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其实中国也像俄罗斯一样,很少能听到国际组织的上层官员说她的好话。经常听到的倒是指责──不是指责她违反人权,就是指责她在国际市场上实行钢铁及日用品的倾销价格。因此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代表凯尔斯津·莱依特涅尔的声明在世界各新闻媒体引起了广泛的反响。在讨论联合国关于与贫困作斗争的报告时,凯尔斯津·莱依特涅尔声称,在这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了最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消除贫困的经验对那些尚未取得显著成绩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是个范例。20年经济改革的结果是使中国绝对贫困的人口由2亿6千万减少到4千2百万。政府开始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彻底消除贫困的计划,每年耗资约20亿美元。主要重点是要帮助592个国定贫困县脱贫。凯尔斯津·莱依特涅尔强调说,消除最后的这些贫困地区尤为困难,因为他们位于国家最边远、最落后和交通最为不便的地方。总之,中国人民在与贫困的斗争中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已被联合国官方资料所证实。经济改革几十年以来中国将国内生产总值提高了46倍,仅就这一指标而言已将加拿大由世界第7位挤到了第8位。而另一项成果同样令人瞩目:人均消费量增长了25倍。多少世纪以来首次使世界上最众多的人口吃上了饱饭。最后,第三点,由统一的计划经济过渡到...
简介:摘要北京作为一座历史古都,具有深厚的政治和文化底蕴,多种思想的汇聚冲撞,使北京成为文化意义上的圣地。不论是本地作家还是外来文人,都从北京城获得了多样的情感体验和绝佳的写作素材。一方面,现代作家们的在京生活经历和对京的情感、印象对他们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家对于一座城市的文化认同与归属势必影响他们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文人们也凭借自己的作品在塑造文学史里的北京城。在现代作家建构北京这一文学中的城市的过程中,随着文学风格的传承,作家创作所积累的经验本身也逐渐成为后世作家和读者书写北京、理解北京时所运用和面对的新的文化符号,这便是作家与城市双向选择、动态交流的结果。本文以老舍、沈从文两位作家为例,从北京人和外来人两个视角,结合作家作品和作家在京境遇分析京城与文人之间的双向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