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子宫肌瘤激素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指导。方法:通过对2022年6月至2023年10月期间10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随机分组观察,本研究旨在探讨激素治疗对子宫肌瘤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设计。100例子宫肌瘤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观察组接受特定的激素治疗,而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所有患者的基线数据均进行了收集,包括年龄、病史、子宫肌瘤的大小和位置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有80%的患者显示了子宫肌瘤大小的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的6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激素治疗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中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对于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具有显著效果。
简介:摘要: 目的:深入分析口服中药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参考。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收集 2010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有关口服中药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详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 128 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涉及 132 例患者。不良反应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等多个方面,其中以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瘙痒等症状最为常见。导致不良反应的中药种类繁多,以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为主。结论:口服中药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了有关于药品的不良反应以及医院药物管理方式。方法:选择时间段为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将在我院出现的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作为本次研究的主体,分析有关于病人的年龄、药物用途、药品的种类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等。结果:在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怀疑药品总数为22例,其中有77.27%为化学药品,22.73%为中成药;在20例药品不良反应而导致的患者发生损害事件中,有皮肤以及附件损害以及消化系统损害,所占比例依次为:75.00%和25.00。结论:根据分析结果中,我院的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以及相应的原因,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的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进一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简介:摘要:药品不良反应(ADR)是影响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及时发现和预测药品不良反应对保障药物安全至关重要。随着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深度分析和模式识别方法在药品不良反应数据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探讨了药品不良反应数据的特点与分析中的挑战,重点介绍了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技术在药品不良反应预测中的应用。首先,分析了药品不良反应数据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面临的数据不完整性、高危性等挑战。接着,重点讨论了深度学习方法,如深度神经网络(DNN)、卷积神经网络(CNN)、循环神经网络(RNN)等在药品不良反应分析中的应用。最后,探讨了模式识别方法,如聚类分析和异常检测在药品不良反应模式识别中的作用,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通过深度分析与模式识别技术的结合,药品不良反应的预测准确性将显著提高,对药品安全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021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100例西药联合用药所致不良反应的实际情况,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指导,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8月期间100例西药联合用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联合用药方案,实验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用药管理,包括合理制定联合用药方案、提高用药管理力度、确保用药科学性及精确性等。对比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类型。结果:对照组5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主要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皮疹等;实验组50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实验组患者对用药方案的了解更加深入,用药行为更加规范。结论:西药联合用药需严格遵循药物配伍原则,充分考虑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患者个体差异。
简介:摘要:目的 利用黑龙江省2020-2022年接种数据分析不同技术路线下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不同疫苗的接种与不良反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20至2022年,我省一般反应发生率为19.50/10万,异常反应发生率为0.23/10万,减毒活疫苗导致的异常反应最多。结论 需持续监测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辅助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治疗前初诊的ALL患者98例为ALL组,完全随机抽取体检健康志愿者69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ADA水平。结果ALL组患者的AD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Z=-7.559,P〈0.01);肝功能正常的ALL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及肝功能异常ALL患者血清AD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226,P〈0.01;Z=-2.815,P=0.005)。55例ALL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AD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38,P=0.970);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确定最佳截点,将治疗前患者分为低ADA组(ADA〈15.35U/L)和高ADA组(ADA≥15.35U/L),两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5,P=0.037),而两组肝功能指标(ALT、AST和GG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LL患者ADA水平明显增加,治疗前后ADA水平无明显差异,患者ADA水平升高与年龄有关,提示ADA在ALL患者辅助诊断中存在一定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能够进行腹腔镜熟练操作的外科医师探讨关于腹股沟的疝修补术(又称为TEP治疗术)实际学习曲线.方法选取2014年8月到2015年5月之间由同一医师实施TEP治疗术的40例腹股沟疝(简称疝气病症)患者治疗资料作为实际研究对象,将其依据先后手术时间划分为第一组和第二组以及第三组,每组各有15例患者.三组患者在实际疝类型以及患病年龄等方面具有较小差异.对三组患者手术实际操作时间以及相应术中、后并发症率进行对比,探究不同时间段实施TEP治疗术的手术实际效果.结果相较于第二组以及第三组来讲第一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较长,在经过第一组患者实际操作之后,第二组以及第三组患者术中实际出血状况和以及层次走错和腹膜分破等现象明显好转.结论疝气病症的实际TEP治疗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操作医师在完成15例治疗之后逐渐对腹腔镜下TEP治疗术熟悉起来并有效缩短后续手术实际操作时间.关键词腹腔镜;疝修补术;学习曲线;腹股沟中图分类号R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5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