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课题的目的是将 C反应蛋白(CRP)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并分析了新的化疗在乳腺癌的治疗中的应用。本研究收集了招远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的2019年11月到2020年1月为止诊断的乳腺癌患者215例,先按照健康对照组和新辅助化疗前乳腺癌组和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进行分类,探讨CRP的表达量;再探讨一年后乳腺癌复发组和乳腺癌未复发组的CRP的表达量,提示CRP可能是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不良预后的一个指标。CRP水平有助于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利用新的辅助化学疗法患者可得到更多的生存优势,CRP能够帮助诊断新辅助化学疗法的诊治效果,用它来评估患者预后的相关指标。
简介: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本质病理生理特征是气体交换功能障碍,评估气体交换功能可反映ARDS的严重程度,同时也是指导个体化机械通气治疗以及效果评估的重要指标。常用的气体交换功能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多重惰性气体消除技术、自动肺参数估计系统、胸电阻抗断层成像技术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技术。但目前床旁可用的技术及改善ARDS患者气体交换功能的措施仍然有限,因此改进和推广床旁实时气体交换功能监测技术将有可能实现ARDS个体化医疗的目标。本文对目前常用的ARDS气体交换功能评估方式以及意义进行阐述,以期提高对评估ARDS气体交换功能的重视,进一步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无治疗缓解(TFR)结局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联盟协作单位自2013年6月2日至2021年3月27日自动停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且随访时间≥6个月的CML患者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法。结果共纳入135例患者,其中女69例(51.1%),男66例(48.9%);停药时中位年龄[M(Q1,Q3)]49(38,58)岁。停药前,72例(53.3%)患者应用二代TKI治疗,63例(46.7%)患者应用伊马替尼(IM)治疗,其中17例(12.6%)患者有TKI减/停病史;TKI中位累积治疗 84(68,108)个月;TKI治疗至获得深层分子学反应(DMR)的中位时间12(8,26)个月;DMR中位持续时间65(54,84)个月,其中9例(6.7%)患者DMR不稳定。中位随访16(6~96)个月,35例(25.9%)患者在中位3(1~22)个月失去主要分子学反应(MMR),总体的TFR率74.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二代TKI治疗、TKI治疗至获得DMR时间≤12个月、DMR持续≥48个月、DMR持续稳定、无TKI减/停病史等因素是影响停药患者TFR结局的有利因素(均P<0.05)。二代TKI治疗组患者的TFR率显著高于IM治疗组(81.9%比65.1%,P=0.019)。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应用二代TKI治疗[RR=0.451,95%CI:0.227~0.896,P=0.023]和DMR持续稳定[RR=0.120,95%CI:0.053~0.271,P<0.001]是停药患者TFR结局的保护因素。结论停药前应用二代TKI治疗和DMR持续稳定是停药患者TFR结局的保护因素。停药前获得持续稳定DMR≥48个月的CML患者,停药后获得TFR的概率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初次就诊时病情进展速率与临床指标的关系,提高对ALS早期疾病特点的认识。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内科在2016年6月至2021年3月的282例ALS患者的资料,总结疾病进展速率的主要类型,分析疾病进展速率(ΔFS)的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282例患者中,男164例,女118例,发病年龄(53±11)岁。无论是上肢、下肢或球部起病,ΔFS与诊断延迟病程之间均满足非线性指数函数关系;上肢和下肢起病的运动功能亚组ΔFS与诊断延迟病程满足相同的函数关系。统计模型揭示在初次就诊时,可将ALS分为快速(ΔFS≥1.0分/月)、中速(ΔFS<1.0~≥0.5分/月)和慢速(ΔFS<0.5分/月)三种进展类型,上肢、下肢和球部起病的界值分别为发病8个月和20个月、9个月和24个月以及9个月和36个月。初次就诊时,发病年龄(P=0.008)、诊断延迟病程(P<0.001)、临床功能评分(ALSFRS-R)(P<0.001)、发病部位(P=0.006)在不同进展型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速进展型发病年龄明显高于慢速进展型[(54.9±10.4)岁比(50.2±9.6)岁,P=0.002]。在诊断延迟病程上,快速进展型[M (Q1, Q3),6(4,10)月]明显短于中速进展型[12(8,19)月,P<0.001]和慢速进展型[22(14,36)月,P<0.001)],中速进展型明显短于慢速进展型(P<0.001)。ALSFRS-R指标中快速进展型[36(32,39)分]明显低于中速进展型[39(36,42)分,P<0.001]和慢速进展型[42(39,44)分,P<0.001],中速进展型则明显低于慢速进展型(P=0.002)。在上肢起病患者比例中,快速进展型(20.3%)显著低于慢速进展型(42.2%,P<0.001)和中速进展型(37.5%,P=0.014)。相反,在下肢起病患者比例中,快速进展型(39.2%)则显著高于慢速进展型(28.9%,P=0.023),但与中速进展型(32.0%,P=0.061)没有差异。不同进展型球部起病患者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初次就诊时,ALS可分为快速、中速和慢速三种进展类型。在ALS早期,ΔFS受发病年龄、起病部位、诊断延迟病程和临床功能评分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少阿片类药物对老年胃癌手术患者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21年9月期间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限期胃癌手术的老年患者1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阿片全身麻醉组(A组)和少阿片全身麻醉组(B组)。术后镇痛泵配方为:A组:0.2%罗哌卡因+1 μg/ml舒芬太尼溶液;B组:0.2%罗哌卡因溶液。术后3 d内每天上午8点和晚上8点之间行1次POD评估。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3 d的POD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后3 d的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如恶心呕吐、术后发热和乏力等。结果130例患者中,术后有7例不配合完成POD测试而排除,最终123例老年患者完成研究。A组59例,年龄(73±5)岁,其中男45例。B组64例,年龄(71±6)岁,其中男56例。A、B两组患者术后3 d总POD发生率分别为30.5%(18/59)、18.8%(1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A组术后48、72 h的POD发生率[27.1%(16/59)、16.9%(10/59)]均高于B组[10.9%(8/64)、4.7%(3/64),均P<0.05]。术后3 d并发症中,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B组[15.3%(9/59)比1.6%(1/64),P<0.05]。结论少阿片类药物对老年胃癌手术患者术后3 d总POD的发生率无影响,但是可以降低术后48~72 h的POD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同年龄段老年结直肠癌发病特点,探究不同年龄段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医院胃肠外科的720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其中男411例,女309例,中位年龄为74岁。通过年龄将患者分为年轻老年人(65~74岁,359例)组、中年老年人(75~84岁,323例)以及高龄老年人(≥85岁,37例)3组,利用χ²检验比较分析不同组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差异。结果高龄老年人结直肠癌发病部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右移(35.0%、41.7%、48.6%),高龄老人组发病部位主要集中于右半结肠达48.6%。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疾病及高血压等伴随疾病发病率逐步升高,中年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中冠心病比例最高(27.8%、37.2%、32.4%,P=0.033),而糖尿病发病率在中年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组达到最高30.7%(99/186)。此外,高龄老年人开腹手术比例高达75.7%(28/37),手术时间反而短于其余两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步升高,尤其是心脏并发症及肺炎、下肢深静脉血栓、尿潴留、泌尿系感染、肾衰、脑出血、脑梗死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高龄老年人结直肠癌发病部位右移。老年结直肠癌患者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疾病及高血压等伴随疾病发病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步升高。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应该注重个体化,注重围手术期相关伴随疾病的管理。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创新型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取医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24例,按照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创新性护理模式——“健康生活方式”.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通过对比两种不同创新护理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成效来看,观察组较对照组具有更高的有效率及安全性。结论:针对心脑血管病患者实施新型医疗理念下的人性化服务是一种值得推广与普及的新技术。其能够有效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以及改善病人的心理状态等方面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经鼻高流量氧疗(HFNO)联合早期拔管对小儿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简称扁腺手术)麻醉恢复期呼吸系统不良事件(RA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接受全身麻醉扁腺手术的患儿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M(Q1,Q3)]为4(4,5)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0):HFNO早期拔管组(H组)和常规拔管组(C组)。H组患儿进入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后通过鼻导管接受湿化加温的高流量氧气(流速25 L/min)支持,直至意识恢复;患儿自主呼吸恢复满10 min时拔除气管导管。C组患儿不接受HFNO,自主呼吸恢复超过10 min且出现不耐管现象时,或未出现不耐管现象但自主呼吸恢复满20 min时拔除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患儿麻醉恢复期RAE发生率、呛咳发生率、强化护理策略应用率、拔管时间、PACU时长,以及自主呼吸恢复及气管拔管时的各项生命体征。结果H组麻醉恢复期RAE累积发生率低于C组[30%(6/20)比65%(13/20),P=0.027];呛咳发生率少于C组[10%(2/10)比45%(9/20),P=0.031];强化护理策略应用率低于C组[20%(4/20)比55%(11/20),P=0.048];拔管时间早于C组[(33.4±4.5)比(42.7±5.3)min,P<0.001],但PACU时长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H组拔管时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高于C组[(52.9±9.4)比(48.9±3.1)mmHg(1 mmHg=0.133 kPa),P<0.001]之外,两组患儿在入PACU、自主呼吸恢复、拔除气管导管、出PACU时的各项生命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扁腺手术患儿麻醉恢复期,采用HFNO联合早期拔管策略,可显著减少RAE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对卵巢交界性肿瘤(BOT)患者预后及生育结局的影响。方法纳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9—2019年确诊治疗的280例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组(保留组,167例)和未保留生育功能手术组(未保留组,113例),收集患者年龄、术前血清CA-125水平、手术方式、病理类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2014)、肿瘤部位、是否合并局灶癌变等信息,并对患者术后的预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无病生存率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卵巢交界性肿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280例BOT患者的年龄[M(Q1,Q3)]为35.0(26.0,51.0)岁,术后随访时间[M(Q1,Q3)]为55.2(34.7,79.3)个月。随访期间,保留组共有25例(15.0%)患者复发,未保留组共有11例(8.7%)复发。保育组和非保育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4.4%和90.1%(P=0.223)。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与FIGO Ⅰ期患者相比,FIGO Ⅱ/Ⅲ期患者复发的风险更高,HR值(95%CI)为2.872(1.283~6.431)(P=0.010),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未增加患者复发风险(P=0.116)。共随访到72例患者有妊娠意愿,39例(54.2%)患者成功妊娠,其中37例成功分娩,2例选择性终止妊娠。结论保育手术并未增加BOT患者肿瘤复发的风险且生育结局良好;FIGO分期是BOT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HLH)的病因,并分析感染及非感染因素诱发的HLH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4日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期间诊断或怀疑HLH的97例年龄≥14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筛选后纳入HLH患者80例。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及病因构成,对比感染组、肿瘤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结局。结果纳入的80例HLH患者年龄[M(Q1,Q3)]为53.5(32.0,64.0)岁,男女比例1∶1。继发于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混合因素者分别为23.8%(19/80)、37.5%(30/80)、15.0%(12/80)、10.0%(8/80),其中EB病毒感染(15例)和血液系统肿瘤(28例)分别为感染和非感染相关HLH中占比最高的病因。感染组患者外周血二系或三系减低的占比高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组[68.4%(13/19)比33.3%(4/12),P=0.002]。血清铁蛋白(SF)≥500 μg/L和≥1 500 μg/L的患者分别占93.1%(54/58)和72.4%(42/58);其中29例患者治疗后S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1 049(362,1 769)μg/L以及2 010(1 231,7 323)μg/L(P<0.001)。噬血现象可见于68.75%(55/80)的患者,HLH相关基因突变见于5例患者。三组患者中13.1%(8/61)死亡,47.5%(29/61)好转,9.8%(6/61)复发。结论HLH无特异性症状且病情进展迅速,主要病因为感染、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及特异性治疗或可缓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