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了解启东市心脏病的流行特征和规律,本文对启东市1987~1998年的心脏病死亡率的流行趋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资料来源 1987~1998年死亡资料源自启东市肿瘤防治网收集的全死因登记报告。人口资料源自启东市公安局的户籍登记。1982~1989年的年龄、性别的平均人口数,采用全国第3次(1982年)人口普查启东市人口构成推算;1990~1998年的平均人口数采用全国第4次(1990年)人口普查启东市人口构成推算。1.2 统计方法 采用WHO统一规定的国际疾病分类(ICD-9),对疾病的根本死亡原因进行分类。2 结果与分析2.
简介:本市1987—2001年糖尿病15年均死亡率17.05/10万(标化死亡率19.36/lO万).占全死因的2.96%,居第8位。死亡趋势:1987年糖尿病死亡率为7.07/10万(标化死亡率8.34/10万)。至2001年达到1998/10万(标化死亡率22.87/10万),相当于1987年死亡率的282.60%(标化死亡率相当于1987年的274.22%).15年间死亡率增加了182.60%(标化死亡率增加了174.22%)。1999年死亡率达最高,为24.08/10万(标化死亡率27.65/10万)。女性死亡率高于男性。随年龄增大死亡率也随之增高。每个死亡者平均寿命损失年为10.16年.男为11.6年,女为9.57年。
简介:自2000年初至2006年底,澳大利亚不良反应咨询委员会(ADRAC)收到669例来氟米特(1eflunomide)引致的不良反应。669例中有142例为呼吸系统反应,其中22例报告有1种或1种以上的下列反应:肺炎(8例次),间质性肺病(9例次),肺浸润(4例次),肺纤维化(3例次)。ADRAC认为,虽然22例报告采用了不同的医学术语,但可能为同一种疾病,即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lungdisease,ILD)。22例问质性肺病中有4例死亡。另外,虽然大多数报告(16例)为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methotrexate)合用,但其中有1例长期使用甲氨蝶呤未见异常反应。来氟米特引起的肺部疾病发生在用药后2周至25个月,多数为3~5个月。ADRAC建议在用药前评估患者的肺部状况,在用药过程中加强监测,一旦出现肺部症状应立即停药。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四位一体”急救护理流程应用在百草枯中毒患者中对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的48例百草枯中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流程,观察组患者采用“四位一体”急救护理流程,首先要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考核,以此提高其业务能力及护理水平。其次,在没次接到急救电话时立刻指导家属阻止患者接触百草枯,并准备好浓度30%的活性炭、漂白土等帮患者催吐、洗胃的药物,到院后立即进入急救室抢救,主要的内容包括对患者进行催吐,并使用肥皂水洗胃并为患者建立深静脉置管,做好血液净化准备,检测结果出来后护送患者至ICU实施血液净化。急救过后,要定时清理患者呼吸道,监测患者呼吸情况;若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综合征及时予以氧疗,必要时采用气管插管,予以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定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护理后,对比2组患者临床指标和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洗胃时间和血液净化时间以及激素使用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8.33%,比对照组33.33%低,P<0.05。结论:百草枯中毒后,患者的病情危重,需要对其进行及时的抢救,以此来尽量挽回患者的生命。相关研究显示,目前并没有有效的药物解毒,但胃肠道吸收率仅5%至15%,在胃部酸性、中性环境中性质相对稳定,及时有效的催吐、洗胃能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在急救时对其实施“四位一体”急救护理流程,可缩短患者抢救时间,利于提升急救成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对创伤性颅脑损伤(TBI)患者病死率及神经系统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临床对照试验中心注册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至2021年1月,获取他汀类药物治疗创伤性颅脑损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及队列研究,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进行资料提取,采用Cochrane手册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及渥太华量表进行质量评价,应用Comprehensive Meta Analysis V3统计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纳入13篇研究,共计116 500例患者,其中应用他汀类药物(干预组)46 933例患者,对照组69 567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他汀类药物可降低TBI患者的病死率(OR=0.82,95%CI:0.74~0.92,P<0.01),可明显改善TBI患者神经系统功能预后(OR=0.19,95%CI:0.13~0.26,P<0.01),可降低TBI后炎性指标TNF-α、IL-1β的水平(TNF-α:OR=0.16,95%CI:0.07~0.34,P<0.01;IL-1β:OR=0.08,95%CI:0.04~0.18,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药物可降低TBI患者的病死率,并改善其神经系统功能预后,其降低体内炎症水平可能是潜在的治疗基础,但仍需更多的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围产期危险因素与极早产儿病死率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至2019年间瑞典出生胎龄为22~31周的所有活产儿,不包括严重畸形儿和因预后不佳未进行复苏的婴儿。分析27项围产期危险因素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来评估单个危险因素与病死率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评估其判别效能。结果8 296例婴儿中共638例(7.6%)死亡。分析表明13个危险因素与病死率相关,其中5分钟和10分钟Apgar评分、胎龄和出生体重最为重要。在胎龄小于28周早产儿(n=2 939,病死率:16.9%)中,产前激素治疗与病死率较低显著相关。纳入所有危险因素、采用内部和外部两种验证方法,ROC曲线下面积为0.86。结论与其他围产期因素相比,Apgar评分、胎龄和出生体重与极早产儿病死率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四位一体急救护理流程对百草枯中毒患者首次治疗时间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13年 6月 ~2016年 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百草枯中毒患者 60例作为对照组,行常规急救护理流程;选取 2016年 7月 ~2019年 7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百草枯中毒患者 60例作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四位一体”急救护理流程;记录 2组患者首次洗胃、血液净化及应用糖皮质时间,患者护理后存活和死亡率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首次血液净化、首次应用糖皮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护理后观察组存活 30例,死亡 30例,死亡率为 50.00%;对照组存活 20例,死亡 40例,死亡率为 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四位一体急救护理流程可缩短百草枯中毒患者首次治疗时间,使患者抢救效率提高,降低了患者死亡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中国30~70岁居民1990-2019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癌症四大慢性病死亡趋势,预测2030年我国四大慢性病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3.4.1的情况。方法基于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四大慢性病1990-2019年疾病负担数据,利用年龄-时期-队列的贝叶斯模型预测2020-2030年我国慢性病死亡情况及2030年SDGs 3.4.1的实现情况。结果1990-2019年我国四大慢性病年龄标化死亡率(ASR)呈下降趋势,预测我国30~70岁居民四大慢性病死亡数将由2020年的296.12万例增加至2030年的318.50万例,ASR将由2020年的308.49/10万下降至2030年的277.80/10万,与2015年的330.46/10万相比,2030年仅下降15.94%,其中男性下降18.73%,女性下降14.31%。另外心脑血管疾病下降25.09%,癌症下降4.76%,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下降37.21%,而糖尿病基本不变。结论我国30~70岁居民1990-2019年四大慢性病ASR呈下降趋势,但按目前的下降速度至2030年难以实现SDGs 3.4.1,应采取更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08-2018年我国≤5岁儿童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特征,为制定针对性措施,减少死亡病例发生提供依据。方法从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收集2008-2018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分析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人群特征、空间分布、诊断和报告情况及病原构成变化,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导致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2008-2018年全国共报告手足口病≤5岁儿童死亡病例3 646例,男性多于女性(1.82∶1),以≤2岁儿童为主(87.71%)。2010年之后全国≤5岁儿童报告手足口病调整后的死亡率由0.87/10万下降至2018年的0.11/10万(APC=-23.20%)。2 523例实验室确诊的死亡病例中,2 323例(92.07%)为肠道病毒71型(EV-A71)感染,但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构成呈现增加趋势。死亡病例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M=2(P25~P75:2~4)d,发病至死亡时间间隔M=3(P25~P75:2~4)d。0~1岁、EV-A71感染、发病诊断时间间隔较长和居住地为农村是手足口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2010年后,我国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呈下降趋势;死亡病例中优势病原仍为EV-A71,应加强死亡病例中非EV-A71和非CV-A16肠道病毒基因分型;西部省份、农村地区和小年龄组病例应当加强EV 71灭活疫苗接种宣传,提高诊断、救治及时性,降低死亡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治疗中开展无创正压通气方法对病死率及机械通气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 7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时间区间为 2016年 7月至 2017年 7月,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围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治疗中应用有创正压通气治疗(参照组, n=35)及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方法(试验组组, n=35)后对患者呼吸指标、病死率及再次机械通气率的影响。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呼吸各指标均优于参照组患者( P< 0.05);试验组患者的病死率低于参照组患者且试验组患者的再次机械通气率低于参照组患者( P< 0.05)。结论:在开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呼吸衰竭疾病治疗中,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方法治疗效果显著,提高了机械通气率,实现了病死率的降低,值得在临床中大力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改进创伤急救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创伤死亡患者院前及抢救无效死亡病例一般资料,并选取性别、年龄、气管插管、清创止血、院前时间、现场评估昏迷、专业现场急救、ISS及GCS评分等可能影响死亡原因的指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再将P<0.10变量引入多因素分析。结果176例死亡患者,院前死亡103例,创伤部位以头部、胸部、腹部居多;急诊创伤死亡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其中176例死亡患者中22~50岁者102例,占58.0%;急诊创伤死亡病例以交通事故最多,为60.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机械通气、GCS与ISS评分及现场急救是影响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论专业现场急救、年龄、创伤评分是影响创伤患者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加强院前急救,及时进行诊断可以提高创伤患者救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