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对抑郁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抑郁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抑郁患者8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40例,通过药物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对照组40例,通过药物氟西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缓解情况进行观察对比。结果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均有所下降,试验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且对第1周与第8周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得知,试验组有效率分别为18%、80%;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3%、7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此外,通过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检测(WCST)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比较,两组认知功能均有所提高,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在治疗抑郁方面临床效果显著,起效快、有效率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 标签: 艾司西酞普兰 氟西汀 临床效果 抑郁症 认知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黄陂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77例符合CCMD-3抑郁发作的住院患者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氟西汀组,艾司西酞普兰组剂量10-20mg/d,氟西汀组20-40mg/d,疗程6周。疗效采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不良反应和安全胜用TESS和实验室检查评定。结果两组总体疗效相当,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为87.2%,治愈率为48.7%,氟西汀组有效率86.8%,治愈率47.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1周末时HAMD评分及减分率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说明艾司西酞普兰起效快;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氟西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是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

  • 标签: 艾司西酞普兰 氟西汀 抑郁症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干预对青少年抑郁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将2022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抑郁青少年86例为实验对象,抽签法平均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干预,常规组实施基础干预。评价两组临床护理作用。结果:研究组家庭亲密性、自我独立性、家庭关系认知、合作性得分高于常规组(P<0.05)。自我效能评分结果显示,研究组得分更高(P<0.05)。结论:根据青少年抑郁病情特点与特征,采取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干预有利于家庭关系建立,减轻疾病表现,加快康复进程,护理作用显著。

  • 标签: 以家庭为中心的心理干预 青少年 抑郁症 满意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青少年抑郁患者及父母进行同步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我院门诊部接收的100例青少年抑郁患者与200位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根据就诊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与父母接受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与父母实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照不同护理模式临床应用效果。结果对照护理前,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SDS与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降低幅度明显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父母,接受护理后SDS与SA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父母的评分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患者父母(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患者的父母负性情绪比较明显,对患者与父母实施同步性、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明显改善两者的情绪状态,改善抑郁程度,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 标签: 青少年抑郁症 同步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患者与父母同步护理干预用于青少年抑郁的价值。方法:2020年2月-2021年2月本科接诊抑郁青少年74名,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患者与父母同步护理干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结果:对患者: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青少年抑郁首发患者睡眠质量与反应抑制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在我院选取60例首发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30例伴有睡眠障碍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另外30例不存在睡眠障碍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时间: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运用量表评估患者睡眠睡眠质量及反应抑制性,对结果进行统计后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实验组患者PSQI、Y-BOC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与患者反应抑制能力正相关(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首发患者睡眠质量与其反应抑制能力呈正相关。

  • 标签: 青少年首发抑郁症 睡眠质量 反应抑制能力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个性化延续性护理干预在青少年抑郁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共136例在我院住院治疗符合第三版(DSM-5)诊断标准的抑郁患者,采用投硬币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8例。2组同样接受心身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多方法,多途径的个性化延续性护理干预,干预前后均采用调查问卷分析法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 实验组在实施干预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在心身科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对抑郁患者进行个性化延续性护理,能明显改善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适应度和社会功能

  • 标签: 青少年抑郁症 个性化延续性护理 社会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及研究童年创伤对青少年抑郁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的起始时间为2021年1月份,截止时间为2022年1月份,研究时间为期一年,参与研究病人的数量为60例,并将其分成两组,甲组与乙组,甲组为单纯的青少年抑郁病人,乙组为抑郁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分析其存在的独立因素。结果:通过调查问卷得出:出现抑郁伴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乙组病人在CDI、CTQ、SPR等总分以及因子分均高于甲组病人,尤其在低自尊因子分、情感忽视分、侮辱因子分和躯体攻击因子分关系较为密切。结论:在童年如果儿童的情绪被忽视以及被同伴侮辱,容易导致青年少抑郁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产生,有利于预测青少年抑郁行为。

  • 标签: 童年创伤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音乐疗法联合正念疗法在青少年抑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期2022年1月-2023年1月,纳入观察对象青少年抑郁患者80例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抗抑郁治疗,在此基础上,以随机数字表法筛取40例作为观察组,配合音乐疗法+正念疗法治疗,剩余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音乐疗法联合正念疗法融入青少年抑郁患者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抑郁状态,价值显著,值得应用。

  • 标签: 音乐疗法 正念疗法 青少年抑郁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青少年抑郁患者中开展共情护理对其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中病例筛选在我医院接受治疗青少年抑郁患者30例,经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的病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为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共情护理干预,详细对比两种护理模式取得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度与对照组相比提升,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护理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提高,(P<0.05)。结论:将共情护理应用于青少年抑郁患者护理管理中,可使患者的认知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青少年抑郁症 共情护理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基于学院团队整理的50多万字的医患语料库,借助文本分析软件Antconc4.2.4进行检索,并结合真实的医患情景分析青少年抑郁患者人际关系语用交际特征。希望能从这一角度为抑郁患者的筛选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青少年抑郁症 人际关系 语用交际特征
  • 简介: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抑郁在这个阶段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成长和生活质量。本研究采取"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其在青少年抑郁患者中的效果进行了详细的评估和探索。此模式强调了家庭成员的参与,尤其是父母的教育和照顾,在治疗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此模式也降低了复发率,有利于青少年健康的长期发展。这一研究结果为青少年抑郁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和视角,对提高我们国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 青少年抑郁症 疗效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青少年抑郁患者及其父母进行同步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纳入80例青少年抑郁患者,结合护理方案差异进行分组,以常规护理为对照组,父母同步护理干预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焦虑SAS评分和抑郁SDS评分、父母疾病知识掌握度。结果: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比对照组好,P<0.05。结论:父母同步护理干预用于青少年抑郁临床护理效果确切。

  • 标签: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 父母 同步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内观认知疗法在抑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在2016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抑郁患者共66例,运用随机数表法完成患者分组工作,实验组(33)和对照组(33),两组均实施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内观认知疗法,对照组同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CGI、HADM、SDS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F、MH和RE的评分高于对照组,使用统计学软件计算P<0.05,呈现临床不均衡性。结论内观认知疗法在抑郁治疗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

  • 标签: 内观认知疗法 抑郁症 治疗效果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认知行为治疗对伴躯体症状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且躯体不适症状≥3项的60例抑郁患者随机分成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和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组,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精神症状。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HA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8周末,两组间HAMD、HAMA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合并认知行为治疗组HAMD总分、焦虑/躯体化因子分显著低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组(P<0.01)。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对伴躯体症状抑郁患者有效,尤其对改善躯体症状效果优于单用药物治疗

  • 标签: 抑郁症 认知行为治疗 躯体主诉 艾司西酞普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认知行为疗法在抑郁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来我院门诊就诊的152例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事先知情且同意,按照随机数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76人。对照组仅仅依靠单纯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实验组在服用抗抑郁药物的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疗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半个月以及一个月时间进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评分结果有无显著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的下降(P<0.05),实验组半个月以及一个月时自评量表评分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对于抑郁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加以认知行为疗法,能够纠正其认知模式,对于其抑郁状的改善更为明显,认知行为疗法辅助以药物治疗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单纯的药物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抑郁症 抗抑郁药物 认知行为疗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认知疗法结合运动疗法对轻中度抑郁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在上海市黄浦区精神卫生中门诊及心理门诊轻中度抑郁患者中,将80例抑郁患者随机分到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和“认知-运动”干预组,“认知-运动”干预包括规定强度和频率的健身跑运动锻炼及个体化的认知治疗;分别在基线和第1、3、6和12个月进行盲法评估HAMD-17、CGI、SF及SERS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干预组HAMD-17、CGI及SF改善优于对照组,SERS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认知疗法结合运动疗法能改善轻中度抑郁患者的的情绪及社会功能,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认知治疗 运动治疗 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