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多模态影像联合电生理监测技术在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中的保护脑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语言区和55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功能磁共振定位功能区,弥散张量成像显示重要传导束,融合多模态影像构建功能神经导航,术中采用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定位中央沟,并运用皮层-皮层下电刺激技术监测语言区、运动区和皮层下重要神经传导束,在保护功能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灶。术后评价肿瘤切除程度和神经功能。结果5例语言区胶质瘤和30例病变毗邻运动皮层胶质瘤患者术前功能磁共振成功定位功能区,通过弥散张量成像3例语言区胶质瘤和42例运动区胶质瘤患者分别重建出弓状束和锥体束。术中电刺激语言区和运动区检出率分比为100%和92.7%;92.7%的运动区肿瘤患者可通过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技术定位中央沟。术中神经导航对手术具有指导作用。肿瘤影像全切率86.7%,术后功能保留率91.7%。结论运用多模态影像技术有助于术前定位脑功能区,功能神经导航有助于术前规划、术中引导病灶切除,但需注意影像漂移。术中电生理监测技术是定位和保护脑功能结构的主要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额颞开颅经侧裂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手的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阳地区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5月—2012年5月经个体化额颞开颅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的48例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方法和疗效。结果48例患者中,死亡3例,存活45例。术后根据日常生活能力分级(ADL),Ⅰ级12例,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6例,Ⅴ级3例。结论根据患者血肿大小位置,参考其年龄、头型、血压状况、意识状态等因素,对额颞开颅的手术切口及骨瓣或骨窗大小进行具体设计,经侧裂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符合微侵袭神经外科理念,是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理想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取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治疗,分析对比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病例时间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上述时间段内选取6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通过Excel表格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30例采取显微手术方式治疗(常规组),30例给予神经内镜手术方式治疗(研究组),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总有效28例(93.33%),高于常规组的22例(73.33%),差异明显,P<0.05。结论针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取神经内镜手术方式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用时、提高血肿清除率,提升治疗效果,值得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临床治疗中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非手术的基底节区脑出血(ICH)患者急性期发生医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及干预措施的采取提供依据。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入深圳市人民医院的224例非手术的基底节区IC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存在感染分成两组并进行临床资料的比较,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出血量、血肿增长速度、收缩压、舒张压、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白细胞(WBC)、红细胞(RBC)、纤维蛋白原(FBI)、血小板(PLT)、肌酐(CR)、尿素氮(BUN)、空腹血糖(GLU)、超敏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UA)、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同型半胱氨酸(HCY)。然后将有意义的变量(P < 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从而判断医院内感染的早期独立预测危险因素。结果224例患者中发生医院内感染47例,感染发生率为20.98%(47/224)。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患者的年龄[(63.91 ± 12.37)岁比(58.66 ± 12.37)岁,P = 0.010]、出血量[(10.33 ± 7.94)ml比(7.61 ± 6.58)ml,P=0.034]、血肿的增长速度[(7.34 ± 9.17)ml/h比(4.33 ± 6.77)ml/h,P=0.040]、收缩压[(177.94 ± 25.28)mmHg(1 mmHg=0.133 kPa)比(164.85 ± 22.34)mmHg,P = 0.001]、NIHSS评分[(7.89 ± 4.92)分比(4.84 ± 4.59)分,P < 0.01]、WBC[(9.50 ± 3.23)× 109/L比(8.25 ± 2.28)× 109/L,P = 0.015]、FBI[(3.44 ± 0.95)g/L比(3.03 ± 0.63)g/L,P = 0.007]、BUN[(7.01 ± 5.84)mmol/L比(4.95 ± 1.93)mmol/L,P = 0.021]、GLU[(7.27 ± 2.84)mmol/L比(5.96 ± 1.75)mmol/L,P = 0.004]、CRP[(11.94 ± 21.4)mg/L比(4.39 ± 6.41)mg/L,P = 0.021]均明显增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OR=1.021,95% CI 1.005 ~ 1.037,P = 0.012)、NIHSS评分(OR=1.143,95% CI 1.056 ~ 1.237,P = 0.001)、BUN(OR=1.174,95% CI 1.025 ~ 1.344,P = 0.020)、CRP (OR=1.063,95% CI 1.016~1.112,P = 0.008)、年龄(OR=1.053,95% CI 1.019 ~ 1.089,P = 0.002)是非手术的基底节区ICH患者急性期发生医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计算以上独立危险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结果显示收缩压(面积=0.653,95% CI 0.564 ~ 0.741,P = 0.001)、NIHSS评分(面积=0.679,95% CI 0.592 ~ 0.767,P = 0.000)、BUN(面积=0.617,95% CI 0.526 ~ 0.708,P = 0.014)、CRP(面积=0.691,95% CI 0.614 ~ 0.768,P =0.000)、年龄(面积=0.643,95% CI 0.557 ~ 0.728,P = 0.003)对非手术的基底节区ICH患者急性期医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早期的预测价值。结论非手术的基底节区ICH患者急性期发生医院内感染具有可识别的、早期预测能力的危险因素,控制其可控的危险因素可以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总结1例会阴区I型巨大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通过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完善术前相关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疼痛管理、创面护理、皮瓣观察、营养支持、防治并发症,病人手术成功,伤口痊愈出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临床应用小骨窗经外侧裂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我院2018.02~2022.02这一年中,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66例用于研究,以不同的术式对患者分组治疗,对照组患者有33例,行传统开颅术,观察组患者有33例,应用小骨窗经外侧裂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拔管时间相比于对照组患者显著更少,且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临床应用小骨窗经外侧裂手术治疗的效果最为理想,可减轻对患者脑组织损伤,达到血肿清除目的,改善其康复效果,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对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小骨窗经外侧裂手术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采取小骨窗经外侧裂手术治疗方法,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6.73%,显著高于观察组的8.1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7.96%)明显高于对照组(81.63%),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青浦区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分析。方法 选择本院2023.1-2024.8收治的50例实施剖宫产产妇,评估产妇在围手术期对抗菌药物的选择、疗程、给药时机、剂量及适应症等方面的使用情况,以判断其合理性。结果 将两组进行比较,脐带剪断后给药感染发生率为8.57%VS术后给药感染发生率为33.33%,发生率有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实施剖宫产的产妇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存在的问题,用药疗程、给药时机、用法用量和药物品种和适应证分别占有2例、5例、6例及3例,所占比分别为4.00%、10.00%、14.00%、4.00%。结论 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存在不合理现象,致使其感染风险有所提高,于是,合适的管理干预必不可少,有利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