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体位变化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颅内压、脑灌注压的作用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7例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临床中以平卧位,分别将床头抬高0º、15º、30º和45º,同时对患者的颅内压、脑灌注压变化进行观察分析,以分析不同体位对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变化的作用影响。结果床头抬高0º、15º、30º和45º时,患者颅内压及脑灌注压分别为1.64±0.71、1.32±0.61、1.04±0.59、0.96±0.54和9.96±1.23、10.34±1.41、10.76±1.43、10.97±1.52,且不同体位患者颅内压和脑灌注压变化差异突出,P<0.05。结论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床头抬高30º,既能够有效降低颅内压,同时还能够避免脑供血不足和低血压情况出现,最为合适。
简介: 【摘 要】目的:分析脑 CT灌注( CTP)与 CT血管造影( CTA)应用于临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方法:选取 2018年 3月 -2020年 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59例,均行脑 CTP和头颈 CTA检查,观察二者的检查结果。结果:患者脑 CTP感兴趣区与镜像区的血流动力学差异显著( p<0.01),头颈 CTA检查发现颈部和颅内血管狭窄 39例,两种方法联合检查责任血管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血管造影的无责任血管率( 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脑 CT灌注与 CT血管造影联合检查,不仅可准确反映患者脑组织的血流动力学,还可对颈部和颅内责任血管是否有狭窄进行判定。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病理分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2011年7月-2014年1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脑胶质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低级别组(Ⅰ~Ⅱ级)15例、中级别组(Ⅲ级)27例、高级别组(Ⅳ级)10例,分别行CT灌注扫描,比较各组肿瘤实质区及对侧正常脑组织区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渗透性(PS)及相对血流量(rBF)和相对血容量(rBV)。结果肿瘤实质区BF、BV及PS值均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脑组织区(P<0.05);肿瘤实质区BF、BV及PS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大(P<0.05),而对侧正常脑组织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胶质瘤各组最大rBF及rBV随着病理分级的增高而增大(P<0.05),且低级别组最大rBF及rBV均<3,而中、高级别组均>3。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56排螺旋CT动态全脑灌注在颅脑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颅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行头颈部CTA和全脑灌注联合扫描,得到反映脑组织血流灌注的参数和伪彩图,将所取得的患侧ROI与镜像健侧ROI功能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5例患者中CBF有13例减低,2例升高;CBV有7例减低,8例升高;TTP有13例明显延长;2例缩短;MTT有14例明显延长,1例缩短。TTP延长CBV明显降低的有2例(13.33%);TTP延长CBV升高或轻度下降的有12例(86.67%)。结论CT颅脑灌注可以早期显示脑供血的异常,并能定量分析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能早期内显示出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是一种方便快捷的反应脑血流动力学的检查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 : 研究并解析双源 CT 全脑灌注成像结合 CTA 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我院 收 治急性脑梗死病人 42 例执行 CTA 检测、全脑灌注成像、双源 CT 平扫,进行数据评测。 结果: 其结果显示 可疑低密度缺血灶的急性脑梗死病人有 7 例, 35 例没有异常; 42 例 急性脑梗死病人均呈现异常灌注脑缺血区,缺血半暗带区病人有 30 例;血管狭窄或闭塞存在病人有 32 例。 结论 : CTA 检查联合双源 CT 全脑灌注成像针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诊断具有极高的精准性, 十分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目的应用神经影像检查,分析大脑中动脉闭塞性疾病(MCAOD)患者梗死类型分布和脑灌注异常。方法对经CT血管造影(CTA)证实的116例MCAOD患者的CT平扫、CT灌注成像(CTP)和CTA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确定其脑梗死类型分布和脑灌注改变。结果116例患者中,CTA共检出133条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其中单侧者99例,双侧者17例。其中MCA闭塞25条,重度狭窄39条,中、轻度狭窄69条。CT或MRI显示腔隙性脑梗死(LIS)45例,各型分水岭脑梗死(CWSI)38例,流域性脑梗死26例,纹状体内囊梗死(SCI)10例,未检出梗死病灶14例。CTP显示MCA供血区内脑血流灌注异常96例。其中58例有MCA供血区的大范围血流灌注减低。未检出血流灌注异常者37例。结论由于MCA狭窄的部位、程度和发病机制的不同以及侧支循环的建立,MCAOD可造成不同类型的脑梗死和血流灌注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5T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5年5月诊治的55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26例患者为低级别、29例患者为高级别),所有患者均进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检查,并对患者肿瘤实质区及其周边水肿区的相对脑血容量(rCBA)进行测量,观察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对于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价值。结果55例患者通过检查显示,低级别患者肿瘤实质区及其周边水肿区的rCBA值均明显低于高级别患者(p<0.05)。结论脑胶质瘤患者采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进行诊断,能够对患者肿瘤的分级进行准确的判断,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灌注化疗治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4例肺癌脑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颅内动脉灌注化疗,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其预后影响的因素。结果本组34例患者治疗期间均无病例死亡,共接受3~6次,平均治疗次数3次。治疗结束后经MRI检查显示完全缓解18例(52.94%),部分缓解12例(35.29%),病情进展4例(11.76%),治疗有效率为30例(88.24%);治疗方式、KPS评分、转移瘤数目是影响患者生存的预后因素,预后影响因素差异显著,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颅内动脉灌注化疗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原发肿瘤及其转移瘤数目在肺癌脑转移瘤治疗中起关键作用,颅内动脉灌注化疗可作为肺癌脑转移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磁共振3D-ASL(三维连续动脉自旋标记)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弥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脑卒中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方法 共选取2020年8月——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70例作为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70例患者经DWI检查提示高信号表现位于DWI梗死区域,低信号改变位于ADC图像上。58例患者的3D-ASL的CBF图像梗死区低灌注,6例患者梗死区域无灌注异常表现,6例患者梗死区域表现为高灌注。58例低灌注表现患者中有28例患者的低灌注区域超过DWI高信号范围,低灌注区域和DWI高信号范围相同。梗死区域和对侧区域的ADC值、rCBF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3D-ASL脑灌注成像技术联合DWI在急性脑卒中诊断上的临床价值显著,可全面观察梗死附近的高灌注情况和侧支循环情况,可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并为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中运用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检查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1月间收治的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33例,入院后立即给予64排螺旋CT脑灌注成像检查,并于1周后的复查中再给予核磁功能(MRI)检查,探讨该项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以复查MRI扫描结果为金标准,64排螺旋CT脑灌注检查的特异性为75%、灵敏性93.1%、阳性预测值96.43%、阴性预测值60%、准确性为90.91%,且确诊患者脑血流量(CBF)、脑容量(CBV)和血流平均通过的时间(MTT)三项指标对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64排螺旋CT脑灌注检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可以清楚且准确的反映出患者发病后的血液灌流情况,具有较高的特异性、灵敏性和准确性,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瑞马唑仑对全麻患者麻醉诱导期BIS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气管插管全麻患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瑞马唑仑组(R组)和丙泊酚组(P组),每组46例。R组泵注瑞马唑仑0.4 mg/kg(24 mg·kg-1·h-1),P组泵注丙泊酚2 mg/kg(120 mg·kg-1·h-1)。两组患者BIS≤60后静脉注射苯磺顺阿曲库铵0.2 mg/kg、舒芬太尼0.3 μg/kg,行气管插管。记录两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诱导开始至BIS≤60的时间),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T2)的心率、MAP、BIS,诱导过程中镇静补救、术中知晓、心动过缓、低血压、高血压和注射痛的发生情况。结果R组患者镇静起效时间长于P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BI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0时心率、M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P组比较,R组患者T1时心率高于P组(P<0.05),T1、T2时MAP高于P组(P<0.05);与T0比较,P组患者T1时心率降低,T1、T2时MAP降低(P<0.05)。两组患者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均无镇静补救、术中知晓及高血压发生;P组患者低血压和注射痛发生率高于R组(P<0.05);两组患者心动过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马唑仑0.4 mg/kg(24 mg·kg-1·h-1)用于全麻诱导镇静起效时间较长,但镇静效果良好、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脑水肿及不同时间用药临床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7例,按简单数字法分为A、B、C组,每组29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于发病后12h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C组于发病后5日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比较3组原发病灶缺血体积、水肿体积、功能缺损评分等改善情况。结果B组、C组原发病灶缺血体积、水肿体积、功能缺损评分等改善均显著优于A组(P<0.05);B组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优于C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及早应用尼莫地平,能有效改善患者局部脑血流、脑水肿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盐酸氟桂利嗪联合阿普唑仑对头晕患者脑血流变化及预后影响。方法选取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4月~2016年1月头晕患者81例,依据建档顺序分组,对照组39例予以阿普唑仑治疗,研究组42例予以盐酸氟桂利嗪与阿普唑仑联合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20d。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脑血流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且统计对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2组治疗前中心区、额顶叶区、周边近区、周边远区脑血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中心区、额顶叶区、周边近区、周边远区脑血流量均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NIHSS评分(10.24±2.62)分与对照组(10.89±1.21)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NIHSS评分(5.62±1.0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8.71±1.3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14%(3/42)与对照组5.12%(2/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疾病复发率9.52%(4/42)显著低于对照组28.21%(1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晕患者予以盐酸氟桂利嗪与阿普唑仑联合治疗,可明显改善其脑血流量及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神经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高压氧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疗程3周。比较2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脑血流指标。结果观察组退热时间、头痛呕吐消退时间、意识清醒时间、脑电图好转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收缩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联合高压氧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能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快意识恢复状态,改善脑血流指标,从而使康复进程得到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