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双向情感障碍采用引导式早期心理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 于2023年1月-2023年12月对我院收治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62例进行研究,采用单双号法将所有患者平均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引导式早期心理干预模式。对比护理前后组间患者SAS、SDS、躁狂评分,统计护理后患者依从性。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 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采用引导式早期心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改善狂躁水平,能够促使患者依从性的提升,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双向质量反馈护理对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时段收治的70位老年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地划分为:对照组35名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35名患者接受双向质量反馈护理。结果:研究发现,两组经过护理后均取得一定效果,观察组患者肺功能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更好,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以及精神状态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结果在统计学角度上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综合来说,在对老年慢阻肺患者实施护理时,选择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有显著积极的影响,能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生存质量,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自噬作为一种维持自身更新和功能的重要方式,在多种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自噬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在抑制癌症发生发展的同时,也会加速癌症的进展。原发性肝癌(HCC)是一种高复发、低预后的恶性肿瘤,至今仍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具有抗肝癌作用的中药能够增加肝癌细胞的自噬,或者诱导其发生自噬,从而起到抗肝癌作用。抑或是激活细胞内的保护性细胞自噬,维持肿瘤的存活,降低抗癌药物的作用。本课题对肝癌进展的自噬机制及中药活性成分调控机制进行研究。
简介:目的:研究悬浮培养的小鼠骨间充质干细胞(MSC)对T细胞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低吸附细胞培养皿培养小鼠骨悬浮MSC,采用贴附细胞培养板培养小鼠贴壁MSC。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悬浮MSC的形态并进行成骨和成脂肪诱导分化。应用以流式细胞术检测悬浮MSC的免疫表型。收获悬浮MSC和贴壁MSC的培养上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CFSE法比较悬浮MSC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采用定量PCR分析不同培养上清对T细胞表达的免疫因子的影响。采用定量PCR检测悬浮MSC表达的免疫调节因子。结果:悬浮培养的小鼠骨MSC呈现为悬浮球状,具有成骨和成脂肪分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悬浮MSC高表达CD29、CD44、Sca-1和CD105,低表达CD11b、CD45、CD31和Ia。CFSE法结果提示,悬浮MSC培养上清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悬浮MSC上清能够抑制T细胞表达干扰素γ和白介素17A的表达。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于贴壁MSC,悬浮MSC表达的白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的水平较高。结论:悬浮法培养获得的MSC能够抑制T细胞增殖,其对T细胞调节作用与贴壁MSC不同。
简介: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成胰岛β细胞用于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疗效,并研究其免疫调节机制。目的:观察3D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1型糖尿病小鼠的疗效及免疫调节机制。方法:组织贴壁法分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进行3D培养,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物;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2D干细胞移植组和3D干细胞移植组于造模7d后尾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5×106/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小鼠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移植后每周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连续4周;移植后30d,制备小鼠单个脾细胞悬液,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变化;移植后30d,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水平。结果与结论:①3D培养体系下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生长良好,高表达细胞表面标志物CD44,CD73、CD90和CD105;②细胞移植2-4周后,小鼠血糖水平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D干细胞移植组血糖水平低于2D干细胞移植组,第4周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Th1细胞百分比下降,Th2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显著升高(P<0.01);与2D干细胞移植组相比,3D干细胞移植组Th1细胞亚群百分比降低,Th2细胞亚群和Treg细胞百分比升高(P<0.05);④与模型组相比,干细胞移植组白细胞介素2和γ-干扰素水平降低,而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与2D干细胞移植组相比,3D干细胞移植组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升高(P<0.05);⑤结果表明,3D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小鼠效果优于2D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调节性T细胞,维护体内Th1/T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具有腺和神经内分泌双向分化的癌(A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9—2020年诊断的胃AC 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殊染色及二代测序等技术分析其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男性。例1,54岁,病变位于胃窦,肿瘤最大径为4 cm;例2,75岁,病变位于贲门,肿瘤最大径为2 cm。镜下观察肿瘤细胞主要呈片状或条索状分布,细胞异型性大,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肿瘤细胞主要为印戒细胞样,例1可见神经内分泌肿瘤成分,并伴淋巴结转移,例2局灶伴有细胞外黏液,还可见瘤巨细胞。2例肿瘤细胞均弥漫强阳性表达突触素、嗜铬粒素A和CD56,广谱细胞角蛋白、MUC1和MUC4也有表达,不表达MUC2、MUC5AC及MUC6。特殊染色结果:阿辛蓝-过碘酸雪夫(AB-PAS)染色阳性。二代测序结果:例1 RAD51D p.Arg266Cys错义突变,例2 TSC1、SMAD4、PALB2、VEGFA、FGFR3错义突变,TP53无义突变,PTEN剪接位点变异,MYC拷贝数扩增。结论胃AC是一种同时具有神经内分泌和腺上皮分化特征的罕见肿瘤,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AB-PAS染色结果及基因变异特点有助于诊断。
简介:目的:探究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模式在慢阻肺中的护理中的有效性。方法:将2020年11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观察组(n=34例)和对照组(n=3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模式。结果:在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方面,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11%,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3.52%,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双向质量反馈护理模式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显著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患者护理期间的护理效果得到改善,值得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针对不同平面脊髓损伤排尿障碍大鼠尿动力学及膀胱c-Kit的调控作用。方法将SD雌性大鼠分别制作胸髓和骶髓全横断脊髓损伤模型。于实验第22天将造模成功并进入脊髓损伤后期的大鼠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胸髓损伤组、胸髓损伤电针组、骶髓损伤组、骶髓损伤电针组,每组取10只,并与10只假手术组对照。2个电针组均取关元、三阴交穴位电针刺激,每日15 min,共14 d。干预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尿动力学检测,采用HE染色观察膀胱形态学改变,采用Real-time q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膀胱c-Kit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胸髓损伤组膀胱容量及顺应性均明显降低,残余尿量明显增加(P<0.05),骶髓损伤组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及顺应性均明显增加(P<0.05),且2组膀胱的组织形态也发生了异常改变。胸髓损伤组大鼠的膀胱c-Kit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骶髓损伤组则明显降低(P<0.05)。分别与2个造模组比较,电针干预增加了胸髓损伤大鼠的膀胱容量和顺应性(P<0.05),电针干预还降低了骶髓损伤大鼠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和顺应性(P<0.05),改善了膀胱的组织形态结构;并使胸髓损伤大鼠膀胱c-Kit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骶髓损伤大鼠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电针对膀胱c-Kit的良性双向调控作用,可能是其改善不同平面脊髓损伤尿失禁及尿潴留的效应机制。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双向情感障碍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方法:2018年2月至11月我院就64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开展了探讨分析,将这些病例分成了普通组和探讨组,两组都有32例。全部患者都使用了常规治疗内容,普通组使用常规护理措施,探讨组使用个性化护理措施,对比分析患者的临床护理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的普通资料比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对结果不产生影响。探讨组病例接受护理后的满意度是87.50%,普通组接受护理后的满意度是50.00%,两组病例的满意度情况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性(字2=9.003,P=0.003)。患者接受护理前的MMSE及HAMD评分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护理,两项指标都有了改善,探讨组的MMSE评分平均是(26.79±3.07)分,HAMD评分为(8.93±1.47)分,普通组是(20.27±4.43)分,(14.67±5.23)分,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基层医院新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质量双向评价管理结果。方法以抽查模式将于本院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50名)及带教老师(20名)作为研究对象,后以表格调查形式来对上述研究对象的表格结果内容来总结其整体教学质量,并分析出研究对象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结果带教老师整体评价结果较为优良,均具备指导者的基本综合素质,但在教学效果这一块效果较差;住院医师整体评价结果为其“医德医风”、“服务态度”一项结果较为理想,但其在临床综合方面水平较低,结论基层医院新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中运用双向评价管理模式进行质量考核,以充分认识到带教老师及住院医师教学、学习中的问题,便于带教老师不断优化其带教方法及加强住院医师诊疗能力及科研素质的培养力度,对促进住院医师整体质量得以综合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望采纳。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喹硫平结合帕罗西汀治疗双向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34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视为单一组,给予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另选取同一时期收拾34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视为联合组,给予喹硫平结合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在治疗前与治疗第一个星期时两组患者的狂躁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在治疗的第二个星期、第三个星期及第四个星期时狂躁评分均低于单一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联合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单一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2%,经对比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双向情感障碍采取喹硫平结合帕罗西汀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较好,更是降低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可作为治疗双向情感障碍的首选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综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病人护理效果及安全性评价。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诊治的76例双向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而对照组则采用综合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方法对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病人的护理,随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与抑郁评分情况。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护理后MMSE评分和HADM17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综合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双向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病人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分析采用不停泵密闭式双向回血法在患者血液透析结束时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我院于2019年8月-2020年8月收治的100例进行血液透析患者纳入本组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并展开不同回血法的分组探讨。对照组(50例)采取停泵密闭式双向回血法,观察组(50例)采取不停泵密闭式双向回血法,对比两种不同回血法的应用效果。结果 (1)观察组的回血时间、回输生理盐水量及透析器操作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2)观察组的透析器及管路凝血情况优于对照组。以上数据经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对比均显示(P<0.05)。结论 在患者血液透析结束时采取不停泵密闭式双向回血法能够优化各项透析指标,有助于降低透析器及管路的凝血情况发生,应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