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进入21世纪,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其类型主要有传统欺凌(言语欺凌、身体欺凌、关系欺凌)以及网络欺凌(言语欺凌、关系欺凌、权益侵害)。分析当前的初中校园可知,在一些学校中,欺凌问题十分严重,同时其严重性和波及范围等等也在很多地方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校园欺凌严重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对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也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从本质上来看,校园欺凌属于恶意攻击,受害者、欺凌者以及旁观者都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健康变化,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冲击。造成校园欺凌的因素有很多,在本研究中,主要是针对当前校园欺凌现象,分析了受害者、欺凌者以及旁观者的心理,分析校园欺凌的根源问题,同时找出预防的策略。
简介:摘要: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日益成为较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校园欺凌行为带给学生的心理伤害是极大的,对学生的心理、思想、行为、人格等个人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不良影响。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校园暴力和欺凌》当中的统计显示,大约32%的学生遭受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30%的学生选择沉默以对。中国人民法院曾经在2017年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有59%的人在面对他人实施校园欺凌和遭受校园欺凌时选择了无动于衷。对于校园欺凌的成因,社会各界基本达成了一致认识,即社会、学校、家庭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各自应当行使的职责当中存在错位和缺位是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治理校园欺凌现象中,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与作用。
简介:摘要:校园欺凌是国内外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考察其成因、探索相应干预措施有着重要意义。有关欺凌事件直接参与者的研究表明:部分欺凌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行为或认知特征,欺凌行为也是青春期个体获取、维护社会支配地位的一种手段;某些“另类”特征、情绪和社会交往问题会让儿童青少年成为易受欺凌的对象;欺凌和受欺凌都可能导致个体情绪、行为等方面的适应障碍,其不良影响甚至会延续相当长的时间;欺凌-受欺凌者是最不稳定的一类角色,兼具欺凌者与受欺凌者两者的缺点,适应状况通常最差。班级内的同伴生态、旁观者的行为和朋友关系都会影响欺凌事件的发生几率及所导致的后果。某些家庭和父母特征也是与欺凌行为联系密切的危险性或保护性因素。积极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也能对其后果起到缓冲作用。但缺乏培训的父母和教师,通常无法及时准确地识别欺凌事件并做出有效应对。当前教育实践中,可以有效防控校园欺凌的措施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一是面向特定相关群体的单水平干预,二是要求学生、家长、教职员工等都要参与其中的多水平干预。