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基础研究表明,可溶性CD73(sCD73)可抑制炎症反应,限制持续免疫细胞激活引起的过度组织损伤。芬兰一项前瞻性观察性急性肾损伤(FINNAKI)研究表明,sCD73与脓毒症90 d病死率无关。本研究通过对FINNAKI研究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sCD73水平与脓毒症患者90 d病死率的关系在脓毒性休克与非脓毒性休克中是否一致。方法FINNAKI研究是2011年9月1日至2012年2月1日在芬兰17个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的一项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该研究患者的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诊断参照脓毒症1.0(Sepsis-1)诊断标准,收集该研究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情况、并发症及90 d病死率等资料。为了评估sCD73与90 d病死率的关系在脓毒性休克和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区别(即交互作用),采用似然比检验,将乘积项(sCD73×脓毒性休克或非脓毒性休克)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交互检验;采用脓毒症3.0(Sepsis-3)诊断标准进行敏感性分析;采用广义相加模型(GAM)对脓毒性休克和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共纳入588例连续入院的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死亡164例,90 d病死率为27.89%。基于Sepsis-1诊断标准,非脓毒性休克患者159例,脓毒性休克患者429例。与非脓毒性休克患者比较,脓毒性休克患者血乳酸(Lac)水平、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1 d液体平衡及机械通气、12 h急性肾损伤(AKI)、肾脏替代治疗(RRT)、术后入ICU比例均明显升高,急诊入ICU比例明显降低。基于Sepsis-3诊断标准,非脓毒性休克患者383例,脓毒性休克患者205例;两组间临床资料分析结果与基于Sepsis-1的分析结果类似。基于Sepsis-1,非脓毒性休克与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3.90%(38/159)比29.37%(126/429),P>0.05〕;但基于Sepsis-3,脓毒性休克患者90 d病死率明显高于非脓毒性休克患者〔37.56%(77/205)比22.72%(87/38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交互检验显示,无论使用Sepsis-1还是Sepsis-3,在非脓毒性休克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中,调整了所有混杂因素后(除外合并症数量),sCD73与90 d病死率的关系显著不同,即存在交互作用,Sepsis-1和Sepsis-3的交互检验P值分别为0.046、0.027。在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呈正向关联〔Sepsis-1:优势比(OR)=1.46,95%可信区间(95%CI)为0.99~2.13,P=0.053;Sepsis-3:OR=1.34,95%CI为1.02~1.74,P=0.034〕。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有负向关联趋势(Sepsis-1:OR=0.91,95%CI为0.69~1.20,P=0.494;Sepsis-3:OR=0.80,95%CI为0.55~1.17,P=0.249)。GAM模型验证结果与Logistic回归方程交互检验结果一致。结论在非脓毒性休克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的关系显著不同,即存在交互作用。在非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呈正向关联;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sCD73与90 d病死率有负向关联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2018年全国及分省心血管疾病(CVD)死亡地点分布特征,探索人口统计学特征、个人社会经济状况、疾病相关因素、区域社会经济因素等与CVD患者死亡地点之间的关联。方法利用全国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死因监测数据,采用多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解释变量与CVD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的关系。结果2018年,我国死因监测地区共有853 832人死于CVD,其中,死于家中者,有661 625人,占CVD总死亡人数的77.49%;次之的是死于医疗卫生机构者,有156 441人(18.32%)。我国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的CVD死亡主要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根本死因、城乡等,且在省级水平上存在显著空间差异,个体因素解释了45.39%的省级空间差异。结论我国CVD患者以家中死亡为主,省级间差异较大,城市地区且个人社会经济状况较好的CVD患者发生在医疗卫生机构死亡的可能性较大,死亡地点影响因素探索应尽可能多纳入潜在因素。在兼顾社会宏观因素和个人意愿的条件下,综合考虑急性和慢性CVD患者具体情况,提高医疗救治能力,并形成“家庭照护+上门医疗服务”的居家临终照护模式,将是我国CVD患者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简介:目的了解金昌队列人群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的死亡趋势,以及冠心病对该人群造成的疾病负担。方法利用建立的大型随访队列人群的资料,应用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yearsoflifelost,PYLL)、潜在工作损失年数(workingyearsofpotentiallifelost,WYPLL)等指标,分析2001-2013年该队列人群的冠心病死亡趋势和疾病负担现状,运用平均增长速度描述疾病负担的变化趋势。结果2001-2013年金昌队列人群冠心病粗死亡率为40.47/10万,其中男性标化死亡率随年份有增长趋势,但是70~79岁组冠心病的死亡率随年份呈下降趋势。女性因冠心病造成的人均潜在减寿年数(averagepotentialyearsoflifelost,APYLL)(15.33年/人)是男性(6.95年/人)的2.21倍。人均潜在工作损失年(averageworkingyearsofpotentiallifelost,AWYPLL)女性(5.59年/人)是男性(3.42年/人)的1.63倍,其中人均潜在工作损失年和男性人均潜在寿命损失年随年份呈下降趋势。结论2001-2013年金昌队列人群的冠心病死亡率有上升趋势,并对该人群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应该对该人群展开进一步的冠心病防治措施。
简介:目的分析2013~2015年广西国家级疾病监测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情况,为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有效防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13~2015年广西死因监测系统资料,采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方法,分析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分布情况。结果2013~2015年广西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粗死亡率为137.62/10万;男女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为163.40/10万和109.50/10万,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为115.68/10万和147.52/10万,城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导致居民死亡的前5位呼吸系统疾病依次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呼吸系统恶性肿瘤、肺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支)、肺气肿,居民这5类疾病的死亡数占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数的88.01%;男女、城乡、不同年龄段居民的呼吸系统疾病死因顺位不同;每年1月份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构成比在全年12个月中均最高。结论广西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镇;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死亡率高低与季节、气候等因素有关,对广西居民呼吸系统疾病进行防控应侧重考虑上述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自评健康状况(SRH)与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CVD)死亡风险的关联性。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剔除有逻辑错误和信息缺失的个体,最终纳入512 713名研究对象。SRH在基线问卷调查时搜集,包括整体自评健康状况(GSRH)及与同龄人相比自评健康状况(ASRH);死亡事件及原因通过链接到疾病死亡监测系统和国家医保系统获取。采用多因素校正的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估计SRH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关联性。结果在平均9.9年的随访时间里,共观测到44 065例死亡事件,其中17 648例死于CVD。与GSRH良好的人相比,GSRH较差的研究对象未来发生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风险效应(HR)值(95%CI)分别是1.84(1.78~1.91)和1.94(1.82~2.06)。与ASRH更好的人相比,ASRH更差的研究对象未来发生全因死亡及CVD死亡的HR值(95%CI)分别是1.75(1.70~1.81)和1.83(1.73~1.92)。两种SRH指标与全因死亡和CVD死亡的关联性在各个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中都保持显著,且SRH越差、死亡风险越高。结论SRH简单易用,SRH越差、个体未来全因死亡/CVD死亡风险越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专科医院5年到院死亡病例的原因、影响因素及趋势,为有效减少儿童到院死亡提供数据支持及策略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5年间上海市儿童医院急诊接诊的到院死亡病例,分别对死亡儿童的性别、年龄、籍贯、死亡季节、死亡时段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儿童到院死亡病例的相关特征。结果共收集到院死亡病例151例,年份分布上呈逐年递减,性别上男童多于女童,年龄以1岁以内婴儿为主,外地籍贯多于上海户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死亡季节、死亡时间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推测死亡原因方面:围生期疾病占33.8%(51/151),伴严重基础疾病占39.1%(59/151),明确意外因素占14.6%(22/151),不明原因死亡占12.6%(19/151),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97,P<0.001);同时伴明确基础疾病的到院死亡病例在性别、年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8,P=0.027;χ2=32.169,P<0.001);意外伤害所致的到院死亡病例在年份、年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36,P=0.002;χ2=14.727,P=0.002)。结论做好围生期保健及筛查,减少早产及出生缺陷,积极宣教减少儿童意外伤害,普及医疗急救知识,加强儿童转运系统,是未来减少儿童到院死亡的有效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8年全国法定报告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确诊发病和死亡病例的特征,为流感监测和病例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信息系统报告的发病日期在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流感病例数据进行描述分析。结果2014—2018年,全国共报告流感病例数1 939 842例,包括631 434例确诊病例和1 299 798例临床诊断病例,其中死亡病例为301例(确诊病例253例,临床诊断病例48例)。确诊病例中0~4岁儿童报告发病数最多,为225 184例(35.66%),≥65岁组报告发病数最少,为34 071例(5.40%);确诊死亡病例集中在18~49岁和≥65岁组,分别为90例(35.02%)与72例(28.02%),最低为5~17岁组,报告19例(7.39%)。确诊死亡病例的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3,10)d,长于确诊存活病例的3(1,7)d。西部地区确诊存活病例的发病-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2,11)d,长于东部的2(1,6)d和中部的3(1,7)d;2014—2018年间隔中位数从4(1,8)d缩短至2(1,5)d。确诊病例中流感病毒感染集中在≤17岁儿童,其中乙型流感构成比高;确诊死亡病例中甲型H1N1感染占79.20%(103/130)。结论以中国人口和WHO发布的流感罹患及死亡数据进行推算,我国每年法定报告的流感发病和死亡病例数远低于公认的流感发病和死亡水平。流感高危人群一旦出现流感样症状,应尽早开展实验室检测并实施针对性的治疗,以降低出现严重结局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为掌握现阶段居民肺癌的发生频率及分布规律,探讨影响肺癌死亡的主要原因,分析其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开展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高密市死因监测系统2007~2009年肺癌及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7~2009年恶性肿瘤死亡共计3402例,肺癌死亡1054例人,占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30.98%。肺癌死亡率为41.21/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为56.97/10万,女性死亡率为25.30/10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498,p﹤0.01).结论2007~2009年肺癌死亡率居恶性肿瘤之首,肺癌是对高密市居民健康和生命威胁最大的恶性肿瘤。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专科医院5年到院死亡病例的原因、影响因素及趋势,为有效减少儿童到院死亡提供数据支持及策略指导。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5年间上海市儿童医院急诊接诊的到院死亡病例,分别对死亡儿童的性别、年龄、籍贯、死亡季节、死亡时段及可能的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儿童到院死亡病例的相关特征。结果共收集到院死亡病例151例,年份分布上呈逐年递减,性别上男童多于女童,年龄以1岁以内婴儿为主,外地籍贯多于上海户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死亡季节、死亡时间段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推测死亡原因方面:围生期疾病占33.8%(51/151),伴严重基础疾病占39.1%(59/151),明确意外因素占14.6%(22/151),不明原因死亡占12.6%(19/151),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497,P<0.001);同时伴明确基础疾病的到院死亡病例在性别、年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8,P=0.027;χ2=32.169,P<0.001);意外伤害所致的到院死亡病例在年份、年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636,P=0.002;χ2=14.727,P=0.002)。结论做好围生期保健及筛查,减少早产及出生缺陷,积极宣教减少儿童意外伤害,普及医疗急救知识,加强儿童转运系统,是未来减少儿童到院死亡的有效策略。
简介:摘要 如何落实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无论从管理方面还是具体内容上均存在较多的问题,我院经过不断实践,提出了对死亡患者施行分类管理、完善多学科联合会诊制度、充分利用管理工具、将质控环节前移、纳入质控考核体系等方法予以应对,在深化死亡病例管理的同时,取得了提高病案书写质量和减少医疗纠纷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我院计划将死亡病例讨论同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s)数据相结合,加强对低风险组患者的医疗安全监管,提高高风险组患者的诊治能力,并以死亡病例讨论的管理为抓手,与病历管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核心制度有效结合,提高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4例特重型颅脑外伤死亡病例护理资料,旨在提高特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过程中的护理质量、改进护理方法;结果24例患者均发生脑疝,15例经去骨瓣减压术治疗,9例未经手术治疗,13例合并吸入性肺炎,23例入院前血氧饱和度低于90%,经改善通气后22例血氧饱和度正常,1例合并气胸缺氧改善不明显。手术组平均生存时间为130.6小时,未手术组生存时间为70.8小时。失血性休克10例,开放输液通道、扩容、监测中心静脉压护理后,9例休克纠正,1例未纠正。结论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是综合性的护理,需要管理好气道、输液通道、积极控制脑水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正确分析并处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