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Ⅳa型胆管扩张症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选取2015~2017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胆管扩张症患儿且临床资料较完整者,共135例,按Todani分型,Ⅰ型96例,Ⅱ型9例,Ⅲ型1例,Ⅳ型29例。按照纳入标准分组:Ⅳa型29例为A组;Ⅰc型肝内外胆管扩张且互相连续患儿36例设为B组,Ⅰa、Ⅰb型仅肝外扩张患儿56例设为C组,合计121例。回顾性分析患儿术前临床症状、影像学诊断、术中发现、手术过程及预后。结果各组中女性均多于男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为标准,B型超声肝内胆管扩张检出率为30.7%(20/65)。所有B型超声报告均提示第一肝门前囊性占位或胆总管扩张。术前伴随胰腺炎共25例(20.7%)。二次入院患儿共10例,3例经消炎治疗后好转,7例再次手术。术后随访中可见肝内胆管扩张持续存在患儿4例,其中2例无不适症状,予保守治疗,2例患儿行二次手术治疗,手术1个月后扩张胆管消失。结论术中应积极探查肝门处狭窄环及近端扩张胆管,并适当做肝门整形。儿童Ⅳa型胆管扩张症大多预后较好,妥善处理肝外胆道后,肝内胆管扩张术后大多能改善。胰腺炎与囊肿分型无关,术前伴发水肿型胰腺炎患儿多可一期手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扩张后头皮瓣修复额、面部黑痣、瘢痕切除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共收治先天性及后天性面额部病损患者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3~42岁。其中额部黑痣5例、额部瘢痕11例、面部黑痣2例、面部瘢痕9例、面部疣状痣1例,均采用扩张后头皮瓣修复。根据病变大小选择合适扩张器,扩张囊置入帽状腱膜下,注水充分扩张后,采用直接推进或易位皮瓣修复病损切除后创面,带蒂皮瓣以颞浅动脉分支为轴心血管,3周后断蒂,拆线后2周行激光脱毛3~6次。结果本组28例,扩张一期均充分,二期皮瓣转移术后全部成活,无感染、局部坏死等发生。皮瓣断蒂后2例出现远端小面积血运障碍,予植皮覆盖后愈合。随访时间3~31个月,转移的皮瓣经激光脱毛后,颜色、质地与相邻部位正常皮肤匹配良好,无挛缩及色素沉着发生,效果满意。结论头皮组织量充足,继发畸形少,是良好的供区。扩张后头皮瓣修复额、面部病损,皮瓣血供好,术后结合激光脱毛,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选择载瘤动脉栓塞术治疗腹腔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采用超选择栓塞治疗的腹腔内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止血效果及并发症,总结治疗经验。结果21例患者均使用微导管超选择至假性动脉瘤的载瘤动脉以微弹簧圈行栓塞治疗,其中10例联合明胶海绵颗粒进行巩固栓塞。21例患者中18例患者栓塞假性动脉瘤的载瘤动脉近端血管,3例患者于假性动脉瘤载瘤动脉的远端和近端行"三明治"栓塞,技术成功率100%(21/21),初次栓塞的临床成功率81.0%(17/21),二次栓塞后总体临床成功率为85.7%(18/21)。4例患者术后有一过性轻度腹痛,1例患者发生脾脏部分梗死,予对症抗炎治疗后好转。结论超选择载瘤动脉栓塞术治疗腹腔非主干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成功率高、可重复性强,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法。合理选择栓塞材料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下肢康复机器人治疗,连续6周。采用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评分、Berg平衡量表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及改良Barthel指数对2组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步行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Berg平衡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有所改善(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分[(18.45±4.62)分]、Berg平衡评分[(45.28±12.31)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68.91±18.)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可有效改善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患者的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及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与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斑块及踝肱指数(ABI)<0.9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河北省唐山市工人医院内分泌二科就诊的298例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动脉斑块,并测量ABI。将患者分为3组,分别为下肢动脉无斑块组(无斑块组,133例)、下肢动脉有斑块并ABI≥0.9组(斑块并ABI≥0.9组,108例)和下肢动脉有斑块并ABI<0.9组(斑块并ABI<0.9组,57例)。记录及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应用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25(OH)D的水平。比较各组患者的血清25(OH)D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下肢动脉斑块及ABI<0.9的危险因素。结果无斑块组血清25(OH)D水平为(15.29±6.46)ng/ml,斑块并ABI≥0.9组及斑块并ABI<0.9组的血清25(OH)D水平分别为(13.40±5.04)、(12.02±4.02)ng/ml,均低于无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下肢动脉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间在不同四分位25(OH)D水平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I≥0.9组和ABI<0.9组2组间,以及无斑块组、斑块并ABI≥0.9组和斑块并ABI<0.9组3组间在不同25(OH)D水平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收缩压(S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病程、超敏C反应蛋白、25(OH)D及大血管病变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下肢动脉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SBP、甘油三酯、糖尿病病程、25(OH)D及大血管病变与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出现ABI<0.9的风险密切相关(P均<0.05)。结论在绝经后女性T2DM中,低水平的25(OH)D是下肢动脉斑块发生及下肢ABI<0.9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解读泪道造影和眼眶CT的重要性以及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外伤性泪囊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统计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3月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医院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外伤性泪囊炎的患者资料13例(14眼),包括病史、术前泪道造影、眼眶CT片和术中情况。术后观察患者症状改善与否,泪道冲洗结果及鼻内镜下观察造口的情况,随访6个月评估手术疗效。结果:通过CT阅片发现3眼泪囊移位(其中1眼合并泪骨骨折),6眼同时合并上颌骨额突和鼻骨骨折(其中1眼见瘢痕组织增生于骨折片间),5眼仅见鼻泪管骨折,泪囊位置及局部解剖未见明显异常。14眼均成功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其中1眼因泪囊移位明显联合植入泪囊鼻腔引流支架。12例(13眼)治愈,1例(1眼)未愈。术中易出血,术后无并发症,随访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外伤性泪囊炎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前阅读泪道造影CT片有助于术中泪囊的准确定位和完全暴露,提高手术效率。
简介:摘要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是干扰素(IFN)罕见但极为严重的不良反应。使用IFNα的患者PAH发生时间多早于使用IFNβ的患者,停用IFN和/或接受PAH靶向药物治疗,多数患者症状可减轻或恢复,少数为不可逆性PAH,甚至导致死亡。IFN相关PAH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门静脉高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结缔组织疾病、心脏瓣膜病和糖尿病等。IFN相关PAH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使用IFN治疗的患者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运动耐量减低等症状,应及早行超声心动图和右心导管检查;确诊PAH后则应立即停用IFN,并给予PAH靶向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