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市藏医医院 856000
摘要: 目的:深入分析口服中药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参考。方法:全面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权威数据库,收集 2010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期间有关口服中药致不良反应的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详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筛选出 128 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涉及 132 例患者。不良反应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等多个方面,其中以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瘙痒等症状最为常见。导致不良反应的中药种类繁多,以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补益药为主。结论:口服中药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临床应加强用药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关键词: 口服中药;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应对策略
一、引言
中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疾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的应用日益广泛,其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口服中药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之一,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口服中药也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2]。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口服中药致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探讨其特点和规律,提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有益参考。
二、资料与方法
(一)检索策略
本研究系统地检索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主要数据库,时间跨度为 2010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检索词包括“中药”“口服”“不良反应”“副作用”等,以确保全面涵盖相关文献。
(二)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口服中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2)详细描述了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相关信息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或综述文献。
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的文献;(2)数据不完整或无法提取的文献;(3)动物实验研究。
(三)数据提取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仔细的数据提取,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等)、中药名称、不良反应类型、发生时间、处理措施等。
(四)数据分析
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对提取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以总结口服中药致不良反应的特征和规律。
三、结果
(一)文献检索结果
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评估,最终共纳入 128 篇文献,涉及 132 例患者。这些文献为深入研究口服中药不良反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患者基本信息
在 132 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 68 例,女性患者有 64 例。患者年龄跨度较大,最小的仅有 3 岁,最大的为 85 岁,平均年龄为(45.6±12.3)岁。
(三)中药名称
涉及的中药种类繁多,其中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和补益药占据了较大比例。具体的中药名称及例数见表 1。
(四)不良反应类型
不良反应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等。常见的不良反应症状有恶心、呕吐、腹泻、皮疹、瘙痒等。具体的不良反应类型及例数见表 2。
(五)不良反应发生时间
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差异较大,最短的在用药后 5 分钟内出现,最长的则在用药后 30 天发生。其中,用药后 30 分钟至 2 小时内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居多。
(六)处理措施
对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主要采取了停药、对症治疗等措施。其中,86 例患者在停药后症状自行缓解,42 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另有 4 例患者因不良反应严重而转至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四、讨论
(一)口服中药致不良反应的特点
1. 不良反应类型多样
口服中药可引发多种不良反应,涉及消化系统、皮肤及其附件、全身性损害等多个系统和器官。这表明中药的作用机制复杂,可能对不同的生理过程产生影响。
2. 中药种类与不良反应的关系
清热解毒药、活血化瘀药和补益药等是导致不良反应的主要中药种类。这些中药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其成分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等因素,容易引发不良反应。
3. 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对中药的反应存在差异,这可能与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遗传因素等有关。因此,在使用中药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
(二)应对策略
1. 加强用药监测
临床应加强对口服中药患者的用药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的早期迹象,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通过定期检查、询问患者症状等方式,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2. 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医务人员应深入了解中药的适应证、用法用量、禁忌证等,避免不合理用药。同时,应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指导,告知患者正确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3. 开展中药安全性研究
进一步加强对中药安全性的研究,深入探讨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开展临床试验、动物实验等研究,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及时收集、整理、分析不良反应信息,为药品监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不良反应的识别和报告能力。
五、结论
口服中药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临床应高度重视。通过加强用药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开展中药安全性研究和建立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同时,医务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黎黎,陈晨. 2019年我院中成药使用情况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6):44-45.
[2] 苏开燕,杨全军,赵赟,等.口服中药致不良反应文献分析及应对策略[J].中国药业,2023,32(05):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