代诗歌——《一棵棕榈树和两个女人》跋
诗歌中的蒙太奇——潘庆玉老师执教《唐代边塞诗群文阅读》课例分析
饱含悲情、深情与豪情的诗行——重读云淡水暖的诗歌《妈妈,我等了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