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方法对于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有效护理干预方法。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在2015年4月到2017年1月收治的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共纳入本研究,患者例数为42例,采用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21例,所有患者均选择采用前后联合入路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配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配合综合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以后的心理治疗和患者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以后的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观察组患者的心理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于复杂型髋臼骨折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选择前后联合入路的治疗方法治疗,并为患者配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干预指导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疼痛,提升患者心理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X线及CT表现。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70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按照不同诊断方法分为X线组(35例,应用X线诊断方法)和CT组(35例,应用CT诊断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的早期病症特征率、撞击征象检出率以及影像学特征表现。结果70例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中有22例双侧发病、48例单侧发病;凸轮型有20个、钳型有12个、混合型有38个;两组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的早期病症特征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CT组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的撞击征象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的X线及CT表现能够为早期正确诊断提供重要价值,CT检查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的撞击征象检出率高于X线。
简介:目的通过CT断层扫描数据的三维重建模型对髋臼后柱形态特点进行解剖学测量,为术中钢板成型及髋臼后柱解剖型钢板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集111位成人患者(男72例,女39例)骨盆CT数据,测量股骨头直径(D);并分别通过CT断层扫描的三维反求技术重建人体骨盆解剖结构模型,测量髋臼后柱钢板放置路径中髋臼后壁、近端、远端的3段近似圆弧的曲率半径(R。、心和R,),以及反应三段圆弧相对位置关系的髋臼后壁圆弧展角a;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和相关性分析。结果成人股骨头直径(D):47.4±3.7mm;其中女性为43.6±2.3mm,男性为49.5±2.5mm。Rl:48.0±7.8mm;&:67.7±13.4mm;R3:9.8±0.4mm。α:51.4°±6.8°。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反应髋臼后柱钢板路径中的R1、R2、R3和a与股骨头直径D和性别均无相关性。R]体现出相对独立性,其尺寸变化范围不大;而&总体上随着Rl增大而增大(线性相关系数R=0.388),而髋臼后壁圆弧展角Q随着R1的增大而降低(线性相关系数R=0.735)。结论髋臼后柱的解剖结构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与股骨头直径、性别无明显相关性。髋臼后壁的形态决定了髋臼近端以及远端骨盆形态。新型髋臼后柱解剖钢板的应用,能够与髋臼后柱相匹配,缩短术中钢板塑形时间。
简介: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骨缺损的重建及假体置换的方法.方法在48例不同原因导致的髋臼缺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分别采用颗粒性或结构性植骨技术重建髋臼及骨水泥或非骨水泥髋臼杯置换.结果4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28个月.X线显示髋臼植骨处均获愈合,无明显骨吸收及假体移位、松动现象.先髋术前Harris评分33.0~51.0,术后67.0~87.0,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翻修术前Harris评分37.0~53.0,术后72.0~91.0,全髋翻修术前Harris评分38.0~49.0,术后69.0~88.0,扁平髋术前Harris评分43.0~61.0,术后77.0~89.0.结论在髋臼缺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颗粒压配植骨具有髋臼覆盖性良好、植骨愈合快、临床应用可靠等优点.当髋臼覆盖小于70%时,应用结构性植骨,并尽量选用自体骨材,髋臼假体则以非骨水泥型假体为首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stoppa入路手术对髋臼前柱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髋臼前柱骨折患者,按照选择的不同手术入路将其分入两组,分别为选择髂腹股沟入路的4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改良Stoppa入路的40例研究组患者。为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术中出血量等指标的对比。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手术对髋臼前柱骨折有显著疗效,其可以避免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创伤,有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对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作探讨。方法选入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23例,将其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组为对照组10例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13例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将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数据详细整理后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卧床时间(15±2)d比对照组(18±3)d短,P<0.05;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92.05±5.72)分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80.61±4.37)分,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0.0%比对照组40.0%低,P<0.05。结论髋臼骨折术后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更佳。
简介:目的分析髋臼骨折术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对18例髋臼骨折后创伤性髋关节关节炎的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13例髋臼骨折做过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另5例行闭合复位骨牵引治疗;10例因为既往手术的疤痕粘连,关节置换时需行较广泛的软组织松解;9例在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仍有固定用的内植入物,5例术中需要取出内固定;12例术中用取下的股骨头行结构性或颗粒植骨;16例用非骨水泥髋臼,2例用金属加强环与骨水泥固定聚乙烯髋臼。术后随访行x线摄片评估,髋关节功能作Harris评分。结果随访时间6—70个月不等,平均38个月。3例术后发生髋关节周围BrookerⅡ度异位骨化,其中2例行异位骨化切除;1例术中股骨骨折,1例深部感染,1例髋臼松动并移位。最后随访时,12例(67%)患髋没有或仅偶有轻微疼痛,4例中度疼痛,2例疼痛需要助行工具;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5分到术后平均84分。结论髋臼骨折后髋关节骨关节炎仍可通过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得到有效治疗,但其手术复杂程度与款臼骨折的处理有关,且并发症的发生率比一般的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