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用椎弓根螺钉联合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29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间融合,为观察组患者联合使用椎弓根螺钉间融合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进行手术前,两组患者的VAS、ODI及JOA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在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的VAS、O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VAS评分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JO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组患者的骨性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断裂、感染、神经功能损伤或假关节形成等并发症。结论用椎弓根螺钉间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好,并发症少。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术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大骨瓣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双大骨瓣减压治疗组(观察组)和单大骨瓣减压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3例,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随访观察的疗效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良好和中残共21例,有效率为63.6%,对照组患者良好和中残共15例,有效率为45.5%,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大骨瓣减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临床疗效好,有手术指征者应立即行该手术治疗,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双侧大骨瓣减压术 临床疗效
  •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给予经皮间孔镜与开放间开窗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 2017年 5月 -2019年 8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78例进行分组研究,依照奇偶数法分成对照组( n=39)和治疗组( n=39)两组,各实施开放间开窗、经皮间孔镜,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上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行比较,对照组均要比治疗组长,且其中出血量比对照组少,存在着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经皮间孔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优于开放间开窗。是值得优先选择和全面推广的式。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开放椎板间开窗术 经皮椎间孔镜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后路楔形截骨(PSO)与体成形(VP)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体骨折不愈合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江南医院收治的72例骨质疏松性体骨折不愈合伴后凸畸形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56例;年龄55~84岁[(68.2±5.2)岁]。骨折节段:T11 3例,T12 19例,L1 31例,L2 19例。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D级31例,E级41例。51例采用经伤PSO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PSO组),21例采用VP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V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中出血量。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测量后凸Cobb角、矢状面平衡(SVA)、胸椎后凸角(TK)及腰椎前凸角(LL),评价矫形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及功能改善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ASIA分级改善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6个月[(33.2±5.9)个月]。PSO组手术时间和中出血量长于或多于VP组(P均<0.01)。术前两组后凸Cobb角、SVA、TK、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周两组T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SO组后凸Cobb角、SVA明显小于VP组,LL明显大于VP组(P<0.05或0.01)。末次随访时PSO组后凸Cobb角为(8.5±1.1)°,SVA为(2.6±0.5)cm,TK为(28.8±6.2)°,VP组分别为(14.2±1.5)°、(4.4±0.9)cm、(32.6±5.9)°,PSO组明显小于VP组(P均<0.01);PSO组LL为(43.1±3.9)°,明显大于VP组的(36.9±5.3)°(P<0.01)。术前两组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周两组间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较术前均明显减少(P均<0.01);末次随访时PSO组VAS为(1.4±0.5)分,ODI为22.5±2.5,优于VP组的(1.8±0.6)分、25.5±5.1(P均<0.01)。末次随访时31例D级患者ASIA分级均恢复至E级。PSO组出现硬脊膜破裂和近端交界性后凸各1例,VP组出现骨水泥渗漏3例,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PSO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9%(2/51),低于VP组的19.0%(4/21)(P<0.05)。结论与VP组比较,经伤PSO联合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骨质疏松性体骨折不愈合伴后凸畸形,虽然手术时间更长、中出血量更多,但能获得更大的后凸畸形角度及矢状位失平衡矫正,且中远期可更好地维持体高度及脊柱矢状面平衡,更有效减轻疼痛及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截骨术 椎体成形术
  • 简介:目的探讨经间孔减压间融合(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微创内固定方法的选择。方法选取5具人新鲜尸体脊椎标本L4,5节段为受试节段,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分别测量每具标本施术前、双椎弓根钉棒固定、同椎弓根钉棒固定、对椎弓根钉棒固定、同椎弓根钉棒加对经关节螺钉固定后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状态下的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进行比较。结果各固定方式的ROM值均小于受试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椎弓根钉棒固定在各状态下ROM值最低,与同椎弓根钉棒固定及对椎弓根钉棒固定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椎弓根钉棒加对经关节螺钉固定相比,前屈、后伸及左右侧屈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旋转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椎弓根钉棒固定与对椎弓根钉棒固定比较,ROM值在右侧屈状态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状态下2种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TLIF后路辅助固定方式均可有效增加腰椎功能单位的稳定性,其中双钉棒效果最好,同单钉棒加关节螺钉次之,同单钉棒再次,对单钉棒效果较差。

  • 标签: 腰椎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生物力学
  • 简介:颈后路钢板螺钉固定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的新技术,较传统棘突间钢丝固定之方法坚强牢固可靠,疗效显著.在护理方面,我们重点加强中体位和耐受力的训练,术后脊髓功能恢复的观察,指导肢体功能锻练等措施,对手术的成功,疗效的提高,减少病残,降低并发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现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 标签: 颈后路侧 钢板 螺钉 手术治疗 颈椎骨折 颈椎脱位
  • 简介:背景:经后路椎管环形减压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是在较少破坏脊柱的原有稳定性基础上,通过较小的创伤即可使伤椎管狭窄获得直接彻底的减压,包括全环形、次环形及半环形减压。目的:探讨后路椎管270°环形减压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行后路椎管270°环形减压置钉内固定治疗32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男17例,女15例;年龄29~58岁,平均(48.8±6.6)岁。结果:32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8.7±2.3)个月。患者脊柱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后凸畸形和继发性椎管狭窄发生。脊柱Cobb角:术前22.5°±1.2°,术后3.8°±1.0(P〈0.05)°;伤压缩程度:术前49.1%±11.7%,术后11.3%±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按照Frankel分级:术前为A级5例,B级9例,C级10例,D级7例,E级1例;术后神经功能好转为B级2例,C级8例,D级11例,E级11例。结论:经后路椎管270°环形减压置钉内固定可重建脊柱稳定性,同时有效防止继发性椎管狭窄,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效果良好。

  • 标签: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伤椎 环形减压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筛查最佳预测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21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55例,女60例;年龄21~80岁[(48.6±10.4)岁]。按照Denis骨折分类法:压缩性骨折73例(A型15例,B型51例,C型7例),爆裂性骨折135例(A型28例,B型87例,C型20例),屈曲牵张型骨折7例(A型4例,B型2例,C型1例)。均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随访时间为12~48个月[(23.8±8.2)个月],86例发生体高度丢失(丢失组),129例未发生体高度丢失(未丢失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A)指数、体重指数(BMI)、骨折类型、骨折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术前体压缩程度、伤置钉数、体复位程度等;采用单因素分析上述因素与体高度再丢失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与体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并根据ROC曲线筛查术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结果两组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骨折体数、术前矢状面Cobb角和伤置钉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STA指数、术前体压缩程度及伤体复位程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术前体压缩程度及伤体复位程度与术后体高度再丢失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OSTA指数(OR=1.109,95%CI 0.527~0.685,P<0.05)和术前体压缩程度(OR=0.038,95%CI 0.539~0.689,P<0.05)与术后体高度再丢失显著相关。预测术后体高度再丢失的AUC分别为0.606和0.614,分析得出OSTA指数1.9及术前体压缩程度31.3%分别为术后体高度再丢失的最佳预测点。结论OSTA指数、术前体压缩程度是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发生体高度再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OSTA指数≤1.9或术前体压缩程度≥31.3%时,术后体高度再丢失的发生风险显著增高。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构造塌陷 椎弓根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经皮并结合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2月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组。对照组选择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微创组则应用微创经皮+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胸腰椎骨折恢复率;切口、出血、操作、引流、疼痛情况;治疗前后患者体压缩度、后凸COBB角。结果微创组胸腰椎骨折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微创组切口、出血、操作、引流、疼痛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体压缩度、后凸COBB角相近,P>0.05;治疗后两组体压缩度、后凸COBB角优于治疗前,P<0.05,且两组治疗后比较无差异。结论微创经皮+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效果肯定,和开放手术一样,均可有效恢复体高度和COBB角,但创伤轻,中和术后各项指标更有优势,值得推广。

  • 标签: 微创经皮 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 胸腰椎骨折 价值
  • 简介: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伤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2010年 12月~ 2011年 10月接收的 96例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均分为两组,每组 48例。植骨组患者给予伤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不植骨组给予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90d伤体前后缘压缩率变化、脊柱后凸角(矢状面 Cobb's角)、神经功能 Frankel分级及内固定物有无断裂松动情况。结果 术前两组患者体前缘压缩率、后缘压缩率、 Cobb's角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90d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不植骨组优良率为 10.42%;植骨组为 8.33%,两组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χ2=0.123, P=0.500);术后 90d两组优良率分别为 43.75%、 8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0.364, P=0.001)。随访 1年后,不植骨组与植骨组内固定物断裂、松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52, P=0.020)。结论 对于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伤椎弓根螺钉固定横突间植骨治疗能够预防畸形的发展、有利于患者康复活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椎弓根螺钉固定 植骨 横突间 胸腰段爆裂骨折  
  • 简介:背景:临床常采用经伤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研究已证实经伤椎弓根螺钉固定后脊柱稳定性加强,但也有研究认为经伤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足以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但此结论缺乏生物力学结果支持。目的:观察胸腰段体骨折经伤单节段固定的相关生物力学特性。方法:取扬州大学医学院解剖教研室提供8具中国人新鲜胸腰段标本(T11-L3),锯条横断2/3体,制成完整胸腰段体实验标本,将8具标本等分成跨伤固定组和单节段经伤固定组,分别在跨伤临近体四钉固定和临近体四钉固定+经伤椎弓根固定。结果与结论:胸腰段体骨折后经跨伤固定与经单节段伤固定的载荷-应变关系相差12%、载荷-位移关系相差11%、强度相差18%、轴向刚度相差11%、扭转力相差11%及拔出力相差1.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经伤单节段固定胸腰段体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更好。

  • 标签: 骨关节植入物 人工假体 胸腰椎骨折 经伤椎椎弓根 椎弓根螺钉 单节段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微创中空椎弓根螺钉固定与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胸腰椎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取经皮微创中空椎弓根螺钉固定,对照组采取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对比两组手术疗效;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疗效比较有差异(P<0.05);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经皮微创中空椎弓根螺钉固定与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疗效基本相近,但是前者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因此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的前提下,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但是经皮微创中空椎弓根螺钉固定透视次数较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多,有待完善器械及手术流程,减少病人及医务人员X线暴露。

  • 标签: 经皮微创中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 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胸腰椎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单与双穿刺体后凸成形(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OV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09年5月到2013年5月在我住院治疗的61例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组患者32例,双组患者29例。所有患者至少随访至少2年,观察比较单双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骨水泥注射量,并且观察两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体高度改善情况进行比较统计分析。结果术后2年随访,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和随访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在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水泥注射量等方面比较,单组均明显低于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VAS和体前缘相对高度方面,两组患者都有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临床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与双穿刺体后凸成形(PK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性骨折OVCFs都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并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单穿刺PKP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骨水泥用量少、风险小等优点。

  • 标签: 单侧穿刺 双侧穿刺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压缩性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间孔镜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隐窝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运用间孔镜选择性减压治疗的老年隐窝狭窄症患者共60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范围为65~81岁。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月、3月、6月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对患者腰腿疼痛进行评价,术后6月运用腰椎Macnab评价术后优良率。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均获随访,2例患者出现硬膜囊撕裂手术并发症。术后1月、3月、6月VAS评分及ODI评分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术前VAS为(5.7±1.2)分,术后1月为(2.6±1.6)分,术后3月为(2.1±1.2)分,术后6月为(1.5±1.2)分;ODI术前为(61.3±10.9)分,术后1月为(33.1±12.6)分,术后3月为(22.1±10.2)分,术后6月为(11.5±8.2)分。术后6月腰椎Macnab评价:优31例,良24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1.67%。结论经皮间孔镜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患者隐窝狭窄症效果良好,值得临床运用推广。

  • 标签: 椎间孔镜 选择性减压 侧隐窝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皮间孔镜选择性减压的方法,对于老年隐窝狭窄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们将会选取在我院接收的共30例老年隐窝狭窄症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实验对象,我们将选取对象的选取年限选择在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之间,为了尽可能的避免年龄导致的数据误差,我们将会把选择患者的年龄控制在(75.2±1.1)岁之间。我们将会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测评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的评价,并通过测试的结果进行治疗方法有效与否的判断。结果:在所有手术顺利完成之后,根据走访和询问的结果以及数据显示,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经过经皮间孔镜选择性减压治疗的老年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治愈,其中总治疗率达到了93.67%。结论:从结果上进行观测,我们可以知道的是,通过经皮间孔镜选择性减压治疗方法,来进行老年隐窝狭窄症的治疗,其治疗效果良好,具有医学推广价值。

  • 标签: 经皮椎间孔镜 老年侧隐窝狭窄症 选择性减压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腰椎管狭窄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期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纳入本次研究的对象共计80例,均为本院接诊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本次研究的时间区间为2022年4月起到2023年4月止,分组依据为随机数字表法,患者被平均纳入至实验组(40例,围期护理)和参照组(40例,常规护理干预)。针对二者护理后有效率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展开比较。结果:护理后对护理有效率比较,结果为实验组92.50%均优于参照组6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对二组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为实验组97.50%明显较参照组70.00%更高,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围手术期护理模式应用到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护理水平,对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

  • 标签: 腰椎管狭窄 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弯角体成形(PCVP)与单经皮体后凸成形(PKP)治疗骨质疏松性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天津医院收治的104例单发体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83例;年龄50~91岁[(70.3±7.7)岁]。骨折AO分型:A1型65例,A2型39例。患者接受PCVP或单PKP手术治疗,其中51例行PCVP(PCVP组),53例行单PKP(单PKP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射量、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有效弥散倍数、骨水泥分布优秀率。术前,术后24 h、3个月、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和Beck指数(测量至术后3个月)评价两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率、邻近体再骨折率等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8个月[(6.4±0.7)个月]。PCVP组手术时间为(12.15±1.63)min,骨水泥注射量为(2.13±0.28)ml,中透视次数为(24.74±1.71)次,均短于或少于单PKP组的(22.09±1.62)min、(5.30±0.52)ml、(30.09±1.86)次(P均<0.01)。PCVP组骨水泥有效弥散倍数为(1.42±0.04)倍,大于单PKP组的(1.18±0.02)倍(P<0.01);骨水泥分布优秀率为94%,高于单PKP组的70%(P<0.01)。术前和术后24 h、3个月两组VAS、ODI、Beck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6个月PCVP组VAS为(1.20±0.49)分,ODI为16.52±5.22,较单PKP组的(1.49±0.58)分、20.16±5.16更低(P均<0.01)。两组术后24 h、3个月、6个月的VAS、ODI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5);两组术后24 h、3个月Beck指数较术前改善(P均<0.05),单PKP组术后3个月Beck指数为0.75±0.07,较术后24 h的0.79±0.07明显下降(P<0.05),而PCVP组无明显变化(P>0.05)。PCVP组骨水泥渗漏率为16%(8/51),低于单PKP组的47%(25/53)(P<0.01)。两组随访期间邻近体再骨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OVCF,相较单PKP,PCVP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注射量小、中透视次数少、体内骨水泥弥散效果更好、疼痛减轻、功能改善并更好地维持伤高度及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低等优势。

  • 标签: 骨质疏松性骨折 脊柱骨折 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